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在移动学习中的设计

数字媒体技术在移动学习中的设计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有“教育”的属性。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现套用“路、车、货、驾驶员、交通规则”这一组形象比喻,来说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图2.3信息化各要素结构图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

传统的教育改革主要关心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开始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改革思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

1)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20世纪70年代,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这些规划都将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一环。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教育信息化的带动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掀起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订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我国政府对国家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1997年4月,全国第一次信息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6个要素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概念,并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有4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于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教育信息化既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成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

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得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在多媒体学习材料中,各画面之间用超链接的方式组织起来,这种带有超链接的多媒体又称为超媒体。

(2)资源全球化

利用网络,特别是互联网,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个性的测定,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将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4)学习自主化

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活动协作化:通过协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协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协作(网上协作学习)、在计算机前协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协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5)管理自动化

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称为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Learning portfolio),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6)环境虚拟化(www.xing528.com)

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已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指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有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就可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3)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一般就某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而言,信息网络的构建是基础,信息资源库的研发是重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产业的扶植和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的制订则是其保障。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也不例外。图2.3说明了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现套用“路、车、货、驾驶员、交通规则”这一组形象比喻,来说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图2.3 信息化各要素结构图

(1)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平台建设

基础设施与公用信息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硬件环境和物质基础。基础设施和公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各类教育公用信息网络平台的开发、运行和管理等。只有路铺好了,车修好了,才能让驾驶员驾车载货行驶。目前国内各高校以及公司都在积极开发建设网络教学支持环境,并且已经有产品问世。

(2)教育信息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

基础设施和公用信息平台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科技和智力优势,积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信息技术是新兴的技术,其自身还在不断发展进步,而且这种进步速度极快;要想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必须让教育的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开发同步进行。高等院校是新技术的发源地,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新时代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要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教育信息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是教育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结合点,是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动力。

(3)教育资源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建设、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软件建设,是教育信息的载体,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即使“路”修得再好,“车辆”的性能再完备,没有货物(教育资源),路和车的性能也难以发挥。国家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学习者在此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获得知识,同时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这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就包括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持。所以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就难以实现真正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换句话说,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4)培养信息化人才

培养信息化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即有较强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也是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所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包括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高层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并将信息技术逐渐整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最终获得较高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

(5)制定信息化政策

信息化政策就像交通规则,它为教育信息化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和方向指导,是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信息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颁布、下发了各种通知和文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提供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只有让各级政府、各个单位和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制度推进教育信息化,才能使我国教育信息化、规范化、有序化,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