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特点鲜明。
1.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较为稀疏。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该线提出至今仍是体现我国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的一条最基本的分界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的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因此,该线又被称为胡焕庸线。1995年东南一侧(含台湾、香港和澳门)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84人/km2,西北一侧仅为13人/km2,相差达21倍。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km2,长江下游和杭州湾沿岸平原超过900人/km2,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也达到600~700人/km2;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带和绿洲,其他地区人口稀少,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呼伦贝尔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仅在1人/km2左右,以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无人区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10。
2.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
1995年,距海岸200km 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58人/km2,200~500km 范围内为226人/km2,500~1000km 范围内为160人/km2,1000km 以上仅为23.6人/km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改善生产布局状况,进行了由沿海向内地边疆的人口再分布,沿海12个省、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53年的42.8%降至1978年的41.0%。此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沿海省、市、区经济飞速发展,尽管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还是出现了明显的回升势头,1995年已达41.2%。若计入流动人口,比例更大。
3.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
1995年,海拔200m 以下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64.9%,200~500m 为17.2%,500~1000m 为7.7%,1000~2000m 为8.9%,2000~3000m 和3000m 以上分别仅为1.1%和0.3%。海拔200m 以下地区人口密度高达522人/km2。在地处亚欧大陆核心的新疆吐鲁番盆地,其中居住在海平面高程以下的约有16万人。中国(也是世界)人口垂直分布的最上限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和唐古拉山南坡,共有约2万人定居在海拔5000~5200m 高程的地区,而季节性人口分布(放牧)的上限更达到5500m。
表4―10提供了1936年和1990年中国不同人口密度等级占总面积和总人口的比例,它充分反映出中国人口分布的极端不平衡。如1990年600人/km2以上的高密度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不到4%,却集中了总人口的将近1/3;相反,1人/km2以下的极度稀疏区占总面积超过1/5,人口比重仅为0.06%。又如,600人/km2以上的区域占江苏省总面积60%,而1人/km2以下的区域在西藏也占了60%。1990年与1936年相比,高密度区无论占总面积还是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大幅上升,低密度区则显著下降。2000年前,司马迁曾用“地广人稀”4个字形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而现在,即使在边疆,这样的地区也愈来愈少了。
表4―10 中国按人口密度的分级(人口/面积)
2000年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2人/km2,比世界平均数45人/km2高3倍,或者说,人均占有的国土陆地面积仅及世界平均数的1/3。除直辖市外,江苏以725人/km2的人口密度居全国首位,山东、河南为560人/km2左右,广东、浙江达到450人/km2以上,人口密度最低的是西藏,仅为2.1人/km2,是江苏省的1/345。
(二)中国人口分布的变动性(www.xing528.com)
1.省际人口分布变化明显
普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省际人口分布的变化明显快于1982—1990年。从各省、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看,1982—1990年,变化超过0.1个百分点的有8个;而1990—2000年,变化超过0.1个百分点的达到14个,其中广东省上升了1.29个百分点。
2.人口进一步向东部聚集
从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表4―11)可以看出,近20年来,我国人口地域分布东多西少的宏观格局没有改变,而且这一格局更加显著,人口分布进一步向东部聚集。我国中部和西部虽然人口总量一直在增加,但是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基本是呈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无论是人口总量,还是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都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且近10年来上升的幅度更加明显。我国人口分布的这种变化趋势,从人口密度指标上反映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上升幅度远远大于中西部。
表4―11 1982—2000年东、中、西部人口分布
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分布发生的巨大变化,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流动所造成的。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省际迁移流动人口有近4000万人。表4―12列出了迁移流动人口的流向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在全部迁移流动人口中有76.4%的人迁入东部地区,其中从中部地区迁入的占34.36%,从西部地区迁入的占27.60%。
表4―12 中国迁移流动人口的流向分布
3.机械变动决定了我国人口省际分布的变化
人口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是影响人口分布变化的两大基本因素。由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强,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各省、市、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已经在逐步缩小。1990年以来我国省际人口分布的变化明显快于1982—1990年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机械变动,即省际人口迁移流动。这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一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活跃,各省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了各省之间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距。同时,中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两者形成了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对我国省际人口分布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