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充对气的认识及其规律性

王充对气的认识及其规律性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王充强调天与气的区别,认为天是体,和地相同,是为了说明天地是施气的主体。王充认为,在天地之间,气皆统属于天,日月星辰从天向地显示各种形象,天上的气降下来而生成万物。即使是通常所谓灵魂,在王充看来也是气,不过是气之精华而已。“夫人所以生者,阴、阳气也。”在说明气化问题时,王充认为无论阴物还是阳虫,“出应其气,气动其类” 。于此,王充认识到气变之规律性和复杂性。

王充对气的认识及其规律性

王充所谓天,是独立实体,其运行的轨迹和本性却是一切自然事物存在的根据。天落实下来,则是气的动变。因而,气既是他说明天道也是表述事物变化的一个重要概念。

天之本性是自然无为,而各种变化之所以成立,乃因气的动变所为。他说:“夫天无为,故不言。灾变时至,气自为之。”(25) “气变之见,殆自然也。”“性自然,气自成……”(26) 气如“云烟”一样,自然形成和变化。“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矣。……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可见,王充强调天与气的区别,认为天是体,和地相同,是为了说明天地是施气的主体。

“万民(物)生于天地,犹毫毛生于体也。”(27) 天地和人都是一个整体。“风伯、雨师、雷公,是群神也。风犹人之有吹煦也,雨犹人之有精液也,雷犹人之有腹鸣也”,“日月犹人之有目,星辰犹人之有发”,完全是从人的角度来比附天。但王充的有些说法并不一致。一方面,他认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28)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29) 。“夫天地气和,即生圣人”(30) ,似乎只有“天地合气”,“夫妇合气”,才能生人和生物,因而,天地、夫妇,应皆含气;另一方面,又认为“凡天地之间,气皆统于天”(31) ,“天地,夫妇也,天施气于地以生物。人转相生,精微为圣,皆因父气,不更禀取”(32) 。气乃由天所施,“人转相生……皆因父气,不更禀取”,显然,两种说法有所不同。

但无论怎样,“气”在王充和在整个汉代人那里一样,都不具有宋代朱熹所说的“生物之具”的质料义。王充认为,在天地之间,气皆统属于天,日月星辰从天向地显示各种形象,天上的气降下来而生成万物。阴阳之气是否和谐或有益,或伤害那些活着的事物。气在天地间就是一个循环。它们本来有各自的星象在天上,如果降下来,就会在地上产生出各种形象。因而,“(万物)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33) 。“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34)

以此看来,人不过是气的变化。“天禀元气,人受元精,岂为古今者差杀哉!”(35) 古往今来,人都是禀受上天之元精而没有什么差别的。“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犹冰也。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36) 人的生死,或凝结而有形体,或分散而朽坏,都是气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但是,“物随气变,不可谓无”(37) 。即使是通常所谓灵魂,在王充看来也是气,不过是气之精华而已。“夫魂者,精气也,精气之行与云烟等”(38) 。人就是由阴阳之气或骨肉与精神生成的。“夫人所以生者,阴、阳气也。”(39) 作为阴阳二气凝结而成的人,其阴气所主宰的即是实体性的骨肉,阳气所主宰的则是精神。阴阳关系在这里就是骨肉与精神相互依持的关系。没有骨肉,精神无处依附;没有精神,骨肉将很快腐朽。一句话:“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40) 甚至人的道德智愚,也有气作为基础。“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41) 这样一来,天性如何,善恶观念,皆不能不取决于气的禀赋。

应该说,王充此说是基于道德的实践而言的,也略及后世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事物都由气的变化而成。“人之受气,有与物同精者,则其物与之交。”(42) 正如人饮食与物相交那样。“天地之性,本有此化”。这不是道术之家的论辩能清楚的。(www.xing528.com)

气化过程是自然过程,有需人力辅助者,也有人力无可为者。想要人力改变自然,则如揠苗助长。在说明气化问题时,王充认为无论阴物还是阳虫,“出应其气,气动其类”(43) 。天上的星象出现了,地上和它相应的东西也就现身了。阴阳之气到来,同类事物就相应感动,这是天地的本性。“象出而物见,气至而类动,天地之性也。”

于此,王充认识到气变之规律性和复杂性。一方面,他认为“气性随时变化,岂必有常类哉?”“种类无常,故曾皙生参,气性不世;颜路出回,古今卓绝。”故世间必有“溪水之鱼,殿基上之草,无类而出……天地未必有种类也”。由此,他将事物的变化说成是“物无种”,“人无类”,“灾变无种,瑞应亦无类也”,皆“以体变化”而成。故“人有佞猾而聚者,鸟亦有佼黠而从群”。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气性异殊,不能相感动也”(44) (虽然此语王充是假借儒者之口而言的)。因“体状似类,实性非也”(45) 。即使外表相似,但本性不同,就不可能有相同作用。如孔子去世,外貌如孔子的有若并无圣人那样的言行。

因而,虽然天人感应这类事情并不真实,但是,同类是相应的。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含气之自然”,“从始立以来,年岁甚多,则天地相去,广狭远近,不可复计。儒书之言,殆有所见”(46) 。但是有些著作上说共工氏触不周山而折天柱,系大地的绳子断绝,乃至说女娲炼五石以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这些说法并不真实。物随气变,同气可能相应,但是,却不存在气类变化随人之意的事。

灾变并非是上天的谴告,而是气运变化的结果。“灾变时至,气自为之。夫天地不能为,亦不能知也。腹中有寒,腹中疾痛,人不使也,气自为之。”(47) 人们以为是上天的谴告,其实只是气自身的变化。“天地犹人身,气变犹蜚色,人不能为蜚色,天地安能为气变?然则气变之见,殆自然也。变自见,色自发,占候之家因以言也。”(48) “蜚色”,指脸部突然出现的颜色。气变就如人脸上突然出现的颜色,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然变化的。他称一些不知缘由的灾祸乃为“无妄之气”产生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