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区划及其规划-人文地理学成果

经济区划及其规划-人文地理学成果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区划为国民经济在全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编制地区国民经济计划和合理布局生产力,开展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实现宏观经济调控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及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经济区划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主观划分。2005年,国家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尝试新的经济区规划,即都市圈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选择了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两个地区作为都市圈区域规划试点。

经济区划及其规划-人文地理学成果

(一)经济区划

经济区划(division of economic region)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特点对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的划分,目的是指明各地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揭示各地区生产发展条件和经济结构特点,指出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长远方向和解决途径。经济区划为国民经济在全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编制地区国民经济计划和合理布局生产力,开展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实现宏观经济调控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及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经济区划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主观划分。每一个经济区都是全国统一的地域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在全国经济中承担某种专业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经济区的原则有所不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曾提出七大经济区和十大经济区的划分,到“七五”规划时期提出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虽然这个划分比较粗略,但大致刻画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东高西低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格局。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使我国区域划分由“三分法”变为“四分法”,即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2005年,国家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尝试新的经济区规划,即都市圈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选择了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两个地区作为都市圈区域规划试点。所有这些研究工作,中国人文地理学家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www.xing528.com)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一项各级政府每五年编制一次,内容全面广泛,既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生产部门的发展计划,也包括商业、财政、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计划。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在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编制和实施的五年计划在不同时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编制方法和内容不断创新,已经从单纯的经济计划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空间发展规划转变。人文地理学家具有很好的学科优势和能力适应这种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