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哺育城市、城市反哺区域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的原理。城市与区域在空间、结构、功能、景观、发生等方面存在着客观整合关系。
(一)城市与区域在空间上的“点”“面”作用关系
从地表空间整体上看,城市是“点”状地理单元,而区域则是“面”状地理单元。这种“点”“面”结合构成的空间内涵体现了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及节点,区域是城市的作用腹地范围,两者在“线”状地理单元的整合下,形成结节性地域的原理。由于城市规模大小及经济能量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级别城市作用范围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规模的结节性地域。
(二)城市与区域在地域要素和条件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资源、产业结构、功能类型等区域要素对城市要素的构成产生制约作用,并直接参与城市要素体系的构造。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区域要素对城市形成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时期,区域农业资源的供给能力及农业发展水平是早期城市产生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区域矿产资源及资源开发技术水平成为工业化发展初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制约要素。世界近代城市多产生于资源富集的区域。在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区域技术因素和非生产性因素在城市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资源因素对城市发展的限制程度逐渐减弱,资源利用规模的扩大及利用效率的提高更加依赖于技术体系及层次的成熟、完善与否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程度。在现代大城市的职能构成中,商贸、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等非生产性职能的地位已超过工业生产,成为主导部门,因而,区域市场因素、区域信息与交通网络、区域消费水平等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对区域条件与区域要素体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将对区域社会经济条件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明显促进区域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科技、教育、文化条件的改善。城市经济发展将促进区域整体性经济实力及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增强,提高区域的市场能力。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使区域环境条件迅速恶化,增加了区域环境、生态压力。实践证明,城市污染是恶化区域环境的主要途径,消除城市污染是改善区域生态条件、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城市与区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作用
(1)结构关联、功能一体是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方面。城市产业结构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城市与区域的产业关系上看,城市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关联程度是衡量城市产业体系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城市与区域产业关联体系的表现形式是城市产业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经济要素向区域的不断扩散,扩散的结果是区域形成以城市产业为主体、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相结合的一体化产业结构体系。从城市与区域的空间关系看,城市是区域空间体系中产业集中、功能齐全、社会经济要素高密度的地域单元。城市是区域空间结构体系的节点,不同等级城市的地域组合构成区域的节点体系,区域是不同等级结节地域的有序组合空间体系。城市在区域空间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决定了城市是区域空间体系的中心,是区域非农产业的主要空间载体、区域要素的流动与社会经济空间运动的枢纽,具有经济要素规模聚集机能,空间结构组织协调机制,产业结构空间转换与优化机能。(www.xing528.com)
(2)区域为城市的形成与布局提供控制空间。区域范围制约着城市的数量、分布密度、离散与均匀程度,区域要素构成与功能影响着城市类型体系,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异格局及等级体系制约着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体系。
(3)区域为城市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分布提供空间载体。区域要素与结构的空间分异为不同职能类型城市体系的形成提供空间布局基础。区域交通运输干线地域是城市布局的优势区位,因此,交通干线地域上的城市往往得以优先发展,城镇密度增加,城市之间相互作用频繁。城镇沿交通干线带状延伸分布,形成了城市轴带。城市轴带的形成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分散城市分布格局,而且成为经济地带的核心组成部分,促进了经济地带的形成与发展。任何城市都是具有一定服务能力的区域中心地,具有特定的影响作用空间。城市的影响作用力越强,影响作用所波及的范围越广。城市对周围区域影响力与城市规模正向关联,当城市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城市核心区职能不断向乡村地域扩散和侵入,乡村地域的性质逐步转变,城乡产业系统日趋融合,从而导致大城市地域或都市化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大城市地域是由城市核心区、外围区(或称边缘区)和吸引区三部分构成的城乡一体化地域,属于一种高层次城市地域类型。大城市地域是依托一定的区域优势和区域背景,在城市职能扩散机制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由于大城市地域客观上存在着从核心区向外围地域的人口、经济密度的梯度差异,使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表现为明显的同心圆状的圈层结构特征。大城市地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中心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城乡社会经济完全整合的产物。
(4)城市密集区是区域与城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另一种高层次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密集区的显著特点是区域社会经济步入整体、快速的发展阶段,区域城镇、人口数量及城镇数目迅速增加,城镇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出现区域城市化的发展格局。目前,我国有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四大城市密集区。由于世界各地城市密集形成的区域背景、城市化方式及进程的差异性,世界各地城市密集区的特征、形成机制各具特色。
(四)城市与区域在景观上的相互作用
城市景观是指由城市轮廓、道路格局、建筑、风景点、绿地等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城市视觉系统。特色鲜明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特征。如何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城市景观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千城一面,是我国城市景观构建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
构筑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的关键在于城市景观与区域环境、区域景观的有机整合。城市与区域景观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景观是区域景观的集中体现,城市景观充分体现出区域自然、人文景观的主体内容;另一方面,城市景观的形成将改变区域景观的结构,增强区域景观质量。现代城市建筑、立体交通网络、产业景观都可增加区域人文景观要素,增添区域人文景观的容量与氛围。
城市景观设计要以区域景观为背景,根据区域景观特色,选择城市景观要素,构筑景观要素体系,要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和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重点塑造城市景观背景及景观轴线,并对城市建筑的整体高度、城市建筑风格、重要的景观节点进行全面合理的布局协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