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人口分布:区域差异与平衡性

世界人口分布:区域差异与平衡性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分布的区域性表现为人口区内的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有人称之为人口分布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表4―6 世界不同海拔高程人口比重人口垂直分布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山地坡向影响人口垂直分布。(二)人口分布的平衡性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除了表现在水陆之间外,还表现在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

世界人口分布:区域差异与平衡性

(一)人口分布的区域性和地带性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的空间形式,区域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人口分布的区域性表现为人口区内的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即在地理、历史条件相似的特定地区,人口发展过程具有相似性,而在两个以上具有不同地理、历史条件的地区,人口发展过程则有明显差异。人口的区域性突出地表现为人口分布的地带性,即在人口分布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有人称之为人口分布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在水平方向上,人口分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的纬向分布(或中低纬指向),指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特别是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表4―4)。这种分布状况同世界历史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主要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尤其是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人口随着远离海岸而逐渐减少,有近海岸指向。目前,欧、亚、非三大洲人口向沿海集中的趋势还在继续,而属于“新大陆”的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人口则有由沿海向内陆扩散的特点。原因是对于被称为“旧大陆”的欧、亚、非三大洲来说,一方面内陆的自然条件不如沿海地区优良;另一方面,自从新航线开辟和资本主义统一市场形成以来,各洲沿海地区都成了沟通海外原料地和商业市场的口岸,现代又是新型工业和金融资本的聚集区,自然吸引大量人口向沿海地区聚集。而对于被称为“新大陆”的美洲和大洋洲来说,人口以外来移民为主,移民总是先到达沿海地区,然后才向内陆推进。但由于沿海地区具有与海外进行贸易的优越条件,具有吸引工业和金融资本的强大力量,虽然有相当多的人口向内地推移,沿海地区人口仍不断增加,沿海地区的人口比例仍然大于内陆(表4―5)。

表4―4 世界不同纬度的人口分布

资料来源:刘铮主编,人口学词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表4―5 地球距海岸200km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刘铮主编,人口学词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注:①格陵兰和南极洲未计入;②面积和人口比重是指占全洲总面积和总人口的比重。

在垂直方向上,地球上多数地区人口密度随地面高程上升而下降,温带和寒带尤其是这样。但在部分热带地区,最大人口密度常出现于中等海拔高程带,这是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人估算,各大洲不同海拔高程带所占各洲人口的比重均以200m 以下为最大,海拔2200m 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相当低(表4―6)。

表4―6 世界不同海拔高程人口比重

人口垂直分布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密度随海拔高程上升而迅速下降。人口分布具有对低平地势的强烈趋向性,随着海拔高程的上升,人口密度迅速下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趋势非常明显,可以说,这是人口垂直分布最基本的规律。海拔高程之所以对人口分布影响巨大,是因为它直接制约着许多自然环境因子,无论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理机能,还是对作为群体的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大气压和气温在一般情况下均随海拔高程的上升而降低。如按相同尺度衡量,气候的垂直变化率比南北方向上的水平变化率大1300倍,这是人口垂直分布差异远较水平分布强烈的基本原因。

(2)相对高差和地面坡度影响人口垂直分布。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地貌同它的地面海拔高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地势较高者,往往比较崎岖陡峭,而大的冲积平原差不多都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尤其是沿海一带。地势起伏影响着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商品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

(3)山地坡向影响人口垂直分布(表4―7)。坡地方位或坡地朝向直接制约着所在地区单位面积土地上所能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水分条件、植被情况以及农业生产特征。一般来说,南坡垦殖指数和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人口密度和聚落密度较大,农村聚落分布上限较高,北坡则正相反,山体越大、越高,这些差异就越显著。另外,高山深谷区特殊的地形变化,复杂的作用机制(如逆温、山谷的封闭性和焚风效应、地形的局限性)也会对区内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在高山深谷区往往会出现独特的人口垂直分布现象,即人口主要集中在中等海拔高程带;而较低处人口却相对稀少,表现出与人口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相反的趋势。

表4―7 贵州省不同坡度带的人口密度(1990年)(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张善余,人口垂直分布规律和中国山区人口合理再分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4)纬度和气候类型影响人口垂直分布。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气候越寒冷,雪线和岩石裸露带在山地上的分布高程就越低,人口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就越受限制。如在我国东部地区,总的趋势也是人口分布上限随纬度增高而下降(表4―8)。

表4―8 不同纬度山地人口分布上限对比

资料来源:张善余,人口垂直分布规律和中国山区人口合理再分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人口密度随海拔上升而下降的规律大体上说只适用于寒带、温带以及亚热带,而对热带,尤其是热带雨林地区则不适合。即使在温带,两者也并非是简单的反比例关系。如地势过低、过平,排水不畅,易受洪、涝、渍影响的地区,人口就相对比地势较高处稀少。

(二)人口分布的平衡性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地球总面积为5.1×108km2,其中陆地面积1.50×108km2,占29%,水域面积占71%。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陆地上的大部分地区(如沙漠、高山、热带丛林等)至今仍无人居住。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除了表现在水陆之间外,还表现在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的区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 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海拔500m 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而占陆地面积43%的高原地区(海拔500m 以上)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0%。

表4―9 世界人口的洲际分布(2001)

资料来源:(1)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陆地面积世界合计中包含南极洲1405×107km2
(2)最新世界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

从表4―9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在各大洲分布也极不平衡。2001年亚洲人口37.21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60.66%,而其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9.4%。亚欧两洲合计人口占72.5%,其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6.2%。面积广大的南极大陆无定居居民。在各大洲(或地区)内部人口分布也不平衡。非洲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澳大利亚的人口多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俄罗斯人口集中于欧洲部分。2001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其中,中国人口最多,达12.81亿,其他10个依次是印度(10.49亿)、美国(2.88亿)、印度尼西亚(2.12亿)、巴西(1.75亿)、俄罗斯(1.44亿)、巴基斯坦(1.45亿)、日本(1.27亿)、孟加拉(1.36亿)、尼日利亚(1.33亿)和墨西哥(1亿)。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低平地区和岸边(海岸、河岸)。

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为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2/3以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包括干旱(沙漠)地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和海拔5000m 以上的高山地区。这四类地区的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3以上,人口却不足世界总人口的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