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问题研究与分析:人文地理学成果

社会问题研究与分析:人文地理学成果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对城市化的研究较晚,且当代中国城市化过程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二)贫困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城市贫困与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已经出现社会极化现象;另一方面,面对城市移民与非正规经济的出现,如何维持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与空间匹配之间的有效平衡,将是中国无可回避的现实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研究与分析:人文地理学成果

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在和谐社会与社会地理学、公共卫生与疾病地理学、公共空间与行为地理学以及犯罪地理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城市化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经济增长互相交织在一起,殖民主义的空间扩张将城市化过程推向不发达地区,其城市化过程始终与城乡人口转型和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是一个渐变、平滑的“戴维斯城市化曲线”,发达国家城市化理论构筑在社会剩余产品理论的框架之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具有不同的特征: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快速城市化与滞后工业化、城市贫困和人口爆炸。西方城市化研究理论框架长期受欧洲中心论控制,是建立在依附理论框架之下的依附型城市化理论。中国对城市化的研究较晚,且当代中国城市化过程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人文地理学家可以结合国家需求,在城市化过程的空间划分、城市化过程分析、城市化空间类型、城市化要素、城市化过程动力机制、城市化边界条件等方面做出贡献。

(二)贫困问题(www.xing528.com)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城市贫困与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已经出现社会极化现象;另一方面,面对城市移民与非正规经济的出现,如何维持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与空间匹配之间的有效平衡,将是中国无可回避的现实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中富裕阶层的出现,城市贫困阶层也在悄然形成。人文地理学家可以从城市社会学层面进行城市社区组织结构、城市婚姻与家庭、城市社会阶层、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犯罪等社会问题以及小城镇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从城市社会结构的角度描述和解释社会空间要素,理解和认识社会群体对空间的利用而产生的结构模式,以及这一结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可以从城市问题层面强化对现代城市社会环境、城市人类生态系统、城市社会区与社会极化、新城市富裕阶层、新城市贫困现象、城市异质社区、街角帮犯罪、城市社会冲突与融合以及城市空间分异等进行实证研究。

(三)区域不平衡问题

区域不平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国际性的问题,一直为各国政府、组织和学者所关注。在新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等国际环境背景下,发达国家(或地区)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正发生着新的变化。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国区域发展的思路也由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和三个地带发展战略转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而转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存在与扩大,必然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着巨大冲击,人文地理学家可以应用广义的地域差异概念,充分研究地域开发优势条件和地域差异特征,对于指导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快区域经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