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翻(164—233),字仲祥,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汉末至三国吴人。虞翻性格疏直、刚烈,“屡犯颜谏诤”(17) ,得罪了不少权贵。虞氏世代治《孟氏易》,虞翻是第五代。汉末,他曾向孔融“示以所著《易注》”③。虞翻《周易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九卷,《新唐书·艺文志》《经典释文》著录为十卷。他还著有《周易日月变例》《周易集林律历》《易律历》,和注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扬雄《太玄经》的著作。《三国志·虞翻传》又曰他曾为《老子》《论语》和《国语》作训注。不过,这些著作都已亡佚。虞翻的《周易注》,主要见于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清人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等有辑本,清人惠栋、张惠言和民国徐昂等对虞氏易学多有阐发。虞翻易学的成就集中在解易方法(即易例)的推阐和发明上,他的解易方法有卦变说、互体说、月体纳甲说、旁通说、反卦说(反象说)、两象易说、升降说、卦气说、之正说、成既济定说和权变说等。此外,虞翻还增列了许多八卦逸象,以补说经之不足。总之,虞翻集两汉易学象数学之大成。
先看虞氏的互体说。互体,是易学家常用的解经方法。当一卦本身内含的贞悔二卦不足以解经时,经师或易学家就会运用所谓互体之例在卦内重组爻画以生成新的经卦或别卦。杜预认为《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的一则筮例即运用了互体之例,《注》曰:“自二至四有艮象,艮为山是也。”孔颖达《正义》曰:“二至四、三至五,两体交互各成一卦,先儒谓之互体。”(18) 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互体之例出自京房。《京氏易传》有大量例子,现仅举三例以见之。就中孚卦(),《京氏易传》卷上曰:“互体见艮,止于信义。”这是指三至五爻互体为艮;艮,止也。就兑卦(
),《京氏易传》卷中曰:“内卦互体见离巽。”此指二至四爻互体为离,三至五爻互体为巽。就颐卦(
),《京氏易传》卷中曰:“六位上下,周而复始。内外交互,降入纯阴。”此指二至五爻交互为坤下坤上,为纯阴卦(
)。这是一个五爻连互的例子。京房的互体说,后来郑玄、荀爽等作了继承,虞翻进一步发扬光大。虞翻的互体说,有三爻互、四爻连互、五爻连互。《蒙·大象》曰:“山下出泉。”虞翻《注》曰:“艮为山,震为出,坎象流出,故山下出泉。”(《周易集解》卷二)蒙卦(
),坎下艮上,“震为出”乃指二至四爻互体为震。《咸》九三曰:“咸其股。”虞翻《注》曰:“巽为股,谓二也。”(《周易集解》卷七)咸卦(
),艮下兑上,所谓“巽为股”指二至四爻互体为巽。这是三爻互的例子。《泰》九三曰:“无往不复。”虞翻《注》曰:“从三至上,体复。”(《周易集解》卷四)泰卦(
),乾下坤上,四至上爻连互为复卦(
)。《蛊》六四曰:“裕父之蛊。”虞翻《注》曰:“四阴体大过,本末弱也。”(《周易集解》卷五)蛊卦(
),巽下艮上,初至四爻连互为大过卦(
)。这是四爻连互的例子。《谦》上六曰:“利用行师。”虞翻《注》曰:“三复位时,而体师象,故‘用行师’。”(《周易集解》卷六)谦卦(
),艮下坤上,二至上爻连互为师卦(
)。《豫》卦辞曰:“利建侯行师。”虞翻《注》曰:“初至五,体比象。”(《周易集解》卷四)豫卦(
),坤下震上,初至五爻连互为比卦(
)。这是五爻连互的例子。虞翻又常将连互与半象、之正等例连用。
半象之例与互体近似。所谓半象,指一卦相连之二爻成卦为象,这种方法即所谓半象。半象之例已见于《焦氏易林》,虞翻大力推广之。《需》九二曰:“小有言。”虞翻《注》曰:“四之五,震象半见,故小有言。”(《周易集解》卷二)需卦(),乾下坎上,本无震象。虞翻认为四五两爻易位,上卦则为震;而在需卦中五上两爻已半露震象。《小畜·彖传》曰:“密云不雨,尚往也。”虞翻《注》曰:“上变为阳,坎象半见,故‘密云不雨,尚往也。’”(《周易集解》卷三)小畜卦(
),下乾上巽,本无坎象,虞翻云“上变为阳”,故“坎象半见”。对于半象,后代学者多批评之,焦循在《易图略·论半象》中说:“虞翻解‘小有言’为‘震象半见’,又有半坎之说,余以为不然。盖乾之半亦巽兑之半,坤之半亦艮震之半。震之下半,何异于坎离之半?坎之半,又何异于兑巽艮之半?求其故而不得,造为半象。”(19) 半象说的缺点是比较松散、随意,为了求象解经,人为造作的痕迹非常明显。
又看虞氏卦变说。虞翻的卦变说是接着《彖传》和荀爽的卦变说来讲的,不过他的目的在于以乾坤为本根来推演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生成,且在形式上变得更为规范、整齐和富于象数逻辑。关于乾坤生六子卦,虞翻是这样说的:《系辞下》曰:“刚柔者,立本者也。”虞翻《注》曰:“乾刚坤柔,为六子父母。乾天称父,坤地称母。本天亲上,本地亲下,故立本者也。”(《周易集解》卷一五)《说卦》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虞翻《注》曰:“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乾坤刚柔,立本者也。卦谓六爻,阳变,成震、坎、艮;阴变,成巽、离、兑。故曰‘立卦’。”(《周易集解》卷一七)所谓“卦谓六爻”,即乾坤之别卦而言。坤卦二五两爻阳变,成震、坎、艮三子卦;乾卦二五两爻阴变,成巽、离、兑三子卦。
关于六十四卦的生成,虞翻认为乾坤先生出十二消息卦,然后由十二消息卦再生出六十四卦。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卦变二》的概括,具体办法是这样的:
一阴一阳之卦各六,皆自复()、姤(
)而变;二阴二阳之卦各九,皆自临(
)、遯(
)而变;三阴三阳之卦各十,皆自否(
)、泰(
)而变;四阴四阳之卦各九,皆自大壮(
)、观(
)而变。中孚(
)、小过(
)为变例之卦,乾(
)、坤(
)为生卦之原,皆不在数中。(20)
具体推演开来,即为:一阳之卦有复()、师(
)、谦(
)、豫(
)、比(
)、剥(
)六卦;一阴之卦有姤(
)、同人(
)、履(
)、小畜(
)、大有(
)、夬(
)六卦。二阳之卦有临(
)、升(
)、解(
)、坎(
)、蒙(
)、明夷(
)、震(
)、屯(
)、颐(
)九卦;二阴之卦有遯(
)、无妄(
)、家人(
)、离(
)、革(
)、讼(
)、巽(
)、鼎(
)、大过(
)九卦。三阳之卦有泰(
)、恒(
)、井(
)、蛊(
)、丰(
)、既济(
)、贲(
)、归妹(
)、节(
)、损(
)十卦;三阴之卦有否(
)、益(
)、噬嗑(
)、随(
)、涣(
)、未济(
)、困(
)、渐(
)、咸(
)九卦。四阳之卦有大壮(
)、大过(
)、鼎(
)、革(
)、离(
)、兑(
)、睽(
)、需(
)、大畜(
)九卦,实则虞翻认为大过、鼎、革、离四卦来自遯卦;四阴之卦有观(
)、颐(
)、屯(
)、蒙(
)、坎(
)、艮(
)、蹇(
)、晋(
)、萃(
)九卦,实则虞翻认为颐、屯、蒙、坎四卦来自临卦。外加变例之卦——中孚、小过和本原之卦——乾、坤,六十四卦都在其中。(21)
总之,虞翻的卦变说颇富系统,其演绎的逻辑为乾坤→十二消息卦→六十四卦。其中,乾坤二卦与宇宙生化之原相应。乾为纯阳卦,坤为纯阴卦,乾坤二卦即体现了宇宙的基本原则——对待与流行。复()、临(
)、泰(
)、大壮(
)、夬(
)、乾(
)、姤(
)、遯(
)、否(
)、观(
)、剥(
)、坤(
)十二消息卦与十二月相应,表示阴阳二气在一年十二月中的消息过程。进一步,十二消息卦又生出除中孚、小过、乾、坤四卦之外的其他六十卦。需要指出,此六十卦与卦气说中的六十卦并不一致,这说明虞翻的卦变说在本质上是基于其自身之阴阳逻辑的推演。由此来看,虞翻的卦变说在性质上属于数理的,而不属于宇宙生成论的。后来,虞翻的卦变说成为宋人卦变说的基础。
再看虞氏的月相纳甲说。虞翻的月相纳甲说出自魏伯阳,(22) 二人同为会稽人,魏伯阳曾注《周易参同契》。又,学者通常认为魏、虞二氏的月相纳甲说出自西汉京房的纳甲说。现在看来,这一说法未能穷本溯源,纳甲说其实出自先秦。清华简《筮法》篇即有《天干与卦》一节,将乾、坤、艮、兑、劳(坎)、离、震、巽八卦,与甲壬、乙癸、丙、丁、戊、己、庚、辛十天干对应起来。(23) 这种纳甲说,正是京房使用的纳甲说。所谓纳甲,甲为十天干之首,故举甲以赅十日;卦纳十日,故曰纳甲。京房的纳甲说分为八卦纳甲和别卦纳甲两种,其八卦纳甲与清华简《筮法·天干与卦》一节所说完全一致;其别卦纳甲又分为两种,一种为八纯卦的纳甲,一种为其他卦的纳甲。《京氏易传》卷下曰:“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离坎之象配戊己,艮兑之象配丙丁。”这是八卦的纳甲。八纯卦的纳甲仿此,可推展为:乾卦纳甲壬,内卦纳甲,外卦纳壬;坤卦纳乙癸,内卦纳乙,外卦纳癸;震卦纳庚,巽卦纳辛,坎卦纳戊,离卦纳己,艮卦纳丙,兑卦纳丁。其他别卦的纳甲,均遵循八纯卦之内外卦纳甲之例。
在东汉后期,纳甲说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这个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天文学的进步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日月为易”的新观念导致的,其中前者是主导因素。张衡《灵宪》曰:“夫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张衡指出,日是发光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而月相与日之所照直接相关。张衡还说日犹火、月犹水,而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之象,《说卦传》已说之。不但如此,《灵宪》还直接引用了《系辞传》“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这两句话,表明《灵宪》已具备提出月相纳甲说的主要观念了。大约在同时,“日月为易”的观念提出来了。其后,这一观念不断得到强化。许慎跟张衡都生活在东汉中期,许慎在《说文·易部》中曰:“易……祕书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所谓“祕书”,指当时流行的纬书。随后,“日月为易”说得到了易学大师的重视。郑玄《易论》曰:“易者,日月也。”魏伯阳《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合。”虞翻注《系辞》“是故易者象也”曰:“易,谓日月。”陆德明《经典释文》引虞翻注《参同契》曰:“字从日下月。”魏氏由此提出了月相纳甲说(旧称月体纳甲说),虞翻进而作了改进。魏伯阳《参同契》曰:“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魄吐精光,七八道已讫,屈伸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阳路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参同契》又曰:“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合。”其纳甲之法具体为:
在此,魏伯阳建构了一个乾坤(天地)为体、坎离(日月)为用的宇宙模型,日月在天地之间运行不息,而明生焉,而寒暑生焉。魏伯阳以此来表达所谓“日月为易”的观念。
虞翻的月相纳甲说,是从魏氏月相纳甲说改作而来的。虞翻同样以“日月为易”为基本观念,而以日月在天所成八卦及其方位来构造所谓月相纳甲说。就《系辞》“县(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虞翻《注》曰:
谓日月县(悬)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出庚;八日,兑象见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七日,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灭乙。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则离,离象就己。戊己土位,象见于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县(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者也。(《周易集解》卷一六)(www.xing528.com)
就《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虞翻《注》曰:
乾坤列东,艮兑列南,震巽列西,坎离在中,故八卦成列,则象在其中。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是也。(《周易集解》卷一六)
就《系辞》“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虞翻《注》曰:
五位,谓五行之位。甲乾乙坤相得,合木,谓天地定位也;丙艮丁兑相得,合火,山泽通气也;戊坎己离相得,合土,水火相逮也;庚震辛巽相得,合金,雷风相薄也;天壬地癸相得,合水,言阴阳相薄而战乎乾,故“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或以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也。(《周易集解》卷一六)
虞翻月相纳甲说的核心是表达“日月悬天成八卦象”的观念,(24) 是天文学与易学的融合。这里的“八卦象”既指月相,又指与月相相对应的八卦之象。日为光源,月受日光,日月在天地之间交错运行就产生了不同的月相。而月相可以用八卦来表示,或者说不同的月相即代表了不同的八卦之象。虞翻的月相纳甲说与魏氏的月相纳甲说有所不同,但不值细论。虞氏的月相纳甲说,惠栋曾画了一幅图来示意。(25)
就虞翻利用月相纳甲说注《易》,现举两例以见之。《坤·彖传》曰:“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虞翻《注》曰:“此指说易道阴阳消息之大要也。谓阳月三日,变而成震出庚。至月八日,成兑见丁。庚西丁南,故‘西南得朋’。……二十九日,消乙入坤,灭藏于癸,乙东癸北,故‘东北丧朋’。”(《周易集解》卷二)《剥·彖传》曰:“君子尚消息盈虚。”虞翻《注》曰:“易亏巽消艮,出震息兑,盈乾虚坤,故于是见之耳。”(《周易集解》卷五)
又再看虞氏的其他易例。虞氏集两汉象数易学之大成,他使用过的其他易例如下:(1) 反卦、旁通和上下象易。反卦,指一卦倒过来看,或一卦之爻次倒过来排列,即所谓“以上为下,以下为上”,由此构成一个新卦。新卦与本卦构成反对关系,即孔颖达所谓“覆卦”。旁通,指与某卦六爻之爻性全部相反而生出新的一卦。两卦旁通,以阴阳相通为前提。(26) 旁通也就是孔颖达所说的“变卦”。惠栋《易例》卷下曰:“有卦之反,有爻之反。卦之反,反卦也;爻之反,旁通也。”旁通卦和反对卦也叫错卦和综卦。例如,虞翻注《剥卦》曰:“阳消乾也,与夬旁通。”(《周易集解》卷五)剥卦的卦画为,夬卦的卦画为
,这两卦互为旁通的关系。注《革卦》曰:“遁上之初,与蒙旁通。”(《周易集解》卷一〇)革卦的卦画为
,蒙卦的卦画为
,这两卦互为旁通的关系。虞翻注《杂卦》“否泰,反其类也”曰:“否反成泰,泰反成否,故‘反其类’。”(《周易集解》卷一七)否卦的卦画为
,泰卦的卦画为
,这两卦互为反对的关系。注《杂卦》“渐,女归待男行也”曰:“兑为女,艮为男,反成归妹。”(《周易集解》卷一七)渐卦的卦画为
,归妹的卦画为
,这两卦互为反对的关系。上下象易,又称两象易,指一卦的上卦和下卦互换内外位置,由此变成另外一卦。在注《系辞》“盖取诸大壮”时,虞翻说“无妄两象易也”,即认为无妄(
)上下象相移易而为大壮(
)。在注“盖取诸大过”时,虞翻说“中孚上下象易也”,即认为中孚(
)上下象移易而为大过(
)。注“盖取诸夬”时,虞翻说“履上下象易也”,即认为履卦(
)上下象移易而为夬卦(
)(27) 。(2) 之正说与成既济说。之正说,又称“动之正说”,它是建立在《易传》得位、失位说的基础上的。将失位之爻以得位说之,即为“之正说”。虞翻注《坤卦》辞“利牝马之贞”曰:“坤为牝,震为马。初动得正,故‘利牝马之贞’矣。”(《周易集解》卷二)注《讼》九四爻辞“安贞吉”曰:“动而得位,故‘安贞吉’,谓二已变,坤安也。”(《周易集解》卷三)在之正说的基础上,虞翻又提出了“成既济说”,或“成既济定说”。之正说的目的是为了使一卦之某一爻得正,而推至其极,六爻皆当位的既济卦则必然是此说的最理想状态。《杂卦》曰:“既济,定也。”虞翻《注》曰:“济成六爻得位,定也。”(《周易集解》卷一七)“定”包含“确定”和“标准”之义,既济卦即是六爻得位的标准。注《咸·彖传》曰:“乾为圣人,初四易位成既济。”(《周易集解》卷七)咸卦(
)为艮下兑上,初四两爻易位则为离下坎上,成既济卦(
)。注《革·彖传》曰:“‘文明’谓离,‘说’,兑也,‘大亨’谓乾。四动成既济定,故大亨以正。革而当位,故‘悔乃亡’也。”(《周易集解》卷一〇)革卦(
)为离下兑上,九四爻动之正则为离下坎上,成既济定。总之,之正说和成既济说都源于荀爽,虞翻则推为一般体例,大量采用它们来注解经文。之正说丰富和深化了爻变的理论,深化了得位、失位的爻位理论;而成既济说则进一步将之正说的目的和意义昭示出来。之正说和成既济说都带有很强的经学含义。另外,与之正说相对,虞翻还使用了所谓权变说。权变说是指本来正位之爻使之不正的解释方法,“权”与“正”相对,“正”是经是常。(3) 虞翻在注经的过程中还使用了卦气说、升降(往来、上下)说和飞伏说等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来自前人,本章不再赘述。
最后看虞氏所谓逸象。“逸象”,是汉人注《易》的重要手段之一。《焦氏易林》在《说卦》之外增加了卦象,《九家易》增加了31例,(28) 而虞翻“八卦取象,十倍于九家”。惠栋《易汉学》卷三《虞仲翔易》“虞氏逸象”条曰:
虞仲翔传其家五世孟氏之学,八卦取象,十倍于九家。……以上取象共三百二十七,(乾六十一,坤七十七,震五十,坎四十五,艮三十九,巽十六,离十九,兑九。)虽大略本诸经,然其授受必有所自,非若后乡(向)壁虚造、漫无根据者也。(29)
逸象的大量增加,固然为虞翻注解《周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突出了其注解的随意性。而这种悍然突破经典(《说卦传》)界限的做法,其实不但得不到其他经师的赞许,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会招致人们的严厉批评。
总之,从方法论来看,虞翻博取诸种易例,并加以综合和贯通,总结和发展了汉易象数学。毫无疑问,他是汉易象数学最杰出的代表。在“象”“数”之间,汉易又以“象”为重,虞翻的易学同样是以“象”为中心的。对于他而言,取象的完成即是解释的完成,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他颠倒了目的(“经义”)和手段(“象数”)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