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协调的依据与原则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协调的依据与原则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1.动态协调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现代人地关系的协调必须着眼于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着眼于环境的长期管理效应。人地协调是科学的协调,依靠现代科技才有可能协调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协调的依据与原则

(一)人地关系协调的哲学依据

1.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不是一种要素统一于另一种要素,而是多种要素统一于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所谓统一,就是多样性、差别性中的统一,多样性是统一性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统一性多种多样,有纵向水平的各种大统一和小统一,有横向水平的大统一和小统一,有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统一。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其内部都不存在绝对的统一,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和矛盾。协调本身包含差异、对立和矛盾,在没有对立、没有差异的物质内部,谈不上协调。所以,协调必须以差异、对立为前提。协调既有相互适应,又充满相互作用和矛盾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应和矛盾会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在每一次相互转化过程中,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具有新质的、协调一致的整体,这是一个稳定、平衡、具有新功能的整体。

(二)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1.动态协调

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地关系的不断变化,人类科技平和认识能力又受到时代的局限,所以,人地关系协调总是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不可能一劳永逸。人地协调论谋求的是人地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发展的动态协调。对由于某些因素变化而打破原有协调的,应尽快建立新的协调机制和结构。

2.综合协调

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人类所谋求的只能是整个人类社会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协调,而不可能是其中某一要素或某一类要素之间的协调,有人称之为个人—社会—经济—自然全方位、大时空尺度的协调——大协调原理。如研究适度人口问题选择的评价指标仅仅限于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土地承载力等直接指标,则违背了大协调原理,没有认识到适度人口是建立在人地协调基础上的综合概念。

3.长远协调(www.xing528.com)

协调人地关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打算,为子孙后代着想。人类对环境作用,环境必然有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是快速的和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副作用可以预见,但有时则是缓慢的和不易察觉的。许多人类活动从短期来看与自然环境可能是协调的,但放大时间尺度就有可能不那么协调了。现代人地关系的协调必须着眼于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着眼于环境的长期管理效应。

4.全球协调

人地关系失调是全球性问题,不受国家疆界限制。全人类、全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只着眼于一国一地的局部协调,以邻为壑、灾祸他引,最终会祸及人类。亚马孙河流域森林的破坏、亚非人口激增、南极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海洋石油泄漏、撒哈拉边缘土地沙漠化等,诸如此类问题都不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问题,而是全球的问题。全球协调强调全局利益,全人类在人地协调问题上利益是共同的。人们又称全球协调为“同船原理”。目前,大气、海洋、国际河流、南极洲等的保护和治理尤其要强调国际合作。

5.地域协调

地球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区域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非协调表现不同。协调地球不同区域的人地关系,在考虑全球和长远利益前提下,也要注意地域差异,没有相同的协调模式,应该根据各自的环境特点、相关因素、发展过程,因地制宜地探讨各地的协调模式。

6.科学协调

人地关系协调问题是尺度大、结构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依靠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确定切实可行的调控机制和调控模式。人地协调是科学的协调,依靠现代科技才有可能协调人地关系。

7.主导协调

人地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社会,人类是解决人地关系协调问题的主导因素,环境不可能协调人类,必须发挥人的主动协调作用来调整人地关系。所以,在人地关系协调中,人类首先要检查自身、批判自身,从观念、知识、思维、文化、制度到经济行为、个人行为、集团行为进行全面反思,认识人地关系矛盾的症结所在,认识并运用自然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