前面记述了十世孙黄伯川子孙三代的情况,现在再介绍黄伯川同辈黄韶。因为是同辈,当然也是十世孙。
黄韶,字九成,号道南,居住在竹桥古路。起初,黄韶是一位小吏,在浙江布政司里当差。一天夜里,布政司的主官布政使夜出,听到官吏的宿舍里有读书声,进去一问,才知道是黄韶。
布政使当场考问他儒家经书的义理,对黄韶的回答感到惊奇。这一年,是天顺己卯年,也即天顺三年(1459),正是乡试的年份,布政使就把黄韶引到了试院里。黄韶竟考中举人,而“五经”中的《礼记》,还考了第一。
过了十年,到了成化己丑年,即成化五年(1469),他考中进士。授予南京大理寺左评事,历左寺副、右寺正,升江西按察司佥事。
当时,暂代学政职务的官员私下请黄韶帮忙,黄韶没有答应。黄韶知道,自己将被人所忌,于是就辞职回家。
这一年正是成化十二年(1476),朝廷给黄韶一道敕命:“敕封文林郎、南京大理寺左寺左评事。”意思就是让他以这个官职退休。
光绪《余姚县志》的《选举表》“黄韶”条下注“有传”,但考查县志《列传》并无传,却在黄宗羲的《家录》中有记载。
黄宗羲在《家录》中说,黄韶曾经歌咏自己所居住之地的山水,诗集叫作《道南八景》,一时名士多有唱和,如华亭的张弼、东吴的桑悦等。
成化十五年(1479)冬十月十五日,进士、南京吏部右侍郎、泰和人尹直,为诗集《道南八景》作序。序文详细讲述了八景的情况,序文大意是:
浙江余姚县衙往南十里的地方,叫作古路。路的南首,是现在江西按察使佥事黄九成先生的故居。
先生自号道南居士,他所居之北七里,原来有通德门(现改澄清门),是乡人出入县城的东门。当地长期以来形成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崇尚道德信义的习俗。看看这个通德门,与东汉时孔融为表彰郑玄之德,建议在其故乡所造的通德门,难道有什么不同?
门之南,原有招贤里,是士大夫聚集的地方。余姚文人众多,这个地方最为兴盛,看看这个招贤里,与贤人涌现的荀氏高阳里,难道有什么不同?(www.xing528.com)
离住宅东南约半里,有一座桥,叫作隐鹤桥。桥下河流上通山溪,往下流入姚江。水流清澈,碧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一水护田将绿绕”这句诗,不正是说这种环境吗?
离住宅西南两里多一点,有一条山岭,叫作双雁岭,高耸入云,与苍天相接。俯瞰是一条长溪,溪上烟霞弥漫。“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句诗,不正是说这种景色吗?
住宅的东首,有一座小山叫作丁山。有一泉之泉水,甘甜清凉,足以供黄氏生活。
北面有浦流,九曲盘旋。黄氏居住在如此美丽的地方,怎能舍得离开呢!这更是郑玄与荀氏高阳里所没有的。
先生没有考上进士时,读书的地方有一株巨大的槐树,是他的先祖种植的。绿荫覆盖了房屋,人们常常以三槐王氏来称呼,说明枝繁叶茂。
屋后有园,园有桂树数株,桂香满户。等到先生秋天考中举人时,人们又把他比作林木中的一枝,这又是槐屋春阴、桂林秋色的名称由来。
先生北上京城,参加礼部会试,以《礼经》考了天下第一。今担任按察使佥事,官阶还在晋升,这都是因山水凝聚了灵秀之气。正所谓地灵人杰,先生不能忘怀自己出生的地方,将此处分为八题,各赋诗一首,而又寻求各位做过官的绅士、先生,和诗歌咏,总题叫作《道南八景》,他拿来给我看,并且托我写一篇序。
可叹啊!人们领受山川清和秀美而生活,山川也因为人文而出名。柳宗元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地得其人,那么山好像也会增高,水好像也会宽广;人得其地,那么文章也会更加优美,道德也会更加得到修养。
然而,这种情况往往不能遇到,有时遇到了,又不得其时,因此天地生气不足,很少有人才出现,景物被蒙蔽遮掩。
如今先生得到这样一块宝地居住,领受到了山川的清和秀美,而又遇到圣明的时代,休养生息,能够得以世守祖先的事业,熟读诗书,依靠科举考试起家,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公务之余,宴饮休息,谈论美好的事物,歌咏奇异胜景,地位更加隆盛,名声更加盛大,为乡村巷里增光。那么千年以后,人们难道不因为先生的诗作,而羡慕先生的风度,爱慕喜欢“道南八景”吗?
虽则地因人而成为胜景,但先生两方面都具备了。可惜我的文章比不上柳宗元,似乎不能完全把意思表达出来。然而,先生的为人与诗文,自能完全显示出来了,姑且为之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