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仲舒看来,人的认识目的在于求取天意。“天不言,使人察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人认识与实践正当与否的标准就在于与天意是否相符。根据“天人感应”的原理,“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天意通过四时表现出来,人也可以体会天意,“道莫明省身之天”(《春秋繁露·为人者天》)。而能够体会天意的认识能力者,惟有圣人君子。“君子察物之异,以求天意。”(《春秋繁露·天地之行》)“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之欲说也。圣人之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知其分科条别贯所附,明其义之所审,勿使嫌疑,是乃对圣人之所贵而已矣。不然,傅于众辞,观于众物,说不急之言,而以惑后进者,君子之所甚恶也。”(《春秋繁露·重政》)圣人、君子,都是人类中的先进分子和精神导师,代表人类的认识水平,认识之责任在于“体天之微”(《春秋繁露·精华》),阐明天意中的仁义之条理,使天下之人知所依从进退,成为一个具备道德能力和实践理性的人。
而认识天意和天人互动的途径,是“十端”:
何谓天之端?曰: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十端”即为“天、地、人”三才和“阴阳”“五行”,是董仲舒融会贯通当时所具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而提出的系统认识论基本理论框架。董仲舒通过“阴阳”“五行”理论,论证“天人感应”是普遍通行的宇宙和社会规律,而“天数毕于十,王者受十端于天”(《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三才之道的贯通者是“王者”: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法其数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于仁。(《春秋繁露·王道通三》)(www.xing528.com)
在“王者受十端于天”的认识方式中,王者受命于天,连接和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秉承为仁之天意,顺天之道,施天之时,天道、地道、人道各畅其性、各得其妙,从而使宇宙、自然、人间都呈现出美好的自然状态与和谐的运行秩序。
王者是认识天意的一个关键角色,但不是唯一的认识主体。董仲舒认为“中民之性”是通常的人性状态,待圣人教化才有可能把善之潜质实现出来,与此相应,圣人与教化程度不同的中民,有着不同的认识责任和认识对象:
古之圣人,謞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謞而效也,謞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五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众于号,号其大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圣人的认识责任在于阐明天意,而受天命而立的天子“事天以孝道”,遵照圣人所阐明的天意号令天下。孔子之前,自尧舜至周公,圣人与天子是合一的圣王,自孔子始圣而无位,天子以圣人为师,从圣人处得以明天意所示而近乎圣。诸侯受命于天子,大夫受命于诸侯,士受命于大夫,皆贤人君子当其位,协助王者教化天下万民。大夫“厚其忠信,敦其礼义”,充任教化一方的循吏,士是联结官民关系和实施教化事务的具体执行人,各司其一曲之职,天意于是乎贯彻到天下每一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