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缘政治的概念
据一般解释,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研究一个变化中的国际环境下地理学与国家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一种说明和解释政治现象与地理因素、人类政治行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地缘政治观念的根本,在于教会各国如何根据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自己在获得权力与和平的国际斗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二)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流派
1.海权理论
海权理论是在20世纪初期由美国海军史家阿尔弗雷德·马汉提出来的。他认为,制海权,特别是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的控制,是国家力量至关重要的因素。马汉还列举了影响国家实力的几个重要因素:地理位置、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认为地理位置的作用最大。马汉的理论直接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家和学者,尤其对美国的外交思想和政策实践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直到目前,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美国海上力量出现于世界各重要海域,以作为其扩张的重要保证。
2.陆权理论
陆权理论的代表是英国人哈尔福德·麦金德。麦金德从全球观念出发,通过历史与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结合,把世界各国的战略关系与格局放在一个统一的地理舞台上进行整体研究,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大陆腹地”理论。认为世界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陆上国家与海上国家反复斗争的历史,而陆上力量的中心,则是欧亚大陆的中央的位于欧亚大陆与北冰洋水系之间的广大区域,即大陆“心脏地区”。
麦金德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在这个“世界岛”上,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高原这片内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加上其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因而在世界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麦金德将其称为“心脏地区”。“心脏地区”的外围被德国、土耳其、印度、中国等边缘国家形成的“外新月形地带”所包围。麦金德断言,边缘地带极易受到“心脏地区”的攻击,而“心脏地区”则由于庞大的天然要塞的存在,使海权国家无法进入而得以保证安全。
麦金德认为,占据“心脏地区”的国家能够变得异常强大并对沿海的国家构成巨大威胁,“心脏地区”国家向边缘地区扩张,或边缘国家(如英国的大敌德国)与之联合或据为己有,都将使这一新地域单元得以向海上扩张,从而取得世界霸权。在1919年出版的《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他进一步认为,海上力量为了保持自己在陆上的优势地位,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必须阻止“心脏地区”被某个统一的力量中心所控制——实际上就是必须阻止德国和俄罗斯可能的联合。
以后的地缘政治学者对麦金德的学说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学者斯皮克曼。他认为,“心脏地区”的作用被麦金德过分地夸大了,从地理条件看,“心脏地区”地处内陆,气候条件差,交通不便,且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在“心脏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的欧亚大陆边缘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且是“心脏地区”与海洋之间联系的通道地区,因此,“边缘地带”才是控制世界的关键,是世界权力争夺的要害所在。在1944年出版的《和平地理学》一书中,斯氏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欧洲的沿海地区和东亚的沿海地区,对世界主导权的争夺,实际上就是包括整个美洲的西半球与欧亚大陆的战略性对抗。在欧亚大陆上,真正构成海上力量威胁的是“边缘地带”,因此,从全球战略的角度考虑,美国为了保证自己的实力地位,必须与英国结盟,主导三大力量的平衡,必须在边缘地带保持优势的军事力量的存在,才能有效地阻止苏联的扩张倾向,从而维护世界的和平——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全球政策的直接理论先导。
3.生存空间理论
这是一种在纳粹时期直接为德国服务的地缘政治理论,因而臭名昭著,以至于“地缘政治学”这一名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都耻于提及。这一理论以卡尔·豪斯浩弗为主要代表人物。豪斯浩弗等认为,地缘政治学是一种以编排地理资料去开发地理空间的“世界思想”,在永恒的生存中,国家有很多需要,但没有什么比生存空间的需要更为根本,这种“大空间”反过来又给予国家更大的动力,而传播民族文化是征服空间的最有效的方法。豪斯浩弗认为,一个国家的关键特征包括首都的位置、国家的吸引力、势力范围、文化动力,以及边远地区的成长等,小国林立的“破碎地带”往往妨碍大国的成长,因此生机盎然的大国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周围那些尚无能力发展成熟的政治结构的小国。(www.xing528.com)
4.“多极世界”模式理论
为了反映冷战过程中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化,1973年,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柯恩提出了过去基于统一性基础上的地缘政治模式不同的、多极的、区域的全球地缘政治模式。首先,柯恩认为,现实世界并不像大陆腹地理论或边缘地带理论所讲的那样存在一个统一的战略空间,现实世界是一个分裂的世界。其次,柯恩引入传统的地理区域概念来描述这种分裂的世界。他把全球分为两种等级的类型区,即战略性的地区和地缘政治性的地区,属于前者的是贸易依赖型的海权世界和欧亚大陆世界,这两大类战略性的地区由许多较小的地缘政治区域组成。其中,海权世界包括盎格鲁美洲和加勒比海、欧洲沿海国家和马格里布诸国、南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亚洲沿海地带和大洋洲。大陆世界仅指连带东欧的“心脏地带”和东亚这两大地缘政治区域。
每一个地缘政治区域可由一个大国,亦可由一批较小的国家组成,实际的分界线不一定是特定的国界线。各个地缘政治区域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特征,来确保区域内部的凝聚力并为一体化提供依据;每个区域也有各自的地缘政治结构及其定居地和内陆区,前者是人口和经济往来的中心,后者是原料的来源地,还可能是未来的开发区。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式理论后几经修改完善(见图8―2)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
图8―2 柯恩的全球地缘政治等级结构图
5.世界体系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使研究者们在研究地缘政治时,不单是着眼于地缘政治中各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仅仅对现实的国际力量对比进行地缘政治学的解释,而是更多地将目光移向考察地缘政治对人本身的含义,即从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出发,对现实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加以评判,或者提出某些新的地缘政治构想。研究的中心也开始从研究传统的大陆与海洋的对抗转向了研究富裕与贫困的对抗。
在这种研究中,美国学者沃伦斯坦的研究最具代表性。沃伦斯坦在他的“世界体系论”中指出,所谓世界体系,就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由“中心”与“边缘”地区构成的整体。前者包括欧洲与北美,它们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并已经成为世界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的中心。在“中心”地区的四周,那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为迟缓的国家和地区即形成了“边缘”和“半边缘”地带。“中心”与“边缘”由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连成了一个整体,“中心”地带的发展依赖于对边缘地带的剥削与奴役——这已由近代世界历史发展所证实。所以,“边缘”地区的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将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得以实现,它们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彻底摆脱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这是落后地区“反边缘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6.文明冲突论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季刊1993年夏季号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做了独特的分析描述。他认为,新世界冲突的根源,将不是意识形态或者国家间经济摩擦和政治对立,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间。亨廷顿解释了冷战后文明冲突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六点原因,预言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线(这条断层线由北往南,沿着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的边界,然后穿过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再向西把特兰西瓦尼亚与罗马尼亚的其余部分、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和原南斯拉夫的其余部分分开,在巴尔干半岛,这条分界线与历史上哈布斯堡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王国重合)附近将是未来世界中文明的冲突最可能发生的场所。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相同文明的集团或国家将在未来的全球文明冲突中团结在一起,而儒家文明将同伊斯兰文明联合起来反对西方,形成非西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对抗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