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去世后,又过了将近二十年,朱元璋终于把蒙古人赶回草原,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改朝换代之际,可以想见,在元朝为官的黄茂的三个儿子,自然暗淡无闻了。这时,竹桥黄氏的另一位七世孙却开始崭露头角,他叫黄均保,字仁甫,号菊源。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优秀人才,对那些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的人,朱元璋要亲自对他们进行安抚,要亲自进行殿试,考问人才,根据考问情况,直接授官。
黄均保作为余姚的优秀人才,县里把他推荐给了朝廷。朱元璋亲自考问,结果福建人刘驷获第一,黄均保获第二。
当时,朱元璋在全国十三个省设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别看监察御史官品只有六品七品,位不高,但权重,可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甚至还可封驳皇帝的命令。
黄均保被朱元璋授予北平道监察御史。朱元璋当廷宣布任命,并反复叮咛告诫。天子的谆谆嘱托,对黄均保来说,是多么地荣耀啊!其职不为不崇,其任不为不重!
黄均保到北平上任前,素与黄均保有交往的人,以及同朝为官的人,就在京都南京设置酒宴饯行。
在场的翰林学士顾硕,站起来说了一番话:
今天的这次宴会,并非只是朋友之间的私宴,事实上,是为圣上寻到贤人、赋予重任之人的一次公宴。
仁甫要到北平上任去了,我们有什么可以帮助他呢?
以前,周武王灭掉殷商以后,在成周这个地方建立都城。成周的民众,因为沾染纣王的恶行,违背常道,所以,周公开始进行告诫劝勉。周公去世后,儿子君陈又推行中庸之道,经过三位辅政大臣的教化训导,才把顽固不化、不讲情理的社会风气扭转过来,随之讲究礼义的风俗就兴起来了。但是,教化他们实在是太难了。
现在的北平,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属燕国,在最近的三四百年之间,因与胡人接触久了,沾染了他们的野蛮风气。他们不知道圣人的教化是那样地广大:好比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被天所覆盖;好比地,没有什么东西不能被地所承载;好比雨露,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长久没有雨露的滋润。(www.xing528.com)
现在大明当天,万国都得到照耀,阴云已经全部扫去,恩泽普及,广大深厚,国家对人民抚恤安慰、爱护养育,到现在已经快有二十四个年头了,这个时候教化训导他们,正处于君陈施行中庸之道的时期。
所以,仁甫你现在更应该谨慎警惕,要施行中庸之道。这样,才对得起皇上对你的任命。你要不畏强暴,要约束百官遵守纪律,兴利除弊。
同时,仁甫你还要展示柔和的一面。要让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你要周济救助他们,抚恤保护他们,要像严父一样教化他们,要像慈母一样哺育他们,而且要让当地的官员看到你的行为后有所感动而振兴。还要培养官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你要带动他们共同施行中庸之道。此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改革,与时俱进,这是为政的首要事务。
我借鉴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作为对仁甫你监察北平的建议,只是希望你能因地因势做出适宜的事情。
至于车舆礼服的供给,施政措施的制定,这些都是北平掌权者的事,你只要履行你的监察职能。
而仁甫你素来学习的以及自身修养的东西,也都是有根源的,都是儒家学说,都是高尚的道德情操,这还需要我再来多说吗?
黄均保听了顾硕的一番话,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就让顾硕写了下来,作为送别的序文,赠送给自己。
黄均保到了北平后,经过一段时间,就向皇帝上书,陈述了有利于国家且合乎时宜的十二项事,都非常符合朱元璋的心意。
当时,有朝廷的重要文告传到北平,黄均保判断这份文告是假的,于是把传檄的人抓捕并斩杀。就这一件事,让朱元璋认为黄均保很有才能。
不过,据黄宗羲儿子黄百家查考,黄均保后来遭受宋中、田炳文的谗言,被贬谪到山西安东卫,承担防守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