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环境与发展:自然、经济视角

城市环境与发展:自然、经济视角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自然环境与城市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基础,是城市的背景、底色和依托。(二)经济环境与城市经济环境与城市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周期、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经济发展对土地和空间的需求,都显著影响城市发展。1850年,巴黎成为第二个百万人口的城市。铁路、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出现以后,城市交通进入批量运输时代,城市迅速扩大,区域内铁路沿线的城市得到迅速发展。

城市环境与发展:自然、经济视角

(一)自然环境与城市

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基础,是城市的背景、底色和依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形成诞生的客观可能性,荒漠、高原、高寒地区的城市数量和规模就受到极大的限制。同时,自然环境在一定时空尺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是很难人为改变的城市发展因素。自然条件中,自然资源对城市地域扩展有直接制约和间接影响作用。

河流是滋养人类文明的动脉,是城市产生的摇篮,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就产生于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西亚两河流域。

拥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是城市发展壮大的重要影响因素,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水分和热量仍然是保持城市生命力的重要保障,世界上季风气候盛行的地区都是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美国东部地区等。

地形地貌条件会直接决定城市的空间形态,制约城市总体布局。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或盆地地区的城市,多是饼状的形态,譬如北京、成都。山地丘陵地区的城市,则表现为“分散组团”状,譬如重庆。而在沿江沿河和沿海地区,“带状”城市明显较多,譬如青岛、大连等。

优越的地质条件能够使城市在工业化时代获得更多的发展优势。人们所熟知的煤炭城市、石油城市、铁矿城市、有色金属城市兴起的基础,就是区域地质构造中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自然灾害则会导致城市扩展的中断或急剧萎缩,严重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如高烈度地震能够瞬间毁灭整个城市。

(二)经济环境与城市

经济环境与城市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周期、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经济发展对土地和空间的需求,都显著影响城市发展。从根本上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经济系统分工与专业化的不断深化和扩展,城市空间的扩大则是经济规模与空间容量的矛盾激化状态下引发的。

在区域发展的早期,经济增长对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随着区域经济增量的扩大,城市的数量、规模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在前工业化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增长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因此,城市发展的速度也是有限的。随着区域经济进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以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高度发达的文化、教育、技术、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百万人口的城市,在1800年时,全世界只有伦敦一个城市。1850年,巴黎成为第二个百万人口的城市。1900年全世界百万人口的城市增加到11个,到1940年,增加到51个,30年后的1970年,达到129个。根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2011年修订报告)》:2011年全世界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的有5座(东京、德里、墨西哥、纽约上海),超过1000万的有18座。

在一个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不同,城市发展的生成量和方式也有所不同,经济周期性涨落势必带来城市发展的加速、减速、稳定三种变化状态。经济萧条阶段,投资率低,新建建筑以少量低层建筑为主;经济复苏阶段,人口收入增加,有效需求增加,资本流入建筑领域,住宅及办公楼大量建设;高涨阶段,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土地价格上升;衰退阶段,大部分有效需求满足后,收益下降,资本流入收益较高的行业。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城市规模和空间范围的扩大。人口集中所积累的内聚力是城市发展的前提,随着大量人口的流入,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其他经济活动应运而生,逐渐在适当区位集聚。人口扩散则是城市扩展的保证,新移民流动人口在城市近郊区、郊区居住,郊区原有人口就地转化,城市人口向外迁移等人口扩散带来城市的扩展。

土地需求价格变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塑造城市地域结构和空间形态的“指示器”。城市地价受到离市中心距离、城市规模及结构因素的制约,推动产业布局和人口流动的合理化,进而影响城市发展模式。大城市在聚集效益吸引下,平均地价要高于中小城市。当大城市的“城市病”日益严重时,受高地价及其他因素影响,一些收益能力差、竞租能力低的产业会放弃中心区位,向城市外围转移。当大城市地价过高,多数土地使用者负担不起高额地价及产业聚集不经济时,一些产业和居民就会转向中小城市寻求发展,放弃大城市。(www.xing528.com)

(三)交通环境与城市

交通的主要要素包括交通位置、工具、线路等,交通位置的变迁、交通方式的进步、交通网络结构和形态都会影响到城市发展,交通要素是城市发展的活跃因素,每一次交通方式的变革都会给城市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交通位置影响到城市发展速度及城市功能,新的交通位置为城市发展奠定基础,而交通位置优势度下降会带来城市的衰退。例如,我国安庆曾经是江淮重镇,安徽省会,但随着长江水运地位的下降,如今的安庆只是安徽省内一个普通的地级城市。

在马车时代,城市空间规模受到极大的限制,在中世纪的欧洲,不论城市人口如何增长,城市半径没有超过5km 的。

铁路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出现以后,城市交通进入批量运输时代,城市迅速扩大,区域内铁路沿线的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京张铁路、中东铁路等主要铁路干线的修筑,大大促进了沿线城市,如张家口、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的发展。

汽车的普遍推广提高了城市居民行动的自由度,加快了城市人口迁移的速度,增强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为城市扩展提供了最便捷的通道。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速公路的发展更使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促使了城市地带、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在公路交通的引导下,城市空间迅速蔓延到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美国洛杉矶市直径已达160km 以上,波士顿华盛顿大都市区直径更是长达970km 以上。

(四)人文环境与城市

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影响到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在我国封建专制时代,中央集权与帝王至高无上的观念主宰着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建设强调政治中心区位的中心性,皇城居中,城市布局强调规整、对称,中心及中轴线是城市结构的空间主体,方格网是城市的基本构架,我国的北京、西安老城区就是这类城市的典范。西方城市发展则明显受到古希腊贵族政治文化和基督教宗教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城市建设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形成放射状格局,典型城市如英国的伦敦。

规划思想则能最直接地决定城市的建设模式。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不同的规划思想:一种是规则对称的布局思想,强调城市布局的规整、对称,泾渭分明;另一思想则认为,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反对不顾实际把城市规划为笔直方正、宽广的豪华状态。这两种思想都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一种思想主要影响到中心城市的总体布局,后一种思想则在山水园林、家居住宅建设中得到更多体现。

在西方国家,种族差别往往在城市内的不同社区有极为显著的表现,黑人与白人、穷人与富人的社交圈和活动范围不同,邻里的模仿效应和社区的自发内聚倾向导致独特的社会群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批黑人涌入美国城市,黑人居住区向城市中心集中,主要居住在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形成了城市中的贫民窟。而以白人为主的中产阶级和富有阶层不愿与黑人为邻,纷纷迁往郊区,这种种族歧视和文化的差异成为所谓“郊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的亚特兰大、新奥尔良等都是种族居住区分化非常突出的城市。

政府实施的各种政策也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规划法规、城市发展政策、土地使用制度直接作用于城市空间发展,财政体制、人口、户籍政策则会显著影响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