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仲舒著述及其对公羊学的发展

董仲舒著述及其对公羊学的发展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仲舒的著述,主要依据孔子言论和儒家经典,而以《春秋》义法阐发和春秋决狱为多。《史记·儒林列传》:“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而《汉书》还散录董仲舒著述文字,如《五行志》载其“庙殿火灾对”及论灾异七十七事 ,《食货志》载乞种麦、限田章 ,《匈奴传》赞御匈奴 。《春秋繁露》作为董仲舒的代表性著作,以发明春秋公羊微言大义、君王之道、天道性命、阴阳五行、礼法制度等思想为主。

董仲舒著述及其对公羊学的发展

董仲舒的著述,主要依据孔子言论和儒家经典,而以《春秋》义法阐发和春秋决狱为多。《史记·儒林列传》:“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2) 汉书·五行志》:“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弊,孔子作《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3) 明其有汉以来《春秋》公羊学家之魁首,且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主要论述模式,其建立新儒学体系为后世立法的功绩,在班固看来可比肩于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大段引述董仲舒言论,阐发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及其《春秋》大旨(4) 。《汉书·董仲舒传》载有“天人三策”全文,并记:“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5) 汉初儒学复兴运动中,董仲舒上疏或应对都以孔子言论和儒家经典为根据,天人三策中的建议被武帝定为国策,从而实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春秋》义法阐发是他著述的主流。《汉书·艺文志》在《六艺略》“春秋”下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6) 在《诸字略》“儒家”下列有“《董仲舒》百二十三篇”(7) 。而《汉书》还散录董仲舒著述文字,如《五行志》载其“庙殿火灾对”及论灾异七十七事(8) ,《食货志》载乞种麦、限田章(9) ,《匈奴传》赞御匈奴(10) 。《后汉书·应劭传》:“故胶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11) 以春秋义法用于决狱,是董仲舒“通经致用”的重要政治实践。《隋书·经籍志》在经部春秋类中载:“《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胶西相董仲舒撰),《春秋决事》十卷(董仲舒撰)。”(12) 这是现在看到的董仲舒行世著作集《春秋繁露》十七卷最早的正史记载。而《春秋繁露》最早出现的记录是南朝梁阮孝绪之《七录》和刘昭《<后汉书·礼仪志>注补》,流传至今的《春秋繁露》大体可视为董仲舒著作大部分亡佚之后流散作品辑佚之合集,成书于南北朝。《四部丛刊》所收之《古文苑》,辑有董仲舒另外流传下来的诗文四篇:《士不遇赋》《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郊祀对》《雨雹对》。《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全汉文》卷二十三辑录不少董仲舒文章,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董仲舒的《春秋决事》,《汉学堂丛书》辑录了《董仲舒公羊治狱》。

《春秋繁露》作为董仲舒的代表性著作,以发明春秋公羊微言大义、君王之道、天道性命、阴阳五行、礼法制度等思想为主。关于该书是否为伪作,南宋时曾多有怀疑,后经清代学者楼大防、胡仲方考证和校雠,确信基本是董仲舒所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此认为:“今观其文,虽未必全出于仲舒,然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托也。”(13) 是书计十七卷,篇目八十三,其中阙第三十九、四十、五十四等三篇。美国学者桂卓思根据各篇内容不同,把七十九篇之内容重新分类(细分到各段落),共分解经篇(1—6、7—17、23—37)、黄老篇(18—22)、阴阳篇(41、43—57、79—82)、五行篇(38、42、58—64)、礼制篇(65—76)等五部分。(14) 解经篇以儒家立场围绕《春秋》及公羊传为主要解读对象,阐发孔子寓于《春秋》的微言大义,构筑儒家价值体系。其中第二十三篇《三代改制质文》,吸收转化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黄老篇关注君主统治术,融合了道家墨家、名家及法家的观点,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原则,申不害的名实理论、韩非的公平赏罚观、墨子的尚贤主张及管子的内修技巧都是实施统治的必要手段。”(15) 阴阳篇认为统治者和人间秩序与阴阳四时之间存在着宇宙论关联性,主张阴阳互补,阳尊阴卑,天人感应,从而推导出德主刑辅。五行篇多借鉴《尚书·洪范》《礼记·王制》《吕氏春秋·月令》的内容,与阴阳思想相配合,就如《汉书·五行志》解释灾异思想,试图建立统治者行为与天意之间的作用机制,来教育和规范统治者的政治行为和修养德行。礼制篇探讨并发展《春秋》所载的各种礼制,如郊祭、觐见、庙祭、雩祭等祭祀礼仪,说明这些礼制的社会政治涵义、具体程序以及背后的天人关系。(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