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人文地理学的视角

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人文地理学的视角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体化是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市带县行政管理体制的实践表明,通过中心城市组织地区经济活动是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改革步伐的有效手段,而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发展则是形成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城市人口数量及城市数目的不断增加是区域城市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人文地理学的视角

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体化是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

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是指二者空间布局与空间结构的整体发展。发挥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是加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市带县行政管理体制的实践表明,通过中心城市组织地区经济活动是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改革步伐的有效手段,而城市与区域的空间一体化发展则是形成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

城市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1)根据城市发展与布局的区域背景及区域供给能力,确定区域城市的数量和进行城市区位的选择。城市人口数量及城市数目的不断增加是区域城市化的必然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的变化结果是实现区域城市化。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区域城市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但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必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与区域发展水平不符的城市数量的迅速增加则是消极型城市化的表现,不但难以发挥出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反而还会带来巨大的区域压力

(2)综合考虑各种区域要素,确定城市区位。由于区域要素的地域差异,城市与区域的空间整合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即城市位于区域的几何中心,城市位于区域社会经济地域的重心,城市位于区域交通网络中心及主要节点等。

(3)合理布局重点城市是实现城市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要根据城市经济能量和对区域作用的能力,确定重点城市,建立区域增长极体系。在发达地区,作为区域增长极的重点城市,其主要功能是加速城市功能要素的地域扩散,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落后地区的发展重点则在于建设重点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

(二)城市与区域的产业一体化

城市与区域产业一体化是在城市对区域产业的吸引和城市产业向区域的地域扩散的双向机制作用下实现的。在区域社会经济水平低下的时期,人口、区域要素向城市聚集,培育了城市产业,加速了城市产业体系的形成,此时城市对区域产业的吸引是区域运动的主导方向。随着区域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经济能量的增强,城市要素及城市职能不断向区域扩散,发挥出城市反哺区域、带动区域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功能。

城市职能扩散首先表现为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高速公路铁路作为城市对外联系干线是城市职能扩散的基础和有力导轨

紧随城市对外交通职能扩散的是工业与居住职能的扩散。现代城市工业扩散的主要动因是核心区内工业职能的土地竞租能力低于第三产业职能,在产业土地竞争机制作用下,城市核心区的工业企业只能向城市边缘区或卫星城镇迁移。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载体的新兴工业园,多布局在环境舒适、地域开阔、临靠区域交通干线的小城镇。随着区域交通运输及信息传递能力的提高,现代工业布局(尤其是运输量小的电子工业)出现分散化的趋势,公司总部大多布局在大城市,而大量的子公司、分厂则散布在范围广泛的区域内。

城市核心区用地布局的高度商贸化和工业职能的扩散化,必然导致城市居住职能的地域扩散。高收入阶层趋向于选择远离闹市区环境幽雅的郊区别墅区位,而低收入阶层多选择地价较低的城市外围居住地域。

城市居住职能的扩散又进一步带动城市商贸、教育文化、旅游及基础设施职能的扩散。

(三)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

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处理好城市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是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www.xing528.com)

从城市发展与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看,城市污染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化发展趋势,即城市成为区域环境的强污染源,城市污染迅速向周围地区漫流扩散,与点多面广的乡镇企业污染复合叠加,构成以城市环境污染为核心的区域性环境污染扩展态势。同时,区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酸雨、河流污染、植被覆盖率下降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程度。

因此,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是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关键。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建设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1)严禁将城市强污染型工业向乡村地域转移。乡村地区在承接城市工业扩散项目时必须将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

(2)加快技术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行全过程控制,建立清洁型闭合城市工业生产体系。重点开发新型能源利用方式和技术,如煤炭脱硫、除尘技术等,消除传统能源生产所带来的污染问题。推广废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包括废水、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对现有技术水平尚无法全部利用并以污染物形式排放出来的各生产环节物质实行全过程控制。

(3)加强乡镇工业的环境治理。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小造纸、小化肥等高污染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集中布局乡镇工业,建立乡镇工业小区及重点工业乡镇,统一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改变乡镇工业点多面广、污染严重的状况。

(4)制定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确定区域生态环境整治方向,明确生态环境重点整治区域,运用生态经济系统理论方法,建立生态、经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型,通过建立生态环境整治示范区,带动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治理。

(5)开展区域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业“三废”处理、河流及湖沼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沙化盐渍化治理等作为重点建设生态环境工程。通过重点工程建设有效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四)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

加强区域以交通运输、信息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城市与区域联系,实现城乡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前提。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整体建设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两种。

(1)制定以城市为主体,以区域为空间载体的城市-区域基础设施整合规划,从区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出发,确定基础设施的发展规模及投资结构,进行基础设施布局。

(2)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布局整合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基础设施的空间衔接关系,突出城市作为区域基础设施枢纽的作用与组织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的职能。区域基础设施与城市内部基础设施既要相互独立,避免过境设施运行对城市内部功能的干扰,又要合理布局城市内部设施与区域基础设施的接口和联系通道,使城市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基础设施。

(五)建立低碳城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变化加剧,碳减排问题已被提上国际社会的重要日程。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和人口集中的城镇地区,城镇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产生源,无疑成为实现低碳减排目标的关键,基于这样的共识,产生了建立低碳城镇的发展理念,即通过降低碳排放来减少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干扰与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城镇发展模式。

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低碳发展已成为具有约束性的政策或法规,承担一定的碳减排目标。欧美等很多发达国家,针对低碳目标,推行新的城镇规划策略,城镇规划进入低碳时代。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更要重视低碳城镇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