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的概念
关于城市的概念,我国古典著作中有过许多解释。我国古代的“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最早的市没有固定的地点,后常在居民点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称。人们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进行交易,形成集市。“市”和“城”开始并非聚于一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经营上的方便,“市”被逐渐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贵族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的位置,“城”与“市”逐渐结为一体,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方才产生。
学术界尚未形成被各学科所接受的城市概念,不同学科分别从城市的起源、景观、形态、功能、空间等某一方面来定义城市。地理学者一般认为,城市与乡村相对应,是指占据地球表面一部分土地,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出现落后于乡村,它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形成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当然也不可能有城市。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与三次社会大分工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从事农耕生产的人类的固定居民点——聚落。聚落的产生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农产品逐渐有了剩余,部分人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从事手工业的人们在一些交通方便的地方聚集,以手工业产品交换农牧产品,这样的集聚地便是城市的最初形态。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出现和聚集对于城市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阶级的出现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出于军事、政治、宗教等目的,人类开始在聚集区周围筑城,兴建了城市,于是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www.xing528.com)
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分为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区域经济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如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是区域的缩影,是区域的中心和焦点。
3.地理位置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巴朗斯基认为,地理位置是某一地方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的总和。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和长江的出口处,对内,它是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乃至更大地域的门户;对外,它是我国大陆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城市,这对其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性城市至关重要。深圳是内地通向香港的口岸,长期以来不过是边陲小镇,现在成为一座全新的大城市,这种巨大变化与其地理位置的变化休戚相关。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并可能带动相关城市的发展。如石家庄市原来不过是河北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为了不破坏正定县的风水,把车站南迁了几十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地位迅速上升,一跃成省城,人口已超过1000万,正定县城仍不过是3万人的小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