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中《太玄》和《法言》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中《太玄》和《法言》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扬雄的《太玄》《法言》两书,集中地体现了其哲学思想。《太玄》和《法言》两书就是在这种思想反省的背景下写作出来的。又看《太玄》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关于《太玄》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扬雄本人在《太玄》一书中也多次作了阐明,他说: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就经来看,《太玄》有首有赞,“首”“赞”分别与《周易》的“卦”“爻”概念对应。《太玄》的制作与天道、人道都相应。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中《太玄》和《法言》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扬雄的《太玄》《法言》两书,集中地体现了其哲学思想。扬雄为何要写作这两种著作?《汉书·扬雄传下》曰:“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原因是扬雄“好古乐道”“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在当时,《周易》居于《五经》之首,而《论语》在诸传记中最为贵重,于是扬雄就模仿《周易》作《太玄》,模仿《论语》作《法言》了。

1. 《太玄》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先看《太玄》的写作过程。《汉书·扬雄传》曰:“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据此,《太玄》草创于哀帝(前6—前1在位)末期,并在那时流传开来。《解嘲》曰:“(客曰)顾而作《太玄》五千文,支(枝)叶扶疏,独说十余万言。”(56) 《扬雄传下》又曰:“《玄》文多,故不著。观之者难知,学之者难成。”这是扬雄《自序》之言,与前引《解嘲》文相印证。这两条文献说明了《太玄》初稿的文字繁多,它由“五千文”的经文和“十余万言”的说文两个部分组成。其实《太玄》文近六千,疑扬雄后来又有补文。(57) 《太玄》十一篇说文,后来经过扬雄的大量删改,保留了约一万四千九百字。

再看扬雄写作《太玄》的原因。《太玄》成书后,扬雄经历了两次辩难(58) ,第一次辩难涉及他写作《太玄》的原因。(59) 《太玄》成书后,有人嘲讽他写作《太玄》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发泄自己“为官落拓”(扬雄长期担任黄门侍郎,地位不高)的不满,而“以玄尚白”,自标清高罢了。随后,扬雄写作《解嘲》,为自己辩解。据此文,扬雄写作《太玄》的目的,是为了深化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理解。(60) 他并且表示,要“默然独守吾《太玄》”,不会因为时人的嘲讽而轻易放弃它。另外,据《扬雄传》所说,扬雄之所以写作《太玄》,乃因为他终于认识到“赋”的局限——“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于是他转而研究天人之道,写作经传体的书籍。《太玄》和《法言》两书就是在这种思想反省的背景下写作出来的。

又看《太玄》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汉书·扬雄传下》曰:

(雄)于是辍不复为,而大潭思浑天,参摹而四分之,极于八十一。旁则三摹九据,极之七百二十九赞,亦自然之道也。故观《易》者,见其卦而名之;观《玄》者,数其画而定之。《玄》首四重者,非卦也,数也。其用自天元推一昼一夜阴阳数度律历之纪,九九大运,与天终始。故《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赞,分为三卷,曰一二三,与《泰初历》相应,亦有颛顼之历焉。之以三策,关之以休咎,絣之以象类,播之以人事,文之以五行,拟之以道德仁义礼知。无主无名,要合《五经》,苟非其事,文不虚生。

关于《太玄》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扬雄本人在《太玄》一书中也多次作了阐明,他说:

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阴阳参,以一阳乘一统,万物资形。方州部家,三位疏成。曰陈其九九,以为数生。赞上群纲,乃综乎名。八十一首,岁事咸贞。(61)

玄象浑天,一阴一阳相而参三之也。玄有三统,而中以一阳乘一统,生万物焉。而方州部家皆有一有二有三,是谓“三位疏成”。“曰陈其九九,以数生”者,九营周流,有虚设辟,以数生生而无已也。“赞上群纲”,首辞也。“乃综乎名”,系玄姓也。(62)

一玄都覆三方,方同九州,枝载庶部,分正群家,事事其中。……玄有二道,一以三起,一以三生。以三起者,方州部家也。以三生者,参分阳气以为三重,极为九营,是为同本离末,天地之经也。旁通上下,万物并也。九营周流,始终贞也。始于十一月,终于十月。(63)

玄生神象二,神象二生规,规生三摹,三摹生九据。玄一摹而得乎天,故谓之九天,再摹而得乎地,故谓之九地,三摹而得乎人,故谓之九人。天三据而乃成,故谓之始中终。地三据而乃形,故谓之下中上。人三据而乃著,故谓之思福祸,下欱上欱出入九虚。小索大索,周行九度。(64)

以上引文包含着《玄经》的衍生逻辑(原理)及其基本结构。从结构来看,《太玄》的文本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经(《玄经》),第二部分为传(《玄传》)。上引《扬雄传》这段话即讲明了《玄经》的结构及其由来。天文观测的提高、历法的改善及宇宙学说的改变,这是扬雄为何要撰作《太玄》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太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浑天说数理宇宙论思想。《扬雄传》一曰“(扬雄)大潭思浑天”,二曰“与《泰初历》相应”,就直接说明了这一点。从书册编制来看,《太玄》一书分为三卷,也与《太初历》相应。而《太初历》的八十一分历律数即建立在以“三”为基本单位的基础上。

就经来看,《太玄》有首有赞,“首”“赞”分别与《周易》的“卦”“爻”概念对应。首和赞如何画定?扬雄以“数”为依据。第一步,根据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说法,扬雄分别以代表数字一、二、三,并以此三数之画来构造首画。第二步,通过“三摹四分”得出八十一首,而通过“三摹九据”得出七百二十九赞。八十一首采用三进位制,依照从一到八十一的数序排列。每一首有首名,有其中心思想。一首凡四重又九赞,在九赞中第二、五、八为中位,《太玄》跟《周易》一样都重视中位。“中”是古人普遍推崇的观念,扬雄亦不例外。《玄》首四重,从上到下依次为方、州、部、家,共有三方(方伯)、九州(州牧)、二十七部(国)、八十一家。(www.xing528.com)

《太玄》的制作与天道、人道都相应。“其用自天元推一昼一夜阴阳数度律历之纪,九九大运,与天终始”(65) ,“天元”跟“玄”对应,“阴阳”跟“首”对应,“昼夜”跟“赞”对应。奇数首为阳,偶数首为阴。阳首的“一、三、五、七、九”五赞表示昼,“二、四、六、八”四赞表示夜;阴首反之,“一、三、五、七、九”五赞表示夜,“二、四、六、八”四赞表示昼。昼赞之辞皆吉,夜赞之辞皆凶。《太玄》七百九十二赞,其中一半表示昼,另一半表示夜。每首九赞,又分为始中终、下中上和思福祸等类别。初一、次四、次七,为始为下;次二、次五、次八,为中、中;次三、次六、上九,为终、终。始、中、终表示事物发展的过程,下、中、上表示事物所处位置的高低。

就传来看,《玄传》是对《易传》的模仿,是对《玄经》的解说,一共包括《首》《冲》《错》《测》《摛》《莹》《数》《文》《掜》《图》《告》十一篇。晋代范望在作《太玄解赞》时将《玄首》正文分散在八十一首之首,《玄测》正文分散在七百二十九赞之下,将《玄首都序》《玄测都序》正文置于八十一首之前,后人多因循之。

最后看《太玄》与《周易》的关系。《太玄》准《易》而作(66) ,对此,司马光在《说玄》一文中作了具体阐明。《说玄》曰:

《易》与《太玄》大抵道同而法异,《易》画有二,曰阳曰阴;《玄》画有三,曰一曰二曰三。《易》有六位,《玄》有四重。《易》以八卦相重为六十四卦,《玄》以一二三错于方、州、部、家为八十一首。《易》每卦六爻,合为三百八十四爻,《玄》每首九赞,合为七百二十九赞。皆当期之日。

《易》有元、亨、利、贞,《玄》有罔、直、蒙、酋、冥。

《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玄》天地之策各十有八,合为三十六策,地则虚三,用三十三策。《易》揲之以四,《玄》揲之以三。《易》有七八九六,谓之四象,《玄》有一二三,谓之三摹。

《易》有《彖》,《玄》有《首》。《易》有爻,《玄》有赞。《易》有《象》,《玄》有《测》。《易》有《文言》,《玄》有《文》。《易》有《文言》,《玄》有《文》。《易》有《系辞》,《玄》有《摛》《莹》《掜》《图》《告》。《易》有《说卦》,《玄》有《数》。《易》有《序卦》,《玄》有《冲》。《易》有《杂卦》,《玄》有《错》。殊涂(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皆本于太极两仪三才四时五行,而归于道德仁义礼也。(67)

扬雄《太玄》的基本结构乃仿《易》而来。此外,它还受到了《老子》、汉代宇宙论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正如司马光所说,其旨要落脚于儒家,即《说玄》所谓“皆本于太极两仪三才四时五行,而归于道德仁义礼也”。

2. 《法言》的撰作和基本结构

据《汉书·扬雄传下》,扬雄之所以撰写《法言》,是因为激于诸子“诋訾圣人”“破大道而惑众”“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或者说,写作《法言》的目的是为了推崇圣人(孔子)和儒家经学,批评诸子的言论害道。

《法言》的结构简单。全书一共十三卷,十三篇,每卷一篇。它是扬雄模仿《论语》写作出来的。《汉书·扬雄传赞》曰,“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法言》的命名,应当出自《论语·子罕篇》。《子罕》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此“法”,与“法式”之“法”同义。“法言”,谓平正之言、标准之言和可效法之言。《孝经·卿大夫》:“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法言”即此意。

《法言》十三篇,依次为《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问明》《寡见》《五百》《先知》《重黎》《渊骞》《君子》和《孝至》。大抵说来,每篇各有其主题,扬雄在《法言序》中作了集中的解题和归纳,可以参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