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气:《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思想特色

道气:《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思想特色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想尔注》的思想体系中,“气”既是道化生万物的凭借,也是道完成宗教性转变的枢纽,而“道气”说更是成为它的一个思想特色。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注云:道气微弱,故久在无所不伏。可见,道气不依于物,自我存在,自我运动,与“生”相通。道气基本遵守道之清静、能动、柔弱的特征,与道合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尔注》提出了“道精”的概念。

道气:《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思想特色

作为天地万事万物之本,生物之母,能够出入天地,往来人身的本体之道终究是恍惚无形,难以把握的。一方面,道必须有所凭借才能化生万物,另一方面,无形之道必须化为有形之实体才能完成其宗教意义的转变。在《想尔注》的思想体系中,“气”既是道化生万物的凭借,也是道完成宗教性转变的枢纽,而“道气”说更是成为它的一个思想特色。

《想尔注》认为气是道散的结果,《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注云:

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一是道,一散形为气,也就是道形为气。在道聚形的过程中,道即气,气即道,太上老君就是道气的化身。通过气的载体,无形之道化为有形之人,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作为道散形的结果,道气有什么特征呢?

第十四章“其上不徼,其下不忽”注云:

道气常上下,经营天地内外,所以不见,清微故也。上则不徼,下则不忽。忽,有声也。

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注云:

道气微弱,故久在无所不伏。

与道一样,“道气”出入天地,往来人身,不可捉摸,其基本特征是清微、能动(常上下)、微弱。因其清微,所以无声无息,不能凭耳目感官去把握;因其能动,所以不依于物,居无定所;因其微弱,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并随处潜伏。总而言之,道气是实有之物,只能心神合一的静守,而不应费思劳神地去猜度。因此,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注云:

道气在间,清微不见,含血之类,莫不钦仰。愚者不信。故犹橐者,治工排槁。龠者,可吹竹,气动有声,不可见,故以为喻,以解愚心。清气不见,像如虚也,然呼吸不屈竭也,动之愈益出。

《想尔注》进一步申明道气的实有性,即道气存在于天地之间,只因其清微的缘故,才不被感官所能够把握。但是,有生命的万物无不敬仰道气,而只有那些愚拙之人才会怀疑道气的存在。可见,道气不依于物,自我存在,自我运动,与“生”相通。

道气基本遵守道之清静、能动、柔弱的特征,与道合一。而除了这些特征之外,道气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老子》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注云:

朴,道本气也,人行道归朴,与道合。为器,以离道矣,不当令朴散也。(www.xing528.com)

朴是道的本体之气,也就是道气。《老子想尔注》的道气说与流行于汉代的元气说有所不同,元气说的宇宙生成模式大致为元气——阴阳之气——万物,而《想尔注》的道气说则很少关注元气继续舒散的问题,它更加强调道气作为一个整体出入天地、往来人身的功能。因此,《想尔注》认为如果道气之“朴”散而为器的话,那么就离开了大道。第十五章“盹若浊,浊以静之徐清”注云:

天地湛然,则云起雾吐,万物滋润。迅雷风趣,则汉燥物疼,道气隐藏,常不周处。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晨暮露上下,人身气亦布至。

《想尔注》认为人应当效法天地之澄明,以清静为务,这样道气就会周遍全身。由此可以更明白地看出,“一”散为道气,而道气并没有散为阴阳、化为万物,而是自在自为地存在于天地内外,人物之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空内的一切只是道气的寓所,而人与物自身却没有道气。道气只会选择善的寓所,而不会选择恶的寓所,因此,人如果要获得道气以达生,就必须务清静、合自然。

既然道气并不存于人之身体,那么人又如何能够得到道气的驻留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尔注》提出了“道精”的概念。第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注云:

万物含道精。并作,初生起时也。吾,道也。观其精复时,皆归其根,故令人宝慎根也。道气归根,愈当清静矣。知宝根清静,复命之常法也。

第二十一章“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注云:

大除中也,有道精,分之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生死之官也,精其真,当宝之也。故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而死,大信也。……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笇有余数,精乃守之。恶人宝精,唐自苦,终不居,必自泄漏也。心应规,制万事,故号明堂三道,布阳耶阴害,以中正度道气。

道精,即道的精气,是道之别气,是道的另一种显现方式。万物都蕴涵有道精,道精是人体的根本。道精通过往复运动而归于道本。而当道精归于根本时,道气亦归于根本,这就是生命循环不死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道气不本然地存在于人体之中,但是人因为拥有道精,凭借道精归根的修养方法,道气就可以留存在人体之中。

道气为何会因为道精归根而留驻人体呢?第九章“持而满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注云:

道教人结精成神。……人之精气满藏中,苦无爱守之者。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注曰:

魄,白也,故精白,与元同色。身为精车,精落故当载营之。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一者,道也。

《想尔注》认为,只要抟聚道之精气使之归本,就能成就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一旦修成,道气就会入于人身。《想尔注》把人的身体比作运载道精的车子,当道精落下就应该装载起来,从而使道精抟聚。由此可以看出,人获得道气的途径大致经历了道精赋之于人、人抟聚道精归根、精神修成、道气入身四个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