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干天道观与人才观-《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成果输出

徐干天道观与人才观-《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成果输出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干年少之时,正值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社会风气崇尚交游。建安中,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徐干终勉强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后转五官将文学,前后五六年,最后仍以疾辞归,直至逝世未再接受征召。 建安二十二年春,瘟疫流行,徐干染疾而卒,时年四十八。徐干以“清玄体道”著称,文才则以诗作、辞赋、散文见长,尤其辞赋卓然成家,为当时所推崇。徐干的传世之作,今有散文集《中论》。

徐干天道观与人才观-《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成果输出

徐干(170—217),字伟长,晋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县)人,东汉末杰出文学家、思想家。

徐干年少之时,正值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社会风气崇尚交游。其时“国典隳废,冠族子弟结党权门,交援求名,竞相尚爵号”(193) 。而徐干不仅家风尚清明,其先十世“以清亮臧否为家,世清其美,不陨其德”,而且他本人独能恬淡体道,不耽荣禄,清虚自守,惟“以六籍娱心而已”。建安中,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徐干终勉强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后转五官将文学,前后五六年,最后仍以疾辞归,直至逝世未再接受征召。此后,他“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亦“不以为戚”。(194) 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徐干染疾而卒,时年四十八。

徐干以“清玄体道”著称,文才则以诗作、辞赋、散文见长,尤其辞赋卓然成家,为当时所推崇。他的诗作,可惜未被辑录成册,故多数散佚。今仅存10首(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而以《室思》6首和《答刘桢》较有特色。在辞赋有《玄猿赋》《漏卮赋》《橘赋》(以上皆佚)、《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刘勰也曾把他与王粲一起作为魏之“赋首”而加标举(《<文心雕龙>·诠赋》)。今存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残缺。其中《齐都赋》,从残文来看,原先的规模可能相当宏大。(www.xing528.com)

徐干的传世之作,今有散文集《中论》。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思想风格。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写《中论》是“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曹丕亦尝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陈寿三国志·魏书》)。

今存《中论》辑本分上、下两卷,上下各10篇,上篇多论述处事原则和品德修养,下卷大部分论述君臣关系和政治思想,总的看,它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治的论文集。其思想倾向,大体上遵奉儒家旨趣,多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时,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响。《中论》对时弊有所针砭,不过作者持论比较中庸谨慎,一般不指斥时事,所以显得辞旨邈远,较少锋芒。本书写作的中心意旨在述作者济世之心,“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之书二十篇”(195) 。故与仲长统《昌言》相比,其揭露现实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锐性,或有所逊色。《中论》语言平实,论证讲求逻辑、条理贯通,还不失为一部较好的论说文专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专著。该书版本自明清以来逾二十种,《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本书引用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所出的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明刊本为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