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寔,生年不详,按《后汉书·崔骃传》所附《崔寔传》,于桓帝即位初入朝为官,于灵帝建宁(168—172)中病故。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冀州博陵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97) 少时沉静,喜好典籍。出身官宦世家,有家学渊源。崔寔六世祖崔朝,西汉昭帝时为御史,五世祖崔舒历任四郡太守,高祖崔篆在新莽时代被迫出任建新大尹,但“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后汉书·崔骃传》)。东汉光武帝时闭门著《周易林》64篇。祖父崔骃少通《诗》《易》《春秋》,为东汉著名学者,为人正直,曾规谏窦宪“擅权骄恣”。父崔瑗锐志好学,能传父业,善文辞,有名于世。曾为汲县令时,“为人开稻田数百顷”“百姓歌之”。其临终顾命崔寔说:“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乡里。其赗赠之物,羊豕之奠,以不得受。”(《后汉书·崔瑗传》)葬父之后,家产耗尽,为生计,“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崔寔则不以为意。服丧毕,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由郡举为郎。其后二十余年间,崔寔先后被拜为议郎,辟大将军梁冀府军司马,入东观参与撰《汉纪》,又出京任五原太守。后复入朝再拜议郎,勘定《五经》。因梁冀被诛,崔寔为其故吏而免官禁锢。延熹四年(161),经司空黄琼推荐,崔寔再出任辽东太守,适值其母病故,请求归葬服丧。三年丧毕,召拜尚书。因世道混乱不堪,遂称疾不办事,数月免归。此后数年,崔寔可能居家度日,直至病故。死后,“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有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颎为备棺槨葬具,大鸿胪袁槐为树碑颂德。
崔寔著作与哲学思想有关的是他所撰的议论政治的《政论》一书。按《后汉书·崔骃传》附《崔寔传》称其“桓帝初……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又据《政论》文称“自汉兴以来,三百五十余岁矣”(98) ,可知撰写该书时间至少在其从政之初就开始了。从汉高祖元年至质帝本初元年崩,桓帝即位,计凡三百五十二年。桓帝驾崩则在永康元年(167),在位二十年。孙启治说:“‘自汉兴以来,三百五十余岁矣’,则当桓帝时也。”(99) 又《政论》称“今朝廷以圣哲之资,龙飞天衢”,即指桓帝即位。但据佚文“仆前为五原太守”云云,(100) 可推断大约在任五原太守之后一段时期仍然在续写,也可能该书是崔寔政论文章的裒辑。《隋书·经籍志》子部法家类著录《政论》为六卷,《旧唐书·经籍志》子部法家类著录则谓五卷,而《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法家类又著录为六卷,但是,《宋史·艺文志》不见著录,其他宋代的类书仅郑樵《通志艺文略》(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著录“崔氏《政论》六卷,汉尚书崔寔撰”。可见,“此书及崔寔其他著作于北宋时即开始散佚,最迟至南宋宁宗之时已全部遗佚”(101) 。今《政论》乃清严可均所辑,载《全后汉文》第四十六卷。(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