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生个体,其目的在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了解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
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思想品德情况。对国家大事的兴趣和认识;对劳动、社会活动和班集体工作的热心程度;与人交往的态度(诚实、礼貌、尊重人);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
(2)学习情况。学生的各科成绩,对哪门学科最感兴趣或感到头痛;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否敢于质疑问难,能否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实效性怎样。
(3)身心健康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如身体发育,包括体形、心跳血压、肺活量、用脑卫生等内脏机能情况和性发育情况、体质和健康水平,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习惯,个人卫生情况等。心理健康状况如有无某种心理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如何,等等。
(4)学生个人成长经历。有无影响其成长密切相关的条件(好的、不好的);生活习惯如何,其中包括劳动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花钱习惯,等等。(www.xing528.com)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要保证一定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完成,有效地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还必须从年轻一代的身心实际出发,适应他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小学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以其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以及心理行为的突变为主要特征的,他们的身体各系统都经过一个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它是全身最后发育的一个系统,在青春期迅速发育而达到成熟。由于这些变化太剧烈、太迅速,容易使其身心处于一种极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易产生短暂的问题。中学生其年龄跨越两个年龄阶段,一个是少年期,一个青年初期。这两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状况正好是一个矛盾较为集中和不稳定的时期,也是给学生带来心理问题障碍较多的时期。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深入地去研究所任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班主任还必须去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所采取的各种活动应该符合学生的生理卫生要求。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去指导学生的各种活动,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中学生由于身体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相应的这个时期的心理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几乎是在短短的几年里,少年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人”了,“成人感”意识出现了,特别是智力的发展。这种心理状况质的变化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他们似乎处于一种“混乱”的状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处在一个多种矛盾之中。主要的矛盾有:第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第二,社交的需要和社交能力不高的矛盾;第三,活动的范围增大和认识水平不适应的矛盾;第四,对未来的向往和现实状况的矛盾。班主任要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发展变化。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的指导教育,这也是班主任不容忽视的工作。
3.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班主任能否履行好班主任职责的最关键的一环。个性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如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差异性特征,如性格、气质和能力;意识性特征,如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等等。
总之,了解班集体就是要得到全班学生的一般情况,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貌及班风与传统等。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主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学业、品德、身体等德、智、体全面素质发展及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社会交往情况。作为班主任既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又要了解班集体的情况。一般来说,了解学生个人是了解学生集体的基础,而了解集体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个人,两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