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初黄老思潮的形成及关键人物

汉初黄老思潮的形成及关键人物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老在汉初形成思潮,曹参起了关键作用。汉初黄老思潮即开始于此时。经过曹参的示范和推广,黄老遂在帝国内部迅速蔓延开来,形成了风气和思潮。一者立《黄子》《老子》为“经”,由博士官所职,二者“敕令朝野悉讽诵之”,这两项措施、政令正式将黄老学推上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宝座。

汉初黄老思潮的形成及关键人物

1. 汉初黄老思潮的兴起与兴盛

黄老思潮是汉初最为重要的思潮,思潮的兴起既有时代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经过连绵不绝的战争之后,汉初,天下极度疲困,仓廪空虚。《史记·平准书》曰:“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而天子“更令民铸钱”的补救措施在当时却适得其反,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平准书》曰:“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种形势下,以刘邦为首的统治集团遂不得不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而这种“与民休息”政策需要某种哲学提供意识形态的支撑,于是宣扬“清静无为”的黄老学很快得到了整个统治集团的赏识和认可,黄老学因此应运而起,迅速扩张,形成了所谓黄老思潮。

顾名思义,“黄老”是黄学与老学的复合。“老”指老子其人其书,其学源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而“黄”指黄帝,黄学大概源自田齐窃国之后。一种说法认为田齐出自黄帝一系,故田齐在窃取姜齐政权之后便有意推崇黄帝,提倡黄学。黄老合流大概在战国中期,在战国晚期黄老学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确切说来,“黄老”是由汉人正式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汉人并由此上溯,用这一概念来区别和定义那些接近所谓黄老的先秦诸子。例如,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申不害、韩非之学皆“本于黄老”,在《孟子荀卿列传》中说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先秦文献没有出现“黄老”一词。从目前文献看,“黄老”最先见于《史记》,全书共出现了16次,另外“黄帝、老子”连言出现了6次。不过,据《史记》的叙述,“黄老”概念在司马迁之前已经出现,最早可能在高帝时期。《史记·曹相国世家》曰:

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黄老在汉初形成思潮,曹参起了关键作用。“黄老”正式受到高层政治精英的重视始自曹参。曹参任齐相国、齐丞相九年,在这段时间里曹参师事盖公,并“荐盖公言黄老”(42) 。汉初黄老思潮即开始于此时。惠帝二年(前193),萧何死,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他遂将黄老的“清静无为”带入汉朝的政治中。曹参如何实践和推行黄老?《史记·曹相国列传》有较为详细的记述,一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二曰:“惠帝怪相国不治事……(参曰)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最后,太史公评论道:“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经过曹参的示范和推广,黄老遂在帝国内部迅速蔓延开来,形成了风气和思潮。曹参推行黄老政治的历史功绩,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中说:“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据《史记》《汉书》所记,盖公、曹参一系当是汉代黄老学的正宗。《史记·乐毅列传》“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曹参的老师为盖公,盖公的老师为乐臣公。乐臣公,《汉书·田叔传》作“乐钜公”。乐臣公大概为乐毅的族孙辈,“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晚年他以高密为中心教授黄老,“显闻于齐,称贤师”(43) ,盖公和田叔是他的两个著名学生。

与曹参同时,另一位喜好黄老或道家的高官是陈平。曹参卒,陈平为左丞相。《史记·陈丞相世家》“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不过,陈、曹二人对待道家的态度不同,曹参诚信黄老,亲自实践黄老“清静无为”的宗旨,而陈平则往往以阴谋术看待之,他后来反省道:“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陈平擅长阴谋之事,《史记·陈丞相世家》多有记载。善于伪装,是陈平的一大本领,例如,吕媭曾多次向吕后谗言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而他在听闻了吕媭的谗言之后便加倍饮酒、调戏妇女,“日益甚”,这样做的目的无非为了将自己伪装起来,更好地糊弄吕太后。又如,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都假装听从,点头称赞。但是等到吕太后一死,陈平立即与太尉周勃合谋,发动政变,诛杀诸吕,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谥号孝文皇帝)。(www.xing528.com)

汉初黄老思潮的鼎盛时期是文景时期。文帝、景帝和窦太后是黄老学最为重要的支持者。《史记·礼书》曰:“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景帝更推进一步,“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敕令朝野悉讽诵之”(44) 。一者立《黄子》《老子》为“经”,由博士官所职,二者“敕令朝野悉讽诵之”,这两项措施、政令正式将黄老学推上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宝座。在背后这可能有窦太后的支持。《史记·外戚世家》曰:“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窦太后不但自己喜好读《黄》《老》,而且是黄老最为坚定的支持者和保卫者。武帝儒术,即位之初即起用儒士治国,窦太后则借故予以坚决反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曰:“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此事亦见《史记·封禅书》《史记·儒林列传》。

在景武之间,在知识界,黄生(黄子)、司马炎、司马迁及《汉书·艺文志》所说传《老》经生傅氏、徐氏、邻氏都是黄老的支持者和传播者。黄生,即司马谈的老师“黄子”,司马谈“习道论于黄子”(45) 。黄生曾还与辕固生在景帝面前辩论“汤武放杀”的问题(46) 。黄生估计是景帝时期职掌《老子》的博士。黄生之后,《老子》有傅、徐、邻三家之传。景帝“始立道学,敕令朝野悉讽诵之”,就是通过他们来执行的。

2.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黄老思潮的衰落

武帝即位之初即重用儒士,尽管招致窦太后的大力报复,但是当时窦太后年事已高,在朝廷中的黄老势力已处于强弩之末。建元六年(前135),武帝“置《五经》博士”,同年窦太后驾崩,武帝即于次年(元光元年)“罢黜百家”,起用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47) 。这一过程,班固概括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48) 。由此,儒家登上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宝座,而黄老则被罢黜下来。从此,黄老思潮衰落下来。赞成黄老的太史公司马谈遭到汉武帝的无情抛弃和羞辱,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元封元年(前110),天子东巡封禅,司马谈“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为此他在郁闷中死去。(49)

需要指出,“罢黜百家”并不是禁绝百家之学。实际上,黄老在民间和官场还相当有市场,汲黯就是一个著名例子。《史记·汲郑列传》曰:“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汲黯学黄老,善治,武帝“召以为主爵都尉”,贵列九卿之位。

大概从西汉后期开始,黄老学在性质上发生转变,从政治哲学、君人南面之术逐渐转变为主要讲论以养生为中心的性命之学。这一转变,联系东汉来看就更为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