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准设立兰州新区,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同时对兰州乃至全省发展史来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有利于打破兰州的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和规划布局,增强兰州作为西北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引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布局的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发挥通道优势,扩大向西开放和深化跨区域经济合作,打造面向中西亚的区域性国际交流战略平台。开发建设兰州新区,对于探索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进位,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推进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融合、高端、集约”发展要求,实施质量立区,加强城市风貌塑造,提升城市品位。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城融合,建设融“生产、生活、生计、生态”于一体的新区,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优化规划布局,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构建“一主三副”城市中心,形成产业高端、人口集聚、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化新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着力推进城市核心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城市管理,强化公共服务保障,推动商贸服务业快速集聚。提升城市形象,着眼生活舒适宜居,推动城市发展现代化,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促进人口集聚,着力推动学校、省直机关、科研机构、企业等向新区搬迁,完善就业、创业、购房等政策支撑体系,加快产业导入集聚人口,不断提升新区人气。2019年,新增常住人口6万,总人口突破36万,现代中型城市初步形成。[4]
二是推进产业集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强化精准招商,完善产业配套,推进产业延伸与集聚。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以“互联网+”为平台,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全面提升产业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着重发展六大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质量立区行动,推进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标准化、品牌化战略,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现代制造业体系。2019年,先进装备制造增加新动能,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16个项目加快建设,新引进柳工西北再制造研发中心等项目13个,兰石自主研发15000米超深井海洋钻机完成设计;新材料产业取得突破,兰飞军民融合高强度铝合金轻量化轮毂、大禹高分子防水新材料产业基地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商投年产20万吨高档铝箔、正威三期年产10万吨高导新材料等项目加快建设,大禹防水卷材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有色金属、绿色建材、光电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体系形成;大数据产业加速集聚,电信、移动数据中心和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一期等14个项目上网运行,组织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网云数据中心、移动数据中心二期、电信数据中心二期等9个项目加快建设,装配机架将达2.5万个,新引进腾讯财付通、恒云太工业大数据中心、5G融合应用等项目9个、总投资90亿元,面向“一带一路”集智能设备研发生产、数据储运、软件开发于一体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快速形成。[5]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产城融合发展为核心,加快推进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11个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10个领域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计划,按照“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要求,坚持走基地规模化、品种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四化共进”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道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2019年,建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先行示范区,建成可移动、模块化、装配式日光温室1100间、中药材育苗圃300片。占地36万平方米的亚洲单体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智能温室高端花卉基地建成,鲜花交易市场建成运营。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基地建设全面启动,紫花苜蓿、和尚头小麦等特色种植10万亩。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三变”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流转及整理20万亩,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务、资金等入股国有企业和村领办合作社,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领域,带动农民就业1.5万人、农民转产业工人9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增长10%。[6]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构建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体系,深入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建设以“两港”(陆港、空港)、“三网”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低碳、高效、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推动新区与兰州市区同城化发展,形成联通和辐射全国乃至中亚、西亚的交通枢纽。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区污水处理、供水、供热、供电、供气、通信、消防设施等项目,布局和完善城市垃圾处理、公共卫生间等设施,有序推进城区街景风貌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位,丰富城市文化内涵,营造良好投资建设与人居环境。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新区基本实现光纤到楼入户,100%行政村通固定或移动宽带,4G网络全覆盖,宽带用户接入速率超过30兆位/秒,城镇家庭20兆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90%以上,部分用户达到100兆宽带接入能力。全面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宽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总体达到西部领先水平。提升水利基础保障水平,着力构建区域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保障有力的区域供水体系、安全可靠的农村供水体系、增产增效的农田节水灌溉体系、防控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六大体系”,基本形成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现代水利服务体系。
四是实施创新驱动,增强科学发展内生动力。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创新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全省创新创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创新投入,强化平台建设,优化政策环境,使兰州新区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地、高端人才的集聚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地、大众创业的新平台。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开展产学研合作87项、研发成果95项。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化学助剂试剂等35个高附加值成果转化应用。引进荷兰智能温控、以色列灌溉等技术,培育优质草莓等有机新品种130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市场主体以30%的速度增长,开展“一对一”成果转化服务,新培育科技成果108项,增长24.1%,转化率30.5%,增长6.9个百分点,转化产值178亿元,增长62.3%。[7](www.xing528.com)
五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新区产城融合、城乡统筹,以推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乡镇转型,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均衡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强城镇发展的承载力和内生动力,提升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引导城乡空间协调发展,制定出台三个乡镇新型城镇化规划,推进乡镇规划多规合一,促进乡镇转型发展,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服务业、工业的融合发展转变,传统农村向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转变等三个转变。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健全完善居住证制度和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全面放开城区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努力提高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享受的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均纳入新区政府的公共保障范围,以提升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六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守环保底线、生态红线,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落实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以保障区域环境质量为主线,严守生态红线。重视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可持续开发,加大整理开发丘陵及荒山荒沟等未开发利用土地的力度,可优先开展土地综合利用改革试点,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将兰州新区建设成生态防护体系完备,生态景观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低碳环保的多湖水城、生态绿城和美丽新城,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新区。
七是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树立“大教育推动新区大发展”的观念,超前规划新区各类学校空间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实施兰州新区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工程,为实现科学发展新区、生态示范新区和产业转型升级新区的建设目标提供教育保障。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使新区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食品药品监管的总体服务能力和人民健康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多渠道投入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公益性文化设施的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和流动文化服务,做好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服务工作,探索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让广大百姓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八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内陆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新区在区位、交通、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深入研判和把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内经济区的契合点与对接点,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对外开放和内部合作并举,突出打造交流平台、体现新区特色、深化产业合作三个重点,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争取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工业产品生产合作基地、生产资料疏解基地、职教人才培训基地和文化融合的示范基地”,逐步将兰州新区打造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