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明禅院,俗称普明寺。在分疆阁南十几米处,为附近古老寺庙。
《普明禅院增修佛殿碑记》碑文:“寺曰普明,由旧也。旧有普明乎?曰有。有何在?在直北观音阁西北隅,河水冲激坍塌无存矣。夫普明,大寺也,此则旧名小寺。大小异处,何以袭其名乎?盖西方如来一而已矣,则佛光之普照不止而已矣。且两寺僧众同一法眷,大寺没故,小寺亦普明也。然则此寺之规模固自昔已然乎?曰,然也。方余总角时,曾嬉戏于此,见草殿三楹内无神像,无墙垣,一切山门禅堂之类俱蔑如也。幸赖余族兄太学生讳嶷者,鸠工庀材,修整一新。而寺僧向住观音阁,遂迁于是焉。名曰普明,而小寺居□禅院矣。此其前曰□也,非现今增修之谓也。曷言乎增修也?迩年来,时和年丰,人民乐恺,思欲易草殿而恢扩之,故凡砖瓦木石之料,修具泥水□塑之工咸集矣。前则影壁,外则山门,一切更张而改观焉。由是巍然焕然,满眼金碧,堂矣皇矣,法像庄严。小寺亦何减于大寺乎?□竣首事者,属余为文,余因总其始末而为之记。岁进士补儒学训导陈洞撰书嘉庆十二年三月十六日立。”
据碑文所记,石碑所在为普明小寺,而另有普明大寺。普明大寺建于何朝何代,今已不可考。大寺在观音阁即齐鲁分疆阁之西北,原矗立沂河岸边,为洪水冲激坍塌无存。今在古阁正西沂河几近河心处,有一巨石,村民称之为“庙子石”。普明寺僧常踞此巨石以桶取沂河之水为日常所用。村中民谣曰:“大沂河,三尺宽,一步跨到河那边。”据传,早年时两岸村妇在河中洗衣,常将洗衣木槌扔来扔去,互相借用。村碑所言葛沟村名曰:“古时沂河狭如水沟,阁立沟畔,故名阁沟,后演变为今名。”(www.xing528.com)
即使现在,葛沟段沂河河道仍然十分狭窄,窄处也不足二百米。原普明大寺为洪水冲毁后,在古阁东南建普明新寺,此为小寺也。新寺不知何故荒废,寺僧居于古阁之中。清嘉庆年间,在村中士大夫的倡导下,村民捐款,增修新寺,使古寺得以重生,直至毁于日寇侵华之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