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转型》的启示

《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转型》的启示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数据来源:《沈阳市2011年统计年鉴》和《沈阳市2018年统计年鉴》。

《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转型》的启示

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城市更新实践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城市更新活动,西方城市大多战胜了发展过程中的多种挑战,解决了一系列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通过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产业实现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完成了从生产城市向消费城市的转变,在后工业社会中取得了发展的先机;以人为本的理念使西方城市较为重视社会发展问题,在解决城市阶层分化、收入差距扩大等社会矛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对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处理,城市空间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西方城市在更新的进程中,解决了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众多障碍,经济产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推动,经济产业最终在西方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层面确立了自身地位,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社会问题平衡器和文化繁荣的孵化器,并通过自身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更新的发展,二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其发展往往具有超越社会、阶级的一般共性规律,因此,西方城市的这些经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1.城市转型奠基于国家经济的整体转型与城市产业基础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转型和国家经济转型有着密切的关联。城市的经济转型通常是以该国家或地区由第二产业经济为主导向第三产业转型为背景展开的。此外,国外城市在转型成功前都曾是航运交通、贸易、金融和工业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大都市,并且服务业也有相当的发展,例如美国的城市成功实现转型,就是重视以产业结构的融合性与多样性来改变单一产业结构,拓展产业领域。因此,成功转型的基础就是城市产业发展多元化。

2.城市发展转型要利用好区位优势,把握良好契机

此外,转型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拥有良好的区位。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因国际性交通枢纽和港口城市所带来的航运、贸易,以及由此衍生的金融业,这三大行业的互动可成为城市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优良的港口、国际性的交通枢纽和充满活力的城市经济圈,依托区域经济圈来发展第三产业经济更是一种普遍而又可靠的做法。除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国际上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往往还会有一种主要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也可以是国际环境的变化,更可以是一些偶然因素,比如纽约伦敦、东京在转型初期已经是总部密集、商业贸易和金融产业发达的城市;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的发展则受益于坚实的高科技产业基础。

3.城市发展转型趋向于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

形成以第三产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城市转型中是城市功能升级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咨询、会展中介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推进城市功能的升级。此外,服务业中各行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尽相同,以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为例,其越发达,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就越强,城市的能级和地位自然也越高。城市转型的一大特点就是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加速推动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攀升,以高端产业链引领城市经济发展,并围绕构建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培育与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如已成功转型的东京,到目前为止仍是日本最大的制造业中心。城市转型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就业变化。以文化娱乐、旅游、创意和体验为主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可吸纳城市劳动力,所以制造业的衰退和转移并不会必然引发大规模失业,相反还可能提高居民收入。因此,第三产业的增长基本上可以抵消第二产业衰退带来的负面冲击。然而,结构性失业可能会增加,这就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二是政府合理引导劳动力向第三产业流动。

当然,我国城市的更新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无论是城市所处发展阶段还是面临的具体更新问题,都和西方发达城市有着较大的差异。西方城市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则浓缩为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城市历时性的发展在我国则更多地体现为共时性的特征,其众多发展阶段累积的不同问题在我国当前一个阶段内集中涌现,使我国城市的更新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对于西方城市的更新经验,要有选择地借鉴。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机会,针对西方多年前走过的曲折道路,我们完全可以立足实际,跨过一些已经被西方实践证明行不通的路径,扬长避短,走出适合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道路。同时,西方利用城市更新的机遇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对于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来说,具有更现实的借鉴意义,其业已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在实践中所应关注和学习的。

【注释】

[1]数据通过《沈阳市2011年统计年鉴》和《沈阳市2018年统计年鉴》计算可得。(www.xing528.com)

[2]数据来源:根据《沈阳市2011—2018年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3]数据来源:《2018年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环境报告》。

[4]数据来源:《沈阳市2011年统计年鉴》和《沈阳市2018年统计年鉴》。

[5]数据来源:《辽宁省沈阳市建立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月报制度文件》。

[6]数据来源:据《沈阳市2011年统计年鉴》《沈阳市2018年统计年鉴》计算而得。

[7]数据来源:公共资料整理。

[8]数据来源:《石嘴山市2011年统计年鉴》《石嘴山市2017年统计年鉴》。

[9]数据来源:《乌海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数据来源:公共资源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