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碱淖湿地水禽共计8目17科85种(见下表)。其中,鸟类区系成分组成,古北界种类60种,广布种23种,东洋界种类仅2种;从鸟类居留型看,旅鸟55种,夏候鸟29种,留鸟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种。
表6红碱淖湿地(保护区)水鸟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www.xing528.com)
说明:据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2017(第三版)
1.居留型:R—留鸟;S—夏候鸟;W—冬候鸟;P—旅鸟
2.区系划分:P—古北界;O—东洋界;W—广布种
迁徙、停歇水禽 每年10月下旬始,包括豆雁、大天鹅、斑嘴鸭在内的少数种类先期到达,至11月中旬,种类和数量均达到高峰。优势种类包括豆雁、大天鹅、赤麻鸭、斑嘴鸭、红头潜鸭、骨顶鸡等。另外,绿翅鸭、花脸鸭、罗纹鸭、赤膀鸭亦有一定数量。从每年的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红碱淖停歇的候鸟,陆续离开向其越冬地迁飞,一般而言,先期到达的豆雁、大天鹅、斑嘴鸭等种类离开的时间也略早。12月上旬,红碱淖湖面开始结冰,12月下旬至次年2月,湖面全面封冻,在红碱淖停歇的水鸟悉数离开。
2月底至3月初,途经红碱淖前往南方越冬的种类,在其向北方繁殖地迁徙途中,依旧在此停歇。这些种类的绝大部分个体在5月之前均已离开,极少数种类的少量个体可滞留至6月初。例如,豆雁、大天鹅、风头潜鸭、普通秋沙鸭等。
繁殖水禽 在红碱淖湿地繁殖的水禽种类中以蒙古高原荒漠鸟类为主要成分,主要包括遗鸥、棕头鸥、普通燕鸥等鸥科种类,灰头麦鸡、凤头麦鸡、金眶鸻、环颈鸻等鸻科鸟类,矶鹬、黑翅长脚鹬、反嘴鹬等鹬科鸟类,赤麻鸭、斑嘴鸭等鸭科鸟类,以及科的凤头等亦在红碱淖繁殖。此类水禽于3月初飞抵红碱淖,至9月或更晚些迁离。
繁殖鸟类中,以遗鸥、棕头鸥、普通燕鸥、灰头麦鸡、凤头麦鸡、矶鹬、黑翅长脚鹬、反嘴鹬的数量较大,其分别选择不同的环境筑巢。遗鸥、棕头鸥集中在湖心岛繁殖。普通燕鸥在湖心岛或半岛上筑巢。黑翅长脚鹬、反嘴鹬在湖心岛、半岛或湖岸滩繁殖。风头麦鸡、矶鹬、金眶鸻、环颈鸻在湖岸沙滩,灰头麦鸡则在湖岸草丛、沙柳灌丛筑巢繁殖。
种群数量 21世纪初,每年候鸟迁徙季节(秋冬季、冬春季),一定数量的斑头秋沙鸭、普通秋沙鸭、普通鸬鹚、风头潜鸭等,以小鱼、泥鳅为食物的水禽在红碱淖停歇,鸟类总数量超过3万只。2006年之前,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大天鹅达8000余只。2001年以前,普通鸬鹚的数量较大,是红碱淖优势种。受持续干旱导致的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影响,加之红碱淖渔业的过度利用,2005年,仅观察到5只普通鸬鹚,2017年,大天鹅数量已经不足1000只。每年在红碱淖迁徙停歇的候鸟数量已不足20000只。
与迁徙,停歇水禽类似,21世纪初,红碱淖每年繁殖鸟中,除鸥类、鸻鹬类,其他植物性食物雁鸭类等种类和数量变化不大外,由于持续干旱导致的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加之红碱淖渔业的过度利用,以鱼或两栖类为食物的大中型水禽,草鹭、苍鹭、白琵鹭、黑鹳等鹭类数量明显下降,鹗、白尾海雕、玉带海雕等猛禽已经很难见到,红嘴山鸦、大嘴乌鸦等榆林地区北部常见的鸟类也已稀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