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地理学: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人文地理学: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迅速增加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意外的结果。人口自然变动是各种区域性地理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社会经济因素通常是影响人口增长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医疗卫生条件,从而使得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出现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97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548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就是这个原因。

人文地理学: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一)世界人口增长

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公布,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2000年为60.55亿。1960年世界人口仅30亿,30多年来世界人口翻了一番。通过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记录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长由慢变快。据估计,公元前100万年,地球上只有1万~2万人,直到公元前500年,地球上人口才突破1亿。据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委员会推算,公元初全世界只有2亿~4亿人,直到19世纪初才大约达到10亿人。世界人口成倍增长的时间,或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在不断缩短(表4―2、表4―3)。

表4―2 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需要的时间

资料来源:田雪原,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1997年,第9页。

表4―3 1650—2000年世界人口年均增长率 (单位:%)

资料来源:田雪原,1997,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1年、2000年世界人口、社会经济指标;人口与计划生育,(2):58―62。

由表4―2、表4―3可以看出:

(1)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率空前提高。在此以前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以万分之几计,1650—1950年上升到千分之几,1950年以来,人口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增长时代,年均增长率达到1.7%~2.0%。

(2)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高,此后则稍有下降。但由于基数迅速加大,绝对数量仍在增加。

(3)除因移民而使新大陆人口迅速增加之外,1650—1950年的人口增长率以欧洲最高。人口迅速增加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意外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经历了一段为时不长的“婴儿高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率便迅速下降,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4)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某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势头颇为强劲。将世界人口作为一个整体预测,2030年约为86.7亿,2050年约为98.3亿。

(二)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常取决于人口自然变动,即取决于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之差。人口自然变动是各种区域性地理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人口迁移、宗教、习俗、人口政策战争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年龄性别结构、人体生理素质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通常是影响人口增长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1.经济因素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数量的变动有显著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弱,人口的出生率虽高,但死亡率也高,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增长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在公元前100万年,世界人口只有1万~2万人,直到公元前1万年或1.5万年时,世界人口才超过百万,为300万~400万人。

人类从事农牧业生产后,特别是金属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口的死亡率较前一时期明显下降,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提高,人口的出生率却仍保持较高的水平,从而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率大为提高。由于机器大生产比工场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吸收劳动力多,收入增加,人口出生率提高很快。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医疗卫生条件,从而使得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出现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新技术革命开始以后,情况则发生相反的变化。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一定程度,对劳动者技术、文化等素质的要求提高了,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劳动者数量转移到劳动者质量,家庭和父母的生育愿望由追求孩子数量转变到追求孩子质量,加之社会福利的发展,无须指望“养儿防老”,生育观念逐渐由多生多育转变到少生优育,人口生育率下降。如今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率下降到低水平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绝非偶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养育孩子则被认为是一种今天的“有限投入”转为若干年以后的“无限产出”的好办法。简言之,“贫困产生人口”。

2.政治状况(www.xing528.com)

政治因素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来自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等。政治稳定的社会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国泰民安,人口增长相对快些。如果发生战争,直接或间接死于战争的人口增加,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会明显减少。两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人口死亡数字是空前的。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97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5480万人。战争是人口数量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况且病疫与饥荒常常与战争伴生,因而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死亡率的上升。战争结束之后,人口又会出现一个高出生率时期,使人口迅速增长。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可以直接调节和影响人的生育行为。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如人口数量、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等)制定人口政策。有的国家为了增加人口数量,鼓励生育,如法国、瑞典、俄罗斯、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为了使人口增加趋于稳定,或避免人口增长过快,有的国家则实行限制生育政策,提倡和鼓励晚婚,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与孟加拉国等国。鼓励生育的国家多在欧洲,而控制生育或计划生育的国家多为人口数量过多的发展中国家。

3.医疗卫生状况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之一。古代医疗卫生事业不发达,医疗技术水平低,人口的出生与死亡都难以控制,只能顺其自然,因而常常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数量变动不定,人口增长时快时慢。近代以来,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已下降到最低限度,有些恶性传染病(如天花)已经绝迹,因而人口死亡率下降。与此同时,人的寿命在延长,如果不采用或实行节育措施,就会出现人口急剧增长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就是这个原因。

4.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出生率影响明显。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婚龄越晚,有效生育期相应缩短;二是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往往事业心亦越强,不愿意因多养育子女而妨碍自己的发展,同时对子女的培养重质不重量;三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在掌握和控制生育的科学方法方面也优于他人。基于上述原因,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生育率成反比。其中以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的影响更直接。

5.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

婚姻关系包括结婚、离婚、丧偶、分居、未婚等,都与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动有密切关系,进而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一般地,结婚要带来人口出生,早婚可能出现早育和密育,都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上升。而离婚、分居、丧偶等使两性关系解体,自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美满的婚姻使人幸福愉快,因而健康长寿;反之使人生活孤独,精神不舒畅,对生理也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死亡率较高。宗教从古至今都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动。风俗习惯对人口数量的变动也有一定作用。

6.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

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也影响人口的增殖。如气候条件适宜会降低人口的死亡率,不适宜人自身生理机能的环境(如气候状况、水土状况等)会使人患有各种疾病,以致提高人口死亡率,使人口增长缓慢或人口数量减少。已被现代医学证明的一些地方病,如克山病甲状腺肿大、大骨节病,以及某些恶性肿瘤(如食道癌等),都与人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自然灾害中的水灾旱灾,是地球上经常发生和影响地区广泛的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减少。如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非洲就有约100万人因旱灾而饥饿死亡。此外,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也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动。当然这些灾害的影响范围较小。

(三)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人口作为消费者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作为消费者,人口数量一方面将要求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提供一定的生活资料以满足消费要求,另一方面,较为合理的人口规模也是刺激和扩大区域再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人口作为生产者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般只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如16~64岁)才可能作为生产者,从事生产活动,创造社会财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适龄劳动人口,适度的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可以充分满足这种需求。

(3)适度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成绩显著,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政府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相结合的方针,使我国人口生育率在短期内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据专家计算,仅在80年代的10年间,我国减少出生人口数共计2.2亿,其中,计划生育工作的贡献率约占79%,即10年减少出生人数1.7亿人,平均每年减少出生人口1700万人。在人口过速过量增长、人口压力过大的条件下,中国出生人数的减少使个人、家庭和国家节省了大量生育、抚养和教育费用。同时,出生人数的减少,减轻了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人口重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对资源开发的更高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2.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受资源总量限制,区域的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都依赖于自然资源。随着人口持续增加,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加大,不可再生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可再生资源明显呈逐渐衰竭趋势,自然资源日益稀缺将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可以说,人类发展史就是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又直接作用于环境,特别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已经引起了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开始危及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且又处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维持庞大的人口的各种需求,中国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上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个别地区甚至发生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直接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方,过度放牧、樵采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恶化、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不毛之地。

(3)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一个国家、区域的经济实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标志着一定的技术装备能力和对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国家需要付出一部分经济成果用来满足人口的衣食住行、普及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提供就业等。人口的过快增长和人口规模过大,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资金的积累。中国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约1/4被新增人口消耗掉,减少了资金积累,制约了经济发展速度,影响了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从生活资料的增长情况看,面对与日俱增的人口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加速增长,中国人口过剩和生活资料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

(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人口过快增长,给就业、教育、住房、能源交通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造成很大压力。从就业情况看,中国正面临着劳动力激增的形势。随着人口总数不断增加,劳动力数量持续增长,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满足劳动力的就业需要。否则,劳动力在过剩的情况下继续大幅度增加,将导致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人口进入劳动年龄,需要就业。农村人口激增,导致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农村过剩劳动力已经增加到1亿多人。在教育设施相对落后,教育投入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总体教育条件比较差,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是有限的,人口过多必然使相当一部分人失去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因此,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人口素质提高的程度和速度,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人口过快增长,还会造成住房狭小、交通拥挤、看病难等现象。人口过快增长还是许多贫困地区难于脱贫致富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