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谈之子,生卒年约在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至昭帝之初(前86左右)(20) ,西汉江左冯翔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21) 。早年的好学和壮年的出游经历为其日后著作《史记》奠定了基础。司马迁曾入仕为郎中,并奉汉武帝之命西征巴蜀以南地区。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的牵连而受腐刑,其时《史记》仍“草创未就”,这更加激励了他发愤修史的愿望。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实现其父遗愿,完成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2) 的《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据班固《司马迁传》记载:“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五十二万余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自己著作《史记》的方法和目的作了如下概括,“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3)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史记》宗旨的鲜明写照。《史记》正是在“究天人之际”的宏阔视野下,以原始察终的历史意识,通达于以天道层面的天文星象之变、历史层面的王朝更迭、制度层面的礼乐损益等为主要内容的“古今之变”,晓示出其中的盛衰兴亡之理,成就起极具史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一家之言”。(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