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渠系改造带来的历史与现状

渠系改造带来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渠系工程遍布整个灌区,控制范围广、投入高,合理的规划、设计是灌溉工程正常发挥功能的关键。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全国统一国力强盛时期,灌溉工程建设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灌溉工程在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和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灌溉工程中,渠系工程担负全灌区灌溉输配水任务,是灌区工程的动脉。

渠系改造带来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受季风影响,形成东南多雨、西北干旱、夏秋多雨、冬春干旱的特点。根据降水量的大小和农作物对灌溉的要求,全国可分为三个不同的灌溉地带。即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常年灌溉地带,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mm、小于1000mm的不稳定灌溉地带,和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1000mm的补充灌溉地带。其中,常年灌溉地带主要包括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部分地区。由于雨量稀少,常年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该地区土地面积410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2.6%。不稳定灌溉地带主要包括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这一地区由于受季风的强烈影响,降水时空变化都很大,常发生数年连旱或连涝。水利工程必须灌排并重,旱涝兼治,该地区土地面积196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0.5%。补充灌溉地带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珠、闽江地区及部分西南地区,该地区虽然降水量丰沛,但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均。这一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一般都需要补充灌溉。该地区土地面积344万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5.9%。

我国的地理位置、光热资源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水资源不足,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水旱灾害频繁,影响范围遍及全国。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抵御水旱灾害,才能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环境。灌溉工程的作用在于通过引水、蓄水、配水等措施,改变地面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灌溉渠道工程是灌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从水源取水的渠首工程、向灌区各个部分输水和分配水量的渠道工程及其建筑物,为了保证灌水质量而修建的田间工程等,灌溉渠道工程通常又称为渠系工程。渠系工程遍布整个灌区,控制范围广、投入高,合理的规划、设计是灌溉工程正常发挥功能的关键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又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兴建了无数的灌溉工程,为农业发展、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写下了壮丽篇章。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临河挖渠、凿井吸水的灌溉工程。相传在夏商时期,黄河流域就在井田中布置“沟洫”,即古代用作灌溉排水的渠道工程。公元前6世纪,楚国人民在今安徽省寿县兴建蓄水灌溉工程芍陂,构筑成周长65km,总库容1.71亿m3的大型水库,修建渠道工程引蓄淠水,发展灌溉。公元前4世纪,魏国西门豹在今河北省的漳水两岸主持修建12条引漳水灌溉兼起分洪作用的综合利用灌溉工程。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全国统一国力强盛时期,灌溉工程建设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秦国蜀郡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位于四川省灌县,始建于公元前256年,从岷江引水,灌溉川西平原几百万亩良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完美的设计和科学管理使这个伟大的灌溉工程2000多年来长盛不衰,至今仍发挥着它的巨大效益。郑国渠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北部,始建于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兴建的灌溉工程。郑国渠从泾河引取富含细粒泥沙的水流,淤灌盐碱地270万亩,起到了灌溉、施肥、改碱三重效益,使关中地区成为我国最旱的基本经济区。汉代灌溉工程发展的重心仍在关中,汉武帝时,引渭水修建兼灌溉与漕运两用的漕渠,建引北洛河的龙首渠、引泾水的白渠及引渭灌溉的成国渠。当时关中地区耕地只占全国的1/3,人口只占全国的3/10,而财富则为全国的3/5。为了巩固边防,屯兵垦殖,汉代还在河西走廊和黄河河套地区修建了一些大型灌溉引水工程。宁夏的秦渠、汉渠以及浙江的鉴湖等都是秦汉时期修建的大型灌溉工程。20世纪前期,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陕西关中平原主持兴建泾惠渠、渭惠渠和洛惠渠等大型灌区,为我国积累了用现代技术建设和管理渠系工程的丰富经验。

但是,漫长的封建社会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发展缓慢,水利建设停滞不前,古代兴建的许多灌溉工程都因年久失修而湮灭,保留下来的工程大都残缺不全,效益低下。至1949年,全国只有灌溉面积2.4亿亩,旱作灌溉面积4800万亩,人均占有灌溉面积仅0.44亩,灌溉排水工程的基础十分薄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世纪大规模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灌溉工程的数量、效益和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与1949年相比,全国灌溉面积增加了3倍,达8.22亿亩,其中农田灌溉面积7.67亿亩,林果灌溉面积3460多万亩,牧草及其他灌溉面积1900多万亩。全国共有万亩以上灌区5600多处,灌溉面积3.31亿亩,占全国农田灌溉面积的43%,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83处,灌溉面积1.32亿亩,占全国农田灌溉面积的17%。全国机电排灌动力保有量7020万kW,固定泵站50万处,装机2141万kW,流动机组装机1694万kW,农用机井装机3046万kW。1996年与1949年相比,全国耕地面积虽然减少3%,人口增加1.26倍,但粮食总产却从1132亿kg,增加到了5045.4亿kg,增加了3倍多,人均粮食由209kg增加到412kg,增长了一倍多。灌溉工程在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和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许多灌区,例如:宁夏、内蒙古、河南、山东等省(区)的引黄灌区和由老灌区改造扩建而成的四川省的都江堰灌区,陕西省的泾惠渠、洛惠渠和宝鸡峡引渭灌区,许多新灌区,如安徽的淠史杭灌区、湖南的韶山灌区等,都已成为中国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中国的灌溉工程确保了粮食和棉花产量居世界首位,用占耕地不到一半的可灌溉耕地,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2/3的粮食,和占全国总产量3/4的棉花;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灌溉工程中,渠系工程担负全灌区灌溉输配水任务,是灌区工程的动脉。一方面,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渠系工程是灌区工程发挥正常效益的前提条件。历史的经验表明,渠系工程规划设计合理,管理、维修、改造科学及时的灌区灌溉效益高,使用寿命长,反之,则灌区工程长期不能发挥设计效益,或工程很快报废、淘汰。另一方面,渠系工程投入在整个灌区工程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据统计,就水库灌区而言,渠系工程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45%~60%,而引水灌区所占比重就更大了,高达60%以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渠系工程是灌区的基础工程。目前,我国万亩以上灌区中,共建有各类固定灌溉渠道310多万km,几个代表性灌区的渠道工程情况见表1-1。灌溉渠道80%以上为土质渠,渠系水利用系数很低,平均不到50%,加上水源变化,灌区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和农作物结构调整等因素,灌区来水、用水情况均发生变化,以前建造的很多灌溉工程其设计标准包括控制范围,已不再能够满足灌区发展要求,灌区渠系工程改造显得越来越重要。(www.xing528.com)

表1-1 典型灌区渠系工程概况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