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生物固碳技术主要作者分析

全球生物固碳技术主要作者分析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检索结果统计得出生物固碳领域发文量前20位的作者,其中美国10位,中国4位,英国3位,法国、德国、加拿大各1位。表2.2生物固碳领域发文量前20位的作者续 表从量的角度看,发文量前五位作者分别为Lal R、Smith P、Yu G R(于贵瑞)、Paustian K和Six J。从篇均被引频次看,排名前三位的是Lal R、Smith P、Chan K Y,与按全部作者统计得出的结果相比,变动也很大。

全球生物固碳技术主要作者分析

以前文所述方法和条件检索得到的8846篇文章,共涉及24416位作者(无重复计数)。可以通过作者在某个领域中的发文数量及其被引频次识别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高产作者是从发文数量角度对研究人员在该领域知识贡献的肯定。高被引作者则是从质的层面对研究人员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肯定。根据检索结果统计得出生物固碳领域发文量前20位的作者(见表2.2),其中美国10位,中国4位,英国3位,法国、德国、加拿大各1位。

表2.2 生物固碳领域发文量前20位的作者

续 表

从量的角度看,发文量前五位作者分别为Lal R、Smith P、Yu G R(于贵瑞)、Paustian K和Six J。其中,Lal R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在他的领导下,该大学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系主要围绕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气候变化与土壤碳、土壤退化与恢复几个领域进行研究,固碳的部分研究涉及土壤过程及温室效应、退化土壤的恢复与重建、保护性耕作等研究点。Smith P来自英国阿伯丁大学,该大学与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形成了以Smith P和Ciais P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该团队倾向于农业碳循环、碳减排的研究,包括CO2碳通量、碳减排潜力的评估、农业活动对碳减排的影响及其趋势评估等。于贵瑞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其带领下,该所形成了以于贵瑞、张雷明、孙晓敏等人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内容为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理论和方法、生态系统通量的过程机理及其模拟分析、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及其管理等。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之间合作密切,形成了以Six J和Paustian K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研究主要涉及土壤有机质稳定机制、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农业生物能源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评价等方面。

从质的角度看,篇均被引频次排名前五位的是Ciais P、Phillips O L、Doney S C、Schlesinger W H和Schulze E D,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共同体的广泛认可。其中,Ciais P的研究主要涉及CO2碳通量及碳量评估;Phillips O L主要研究热带森林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碳动态问题;Doney S C主要研究海洋固碳、全球碳循环及数值模拟分析等方面;Schlesinger W H主要关注土壤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问题;Schulze E D主要研究森林碳汇,包括森林碳汇的估算以及陆地碳汇的生物防治等方面。(www.xing528.com)

按第一作者统计,生物固碳领域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作者如表2.3所示。其中美国9位,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各3位,德国和土耳其各1位,这仍然显示出发达国家在生物固碳方面较强的研究力量。从发文量看,Lal R和Smith P的发文量仍然处于前两位,而其余作者变动较大。按全部作者统计得出的另外18位作者在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方面稍显欠缺。从篇均被引频次看,排名前三位的是Lal R(184.4次/篇)、Smith P(92.29次/篇)、Chan K Y(72.28次/篇),与按全部作者统计得出的结果相比,变动也很大。特别是Lal R从36.79次/篇上升为184.4次/篇,Smith P由38.60次/篇上升为92.29次/篇,这说明Lal R和Smith P作为第一作者所发文章的质量很高,值得关注。

表2.3 生物固碳领域发文量5篇以上的作者(按第一作者统计)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