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湘潭路小学 梁 燕
初中班主任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所谓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讲给那些犯规的人听的,而那些顺从的人是从来不会感觉到有所约束的。”那个时候尚在叛逆的年纪,心中暗暗地想:“还是约束得太紧,否则,怎会有如此多的人渴望冲破那些圈圈去追求自由?”如今看来,或者这顺从与自由本就是一对统一体,有时,这两者的配合相辅相成,天衣无缝。
在教育当中,“自由派”与“顺从派”各执一词。“自由派”主张:对自由的限制使儿童心灵上对限制者产生反抗意识;经验表明,受限制最多的儿童一旦有机会,他们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假如以智慧引导自由,自由便导致耳聪目明;自由使安静、平静和快乐涌进儿童的心田。而“顺从派”的主张则截然相反,他们的理由是:没有顺从,便不可能有教育,因为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也总不能让孩子为所欲为。有大量紧急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不加约束的自由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危险。在社会生活中技能和适应是必不可少的,二者在不受约束的自由之中不可能形成。而激情不会因约束而消失干净。两派针尖对麦芒,各执一词。而我们的教育究竟是应追求顺从还是应主张自由呢?两者或者本就难分难舍。
《自由和顺从》的作者裴斯泰洛齐作为受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家,认同卢梭关于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本性、教育过程必须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发展规律的系统观点。同时,他还认为自然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儿童出生开始,就已经相互结合在一起,自由和顺从都是一笔财富。
反观我们的教育,这两笔财富又得到了多少呢?曾经读过覃川先生的著作《今天怎样做教师》,覃先生以犀利的笔调质问老师们:“你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是啊,扪心自问,我们到底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呢?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给一个家庭的礼物,家长将自己的心肝宝贝送到学校,这当中给予的期望是不能用词汇衡量和描述的。每每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入校,总会听到家长苦口婆心地叮嘱:“好好听老师的话,乖。”这个时候,我总会向家长微微一笑,而更多的,是质问和思考。(www.xing528.com)
我们的学生是顺从的吗?很抱歉,不是。当然,我们也不需要一些流水线上的机器。我们响应号召发展素质教育,我们推崇新课改以学生为本。诚然,每一项新举措新动向都会衍生出旁逸斜枝,而教师的使命则是对这些枝丫稍加修剪。盆景,也可以形态各异。那该如何规范学生的行为呢?
第一,在我念师范的时候,有八个大字是每周升旗仪式上师范生必读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教师应该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学生自然地视教师为学习的楷模,为师者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动学生的规范。另外,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认为教师只是教育学生,忽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好。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做到对学生的“身教”。
第二,对良好行为的阳性强化。因为一直执教小学低年级学段,我越发感觉到,对孩子的正性强化是尤为重要的。初入校园,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此时对学生行为进行阳性强化,即发现优点及时进行表扬,使其明白什么是对的好的,这样的方式远胜于教师干巴巴的说教。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更是深深地体会到从小事抓起,抓养成教育,教师就一定要深入班级,跟紧班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但恰恰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契机,执行规范要求并不是“吃亏”的事,也不是个人行动的“不自由”。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而且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与大家协调相处。只有行为规范,才符合群体与社会生活的利益和要求。要使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变有约束感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学生自觉履行行为规范。
第三,我常和学生说,在这个班里我们就是一家人。在这个家里,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家规。每学期伊始,我会按照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评定制度,这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但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而且可以在学生当中树立起行为规范标兵,使学生学有榜样。班主任要实事求是地按照制度对学生操行进行评定,对做得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做得差的方面指出努力方向,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