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教的萌芽: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

道教的萌芽: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认为,战国后期至西汉末年,方仙道与黄老道的相继出现与兴起对道教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于此一时期尚未出现系统的教义与正式的组织,因此可视为道教的萌芽期。尽管道教的萌芽可能更早, 但道教作为正式的宗教团体到东汉末年才正式形成。东汉中后期,《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等早期道教经典的出现,以及“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产生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

道教的萌芽: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

道教起源甚早,与远古时代先民的神灵崇拜有关,而先秦道家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无疑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一般认为,战国后期至西汉末年,方仙道与黄老道的相继出现与兴起对道教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于此一时期尚未出现系统的教义与正式的组织,因此可视为道教的萌芽期。尽管道教的萌芽可能更早,(1) 但道教作为正式的宗教团体到东汉末年才正式形成。东汉中后期,《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等早期道教经典的出现,以及“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产生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割据,土地兼并严重,下层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为了摆脱生活困境,一方面寻找能够赖以活命存身的团体组织,一方面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与此同时,流行于社会上层的黄老道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孕育宗教产生的现实土壤应有尽有,道教亟待破土而生。逢此之际,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相继兴起。据《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记载:

初,熹平中,妖贼大气,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又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为常,故号五斗米师也。实无益于疗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竟共事之。后角被诛,修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修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以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据《汉书·襄楷传》记载,顺帝时宫崇将其师于吉所得《太平清领书》献之于上,顺帝以其“妖妄不经”,不予采用。桓帝时,襄楷再次荐书,仍不见用。灵帝熹平年间,河北巨鹿(今河北平乡县)人张角得《太平清领书》,创立“太平道”。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利用符咒手法,为民众治病,组织群众,宣传太平教义,传扩奉天地、顺五行、清大乱、致太平的政治理想。仅十余年间,“太平道”发展信众达数十万人,遍布幽、徐、冀等八州,设置三十六方,大方万人有余,小方六七千人,各立主帅,终于在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后被镇压,“太平道”亦因此而遭禁。(www.xing528.com)

与“太平道”的遭遇不同,“五斗米道”没有遭到严酷的镇压,后来演变为中国道教的正宗。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在川陕一带创立“五斗米道”。其徒属有祭洒、鬼吏等名称,祭洒负责传授老子《道德经》以及管理宗教社会事务,鬼吏主为病人祝祷。他们用法术给人治病,每位入会的人要缴纳五斗米,所以世称五斗米道。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发展很快,成员达数十万。张道陵的儿子张衡、孙子张鲁先后承袭其道,并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政权。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北攻汉中,斩杀“五斗米道”教主张鲁之弟张卫,汉中将要陷落,张鲁表示归服朝庭。后来,张鲁被拜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其家族被迁至江西龙虎山一代,“五斗米道”由此流传入江南,教名转称“天师道”。

与萌芽时期不同,作为早期道教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及“天师道”,已显示出一些独有的宗教特征:其一,与曾经流行于社会上层的黄老道不同,早期道家主要在社会下层的劳苦民众中传播,以治病消灾作为现实的教旨和布道手段,仅把长生成仙作为长远的目标和宗教理想。其二,早期道教,反对淫祀,以道教信仰取代民间俗神信仰。然而在修持方术上,仍保留有驱鬼祈鬼的巫术。其三,早期道教有较严密的宗教组织系统,而且这套组织系统是仿照汉代的国家行政制度建立起来的。其四,早期道教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教主、教义、戒律和初步的宗教仪式,有按道阶组织起来的宗教职业者,具备了伦理型宗教的一般特征。(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