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仲舒的人性论证成果简述

董仲舒的人性论证成果简述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董仲舒的宇宙论,人与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有着各方面的相似性,董仲舒称之为人副天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董仲舒的人性论,根据亦在宇宙论。董仲舒融合吸收了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的人性论思想。董仲舒各有所取,而根据当时现实政治社会治理需要予以转化,提出性待德教而化善,切合当时实际,也可谓时之圣者。

董仲舒的人性论证成果简述

按照董仲舒宇宙论,人与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有着各方面的相似性,董仲舒称之为人副天数: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占视占瞑,副昼夜也;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由此可见,根据同类相动的原理,无论副数还是副类,天与人是无所不感、无所不应的。这一天人感应的思想,是以宇宙论儒学的形式表达的中国自古有之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过如此表达的天人思想,是天人相与的积极互动,投射和蕴涵了儒家社会理想:

阴阳二物,终岁各壹出,壹其出,远近同度而不同意,阳之出也,常县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县于后而守空处,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也。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出阳为暖以生之,地出阴为清以成之,不暖不生,不清不成,然而计其多少之分,则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德教之与刑罚犹此也。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春秋繁露·基义》)

君臣、父子、夫妇之道,都依据天人感应的原理而以厚德简刑为正义。“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不任刑。”(35) 王者必须推行德政才能符合天意,那么具体又如何推行德政呢?这就需要对人性的特点做出说明,作为德政的基础。

董仲舒的人性论,根据亦在宇宙论。“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栣,与天道一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人身上同时有仁有贪,有性有情。人并不是天生就性善,有其善之质而非有善之性,要通过后天教化才能为善。“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有善之质、可待教而善的中民之性方可名性:

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春秋繁露·实性》)(www.xing528.com)

这样的中民之性,才有后天王者教化的需要和可能。“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春秋繁露·实性》)有了宇宙论的前提和人性论的基础,圣人与王者教化民众为善的责任也就明确了: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36)

其中,圣人指古代圣王。古代圣王法天而立道,后之王者要奉天,亦必效法古代圣王之法。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是故虽有巧手,弗修规矩,不能正方圆;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虽有知心,不览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失大数而乱,此治乱之分也;所闻天下无二道,故圣人异治同理也,古今通达,故先贤传其法于后世也。(《春秋繁露·楚庄王》)

这样“天意—圣人—王者—中民”的逻辑也就贯通了,董仲舒因此得以证立王者要奉天法古,奉行天意来约束君王自身行为,养士以儒家仁义之道教化民众,完善制度来规范天下各阶层关系。

董仲舒融合吸收了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的人性论思想。孔子的人性论对性没有严格规定,但强调后天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孟子的性善论,要在扩充先天四端之心,强调反省求其本心。荀子的性恶论,人性先天粗劣,需要圣人化性起伪,强调后天教化。董仲舒各有所取,而根据当时现实政治社会治理需要予以转化,提出性待德教而化善,切合当时实际,也可谓时之圣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