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气污染治理三年多来,初步实现了“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的目标,取得了环境大幅改善、群众直接受益、发展明显提速、作风不断转变、民心得到凝聚的多重效应。实践证明,治理污染“治”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但没有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成为促进开放和发展的催化剂,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整体工作。
1.环境大幅改善
优良天数逐步增加,减排取得明显效果,2013年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比上年分别下降了19.51%和10.26%,比2011年分别下降了31.25%和16.67%。众多网友纷纷在论坛、微博、微信发布文字和图片,晒“找回蓝天”的美丽兰州,有人说“兰州山水城市的轮廓显出来了”。2015年,兰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新标达标天数为252天,比2014年增加5天,整体上减少二氧化硫3435吨、氮氧化物7424吨、化学需氧量2851吨、氨氮339吨,同比分别下降4.88%、9%、6.57%、4.25%。列入国家考核的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1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8%;细颗粒物年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3%。2016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8%(剔除沙尘后),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11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2017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11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细颗粒物年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9%。2018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10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2%,细颗粒物年均浓度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1%。
2.群众直接受益
空气质量的改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省市卫生疾控部门统计,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全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同比分别下降27.33%和47.4%;2014年至2015年冬季供暖期,同比分别下降18.18%和38.39%;2015年至2016年冬季供暖期,同比分别下降7.52%和17.89%。2017年进入冬季供暖的三个月,全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同比分别下降8.16%和20.49%。
3.发展明显提速
“好空气”带来了人气、商气、资金和经济的快速发展,2018年,兰州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721.9万人次,同比增长23.7%;实现旅游收入594.1亿元,同比增长30.13%,总量分别为全省的22.26%、28.84%,均居全省第1位,增速分别占全省第8位、第9位。(www.xing528.com)
4.作风不断转变
通过积极投身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锻炼了干部能力,强化了责任担当,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办事效能,形成了一种干事创业、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同时也把这种好的作风传递到了其他方面的工作中。
5.民心得以凝聚
广大市民参与了治污工作,又享受了治污成果。好的空气质量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让人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许多人过去一到冬季出去“躲污染”,而现在则邀请朋友“游兰州”,共享清新空气和美丽蓝天。
中央领导充分肯定了兰州的治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讲到,到了兰州市就像进了天然氧吧;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京津冀和各地借鉴相关经验做法,推动区域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4年8月,环保部在兰州召开了包括京津冀在内的14个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座谈会,介绍推广了兰州的做法,并将其概括为“兰州经验”,特别强调兰州的做法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答案,为全国重污染城市治污树立了信心,对全国治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2015年10月,中央党校调研组来兰调研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总结了兰州工作提供给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益经验,成为中央党校重点教学案例。2015年12月,人民日报社以“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经验’”为题报道了兰州的做法,认为“兰州经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兰州经验”中值得关注的若干核心因素,主要在于在环境治理领域构建了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环境管理之中,以坚强的执行力确保工作实效,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广泛的社会参与。2015年12月,兰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加巴黎世界气候大会,并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这一奖项肯定了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探索,对国内外同类城市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充分认可了推动多领域协同治理、探索城市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控排减排、率先开展碳峰值研究四个创新点。2016年2月,在CCTV“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活动中,兰州被评为中国“十大幸福城市”之一,位列第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