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学做人,后学知识
有人说,学习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学习不好是不是废品值得商榷,但品德不好笃定是危险品。《弟子规》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这与《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如出一辙。这也说明德行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优先性。
2.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强调道德教育同样也是有先后次序的,那就是“百善孝为先”,即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就会做出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这样的人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而孝不仅仅是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www.xing528.com)
《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个时时想到不让父母蒙羞的小子,自然不会贪污受贿、违法乱纪。所以《孝经》也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父母培养儿女,是希望儿女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所以当儿女在竭心尽智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尽忠的时候,就是在尽更高层次的孝。而一旦儿女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父母的不易,也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到他人父母的不易,进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大孝是能孝天下之父母。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经》上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而当代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法治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龄下降等现象,无疑与夫妻关系失调、家庭崩溃、父子失教的状况有关。
现在,家庭和学校弄颠倒了。德行为本,变成了成绩为本,结果是,成绩上去了,人没做好。圣贤之道从孝道开始。孝道从《弟子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