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体制市场化、经济关系政治化、经济力量多元化,标志着世界经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已成为世界各大国首要追求的战略目标。随着国际关系重心从政治和军事领域向经济领域的倾斜,世界经济的政治效用空前强化。当今世界的地缘经济格局表现出如下的特征。
(一)经济安全己构成当今国际安全形势的重要内容
冷战后安全问题部分非军事化,使得经济因素走出国际关系的幕后,成为制约安全的独立力量。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经济生活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当今的国际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对抗和军事攻守关系,而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层次关系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网络。当今的国家战略归根到底在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决定因素,能否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冷战后,无论是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区域集团及集团内部各成员方之间的矛盾,几乎均以经济为中心展开,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各国对外战略的根本选择。经济安全对国际安全有着重大的影响。
1.经济安全问题改变着国际战略格局
首先,冷战时期主要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的国家集团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按经济利益、经济安全需要组织起来的地区及区域性经济集团。同一集团内包括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经常围绕不同的经济问题,组成不同的阵线,敌友变换频繁,连美国也很难使盟友与自己统一步伐。因为经济利益,发达国家间同室操戈的现象屡见不鲜。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出现,促进了区域性的安全合作,使有关国家在增加军备透明度、战略目标调整等方面更加考虑区域的共同经济利益和各国在区域内的经济利益。其次,经济安全改变着地缘战略格局。冷战中,地缘战略格局的重心在沿中欧划分的军事对峙线,冷战后,地缘战略的重心则分散到若干个与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的地区。
2.经济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依据
冷战结束后,经济利益、经济安全对各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约大大增强。由于爆发大的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减少,各国政府、政治家在决策时很难回避经济利益、经济安全方面的挑战。各国都更为重视本国的经济利益。各国人民在经济上的需求,成为政治家们在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时不能不极为重视的因素。经济利益、经济发展战略引导着安全战略的制定,经济利益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如美国在冷战后的安全战略就明显体现了其在全球的经济利益,在欧洲、远东、中东这几个对其经济利益至关重要的地区保持了美国的军事势力。
3.经济安全问题改变着国际对抗的形态
冷战后,发生国际冲突与对抗时的形态和有关国家采取的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经济利益为讨价还价的筹码,成为冷战后国际冲突与对抗的鲜明特色。经济手段在对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以美国为例,冷战后几乎每一次重大冲突与对抗中,都使用了经济制裁手段,或以经济利益为交换条件与对手抗衡,如制裁伊拉克、制裁伊朗、制裁朝鲜等。遇到危机时,美国的第一个反应往往就是宣布对敌对国进行经济制裁与封锁。冷战后的经济安全问题大多属于全球性问题,这些全球性问题日益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并试图探索全球性的解决途径。虽然取得的进展有限,但毕竟促使各国在经济安全的某些重要领域采取大致相同的行动,走向合作安全和集体安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粮食、环境、金融等方面的国际高层次会议接连不断,就表明了这一点。冷战后的大国利益也更加注意利用国际组织来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样既有利于获得自己的利益,也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带有更多的国际道义的色彩。
4.国际经济安全问题改变着各国安全力量的行动方式和目标
出于经济安全方面的考虑,冷战后各国的安全力量围绕经济利益、经济安全,纷纷对行动方式与目标做出了较大的调整。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明确表示了要维持在东亚的长期军事存在的战略意图。除安全方面的因素外,深层原因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利益的增大。进行调整时最明显的是各国情报机构。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之间的经济情报战愈演愈烈。美国、法国、俄罗斯的高级政府官员都曾公开宣称,本国的情报部门要为本国的经济利益、本国企业的利益服务。(www.xing528.com)
(二)经济手段己成为实现国际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并直接导致了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趋势
冷战后,随着和平与发展世界潮流的再度深化,东西方关系的全面缓和,以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单以政治强制和军事高压为手段的强权政治已难奏效,世界各国均以经济活动作为推行其对外战略的重要手段。
海湾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西方以经济援助向原苏联、东欧地区进行政治渗透,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挂钩,日本频繁使用“日元外交”向政治大国迈进等,均是国际政治经济化的重要表现。
(三)经济力量的多元化是推动国际政治格局转型的主导因素
纵观以往国际政治格局的生存,无论是维也纳体制、凡尔赛―华盛顿体制,还是雅尔塔体制,基本是经过剧烈的军事角逐而最终形成的。冷战后,新的国际格局的再造,将最终取决于各大力量在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以经济和科技为主导的国际竞争所导致的经济力量多元化,将是推动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深层动力。
(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增强了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政治协调功能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及区域经济的集团化,是以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国际化为表征的;全球性及地区性经济的运营,是以参与国若干让渡或转移为条件的。在特定的领域内,主权国家必须服从国际机构的领导,它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的国家主权形成挑战,与之伴生的则是国际组织政治协调能力的强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趋势也有不可忽视的政治影响。冷战结束后,体制改革与转轨之风盛行,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多数国家的追求目标,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平竞争、平等交易、自愿互惠、市场准入等原则的奉行,将会促进政治生活的某些公开化和透明度,但也会助长西方化倾向。
(五)世界出现三大地缘经济区及其附属地区
当代世界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三大经济区,它们是:以西欧国家为核心的欧共体经济区和未来可能的全欧经济圈,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未来可能的美洲自由贸易圈,以日本(可能加上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区和未来可能的亚太经济圈(包括美国和太平洋沿岸的部分美洲国家)。地缘经济的这种构造,必然会决定新的实力中心的分布格局和新的地缘政治的走向。
所谓“附属地区”是指那些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际分工不合理所决定的依附于上述一体化区域的各国和地区,以及一些一体化程度较低的经济集团和合作组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