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现在已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伴随着繁荣,各种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由于经济的驱动力而把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项目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对旅游区(点)的粗放式管理;旅游设施建设的膨胀;迅速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威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如果旅游与环境不能和谐共存,旅游业将是短命产业。
在这个背景下,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思想孕育而生。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Globe'90国际大会上所阐述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的主要框架和目标,较全面地反映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容:增强对旅游带来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生态意识;提倡公平发展;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从这些目标可以看出,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以系统的、平等的、全球的、协调的方式发展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保护自然和文化环境,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经历,提高当地福利。协调环境、旅游者和当地社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是可持续旅游的核心。
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旅游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及《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提供了一套行为准则和各国推广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操作程序。
(二)可持续旅游的概念
目前,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表述。Globe'90国际大会通过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认为,可持续旅游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旅游与环境”丛书对可持续旅游的定义是:在维持文化完整性、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旅游业本身的特质,而且提出了“主人”和“客人”区际和代际公平思想,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生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等诸多方面,是影响全人类现在和将来行为选择的最高发展目标。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必须在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以保护资源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2.旅游经济产业的高效运转
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因此,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经济的增长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3.旅游地的品牌确立和形象维护
品牌是联系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纽带,旅游产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心理和精神享受,旅游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旅游产品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旅游业更应该实施品牌经营,区域旅游只有以旅游地经营的可持续为基础,才能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旅游地品牌的树立和形象维护应成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4.旅游地社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区域社会群体的特性之上。地方文化与行为特征、伦理道德与价值观都成为地方旅游业保持特色、扩大市场、吸引客人的文化内涵。因此,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展是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旅游地与旅游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管理的科学化提高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率、技术效率,使旅游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运行,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的途径
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能够承受的能力。可以通过合理的途径,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www.xing528.com)
1.确定旅游承载力
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旅游承载力是最基本的因素,它指在不导致当地环境和来访旅游者旅游质量出现不可接受的下降前提下,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吸纳外来旅游者的最大能力。旅游承载力难以量化,但对旅游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力有多个方面的内容。
(1)旅游设施用地承载力。它是指适合于建造旅游设施的土地数量以及这些旅游设施的最大综合接待能力。
(2)物质环境承载力。它是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旅游环境的对外吸引力出现下降的前提下,所能接待来访旅游者的最大规模。
(3)生态环境承载力。它是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发生不可接受的变化前提下,所能接待来访旅游者的最大数量。
(4)社会承载力。也称社会心理承载力,是指在不至于导致当地社会公众的生活和活动受到不可接受的影响前提下,所能接待来访旅游者的最大数量。
承载力随着季节而变化,同时与其他因素的变化有关,如旅游者的行为模式、设施的设计与管理、环境的动态特点、目的地社区的态度变化等。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因其不同的环境敏感性,承载力也不同。每个旅游地必须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确定其承载力,进而决定开发的类型与水平。
2.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进行环境预防管理的一种方法,它体现了人们在环境管理方面奉行的“防胜于治”的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是对由于实施某些项目而对地球的生物、物理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及福利产生的各种可能后果进行辨识,并在能够实际影响决策的阶段向负责批准该项目的有关人员或机构传递其分析结果的一个过程。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环境影响评价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开发项目对自然环境的生物和物理要素产生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提出的成本-收益分析中的一部分。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工具。许多国家规定,一些工程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兴衰存亡。环境影响评价运用到旅游开发中,通过评价旅游发展对自然环境中生物和物理因素的影响,取消一些发展潜力小、负面影响大的旅游投资项目,以减少投资损失,降低运营成本,避免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套完整、复杂的系统,在旅游开发中,环境影响评价至少包括四个基本原则:识别旅游项目中可能产生的旅游活动的性质,识别环境中受旅游影响较大的因素,评估旅游对环境的起初和随后影响,管理旅游对环境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3.发展生态旅游和社区旅游
传统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因旅游者过度集中,使得旅游目的地人满为患,垃圾、噪声、废气、污水等污染严重,交通拥挤;旅游开发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冲击了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总结传统旅游发展的经验教训,人们提出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近些年来国际旅游市场上新兴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它强调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
一般认为,生态旅游是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进行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经济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着力发展生态旅游,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5%。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1992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具体列出了7项生态旅游项目,国家旅游局将生态环境游确定为1999年中国旅游年的主题。
旅游业涉及面广,单独依靠旅游管理和经营部门很难保证旅游的顺畅和高效进行。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不仅依赖于迷人的景观,还依赖于良好的社区环境、热情友善的民众、方便快捷的交通通信、良好的社会治安、高效的管理运作等,这些都是保证旅游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当前的旅游开发非常重视旅游目的地社区功能的完善。1995年,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就充分体现了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社区化的思想。
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可将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使旅游开发更能为当地居民接受。社区旅游的主要含义是: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社区旅游为寻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见表7―7)。
表7―7 传统旅游、生态旅游与社区旅游的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