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口迁移及其与全球气候变迁的密切关系

中国人口迁移及其与全球气候变迁的密切关系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环境的变化或异常对人口迁移也有较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以百年、千年为尺度的全球变化所导致的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人口迁移有着密切的关系。(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的迁移流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形势及其在各省市区之间对比关系的显著变化。

中国人口迁移及其与全球气候变迁的密切关系

(一)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总的来说,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分布凝固化的国家,但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仍然贯穿始终。其中,由经济原因造成的“流亡式”的人口迁移是最基本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和土地兼并,使农民不断丧失土地,不得不背井离乡,流亡外地,如明代中后期蔓延全国的流民运动中,许多地方“千里一空,良民逃避,田地抛荒,租税无征”。仅湖北、四川接壤的山区就屯聚了各地流民150万人,足见其规模之大。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这类人口迁移经常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还有就是各种社会变动,最显著的是战争。战争每次作用的时间虽不长,但强度大,影响范围广,不仅涉及农民,也涉及包括地主、士大夫阶层在内的社会其他阶层的人群。这种人口迁移每一次都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震动,使中国人口分布在短期内发生剧变: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差不多都是由战乱造成的,典型的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十四年抗战”等,它们影响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除大规模战乱外,其他的还有历代汉族中央政权为保卫边防,采取“屯垦戍边”的政策,向边境地区大量移民,以及政治中心的转移、大规模政治流放等。

自然环境的变化或异常对人口迁移也有较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以百年、千年为尺度的全球变化所导致的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人口迁移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中国北方广阔的草原地带,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生态环境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气候转为干冷、河湖干涸、草原向沙漠退化或农牧交界线南移,常驱使生息在这里的游牧民族向南方较为暖湿的汉族聚居区扩展。公元前16世纪商族西迁灭夏,前11世纪周族东迁灭商,前8世纪犬戎东迁灭西周,3—5世纪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草原民族大规模南下中原,11—13世纪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草原民族再度大规模南下,以及17世纪满族入关,都发生在气候干冷期和灾害群发期,显然不是偶然的。

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人口迁出区一直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压力大,灾害相对频繁,又处兵家必争之地,历次大战乱都首当其冲,迫使居民不断迁移他乡。因此,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基本方向是从中原向周边扩散。其中向南一支是主流,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对中国社会经济和人口地理影响最深远。这支主流大体可分为三支:西支由陕西指向四川,再至贵州、云南;中支由河南指向湖北、湖南,再至两广、海南;东支由淮北指向江南以及江西、福建,而后渡海至台湾。在北方,早在秦代,移民已推进到长城一线,但以后2000年内,由于民族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限制,移民未能进一步向北推进,并曾几度明显退缩。直至清代后期,向东北和内蒙古草原的移民才日渐增多,并演变成为中国人口迁移的主流。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人口迁移贯穿始终。除部分高寒、偏远地区外,移民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每一个角落,他们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高度发达的文明传向四面八方,促进了广大地区尤其是边疆的经济开发。民族的迁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www.xing528.com)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的迁移流动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单一计划经济的20世纪50—70年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和调控,在当时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对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开发内地和边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对客观规律重视不够,也造成部分人口迁移未能取得应有的效益,还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关于这一时期中国人口迁移的数量,缺乏完备的统计,张善余根据多种资料做过一个近似的推算,即1950—1982年,全国省际迁移人口约3000万,年均90余万。人口净迁出的省市区都位于东南半壁的人口稠密区,净迁出量以四川、山东、安徽、河南最多,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南次之;人口净迁入的省、区多位于西北半壁的人口稀疏区,净迁入量以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最多,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北京、吉林等迁入强度也不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整个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我国的人口迁移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首先,规模比过去显著增大。其次,迁移方向发生重大逆转:过去,人口主要由东南半壁迁往西北半壁,由沿海迁往内地和边疆,而现在则逆转为由西北半壁迁往东南半壁,由内地、边疆迁往沿海。

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形势及其在各省市区之间对比关系的显著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我国已开始实行工业化,但仍具有浓厚的农耕时代的特点,人口再分布的主要牵引力是人与地或者说是人口与粮食的平衡,它促使人口从相对稠密区迁往相对稀疏区,尤其是广大边疆地区人口少、荒地多,利于谋生,对移民有吸引力。再加上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需要和政策的推动,引发了由沿海指向边疆的移民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力的大发展,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人口与粮食的平衡不再是影响人口再分布的主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市场和区位等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