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埠街道辖村名称-历史沿革、聚居姓氏和地名

梅埠街道辖村名称-历史沿革、聚居姓氏和地名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梅家埠梅家埠村位于206国道以东,梅埠街道办事处驻地村。梅姓先来定居,以姓氏命名。梅埠村庄很大,刘姓聚居村庄西北角,人称刘家巷子。后张姓来居,兰姓逐渐衰落,后继无人,但村名未改,仍称“兰宅子”,有二百余年历史。后人口日增,二村合并,王家店因卖酒出名,统称“王家店”,俗呼“王店子”,而许家村之名遂废。村中古庙系朱姓投资所建,故名为“朱家庙”,简称“朱庙”。

梅埠街道辖村名称-历史沿革、聚居姓氏和地名

梅家埠

梅家埠村位于206国道以东,梅埠街道办事处驻地村。土地总面积5600亩,人口1100户,4060人。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梅家埠”。梅姓先来定居,以姓氏命名。曾用名:“游来墩”“泥埠”。梅埠村庄很大,刘姓聚居村庄西北角,人称刘家巷子。村东王姓、冯姓居多。王姓住东南角,人称王家牌子。

主要姓氏,刘姓约15%,王姓约13%,冯姓约11%,余有丁、梅等姓。

村内建有梅埠小学和梅埠卫生室。

小王家湖

小王家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5千米处。有1533亩耕地,390户,1302人。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王姓先来此居住,因西北已有王家湖村(今芝麻墩乡大王家湖),故名“小王家湖”。

主要姓氏王、袁。

姜家墩

姜家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5千米处,沂河东岸。土地总面积2100亩,人口498户,1851人。

相传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姜姓来此高墩上居住,故名“姜家墩”。

主要姓氏,刘姓约35%,李姓约35%。

2007年夏季开始旧村改造建设居民小区,2009年春季小区建成入住,成为现在的姜墩小区。小区共建居民楼26栋,有77个单元。中间南北贯穿有一条主街道。

小区内建有卫生室,附近有开发区二小和沂河湾小学。恒跃齿轮厂和玉鑫租赁公司及九州超市均在范该村围内。

兰宅子

兰宅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3.5千米处,解白河南岸。土地总面积1000亩,人口170户,587人。

相传乾隆年间(公元1739-1795年)兰姓人来此定居,建屋数间,名“兰家宅子”。一说兰姓人给地主管理养鸡场,养鸡需要拦住,拦与“兰”同音。此亦为民间穿凿附会。后张姓来居,兰姓逐渐衰落,后继无人,但村名未改,仍称“兰宅子”,有二百余年历史。2013年旧村拆迁,村民进入月亮湾社区。

主要姓氏,张姓约99%,孙姓约1%。

丁家湖

丁家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4.5千米处。土地总面积3780亩,人口390户,1469人。

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丁姓始来定居,因地处洼湖,取名“丁家湖”。

主要姓氏,李姓约30%,周姓约25%,袁姓约20%,刘姓约15%。

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居民楼18栋。附近有临沂市第三十二中学

陈家湖

陈家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4千米处,解白河以北。总面积3600亩,人口660户,2010人。

相传最早系陈姓来定居,地处洼湖,故名“陈家湖”。百余年前陈姓绝迹,刘氏代兴,唯村东南尚有一片陈家墓地遗址。刘姓为本村大户,祖孙相传系由白旄村(在今临沭县)迁来,至今已二十多世。据此推断,自陈氏建村距今约五百余年,相当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95-1487年)建村。刘氏有多人参加革命,如刘昌。

主要姓氏,刘姓约80%,其他姓氏占20%。

2010年旧村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居民楼24栋。

王家店

王家店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5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3650亩,人口528户,2400人。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许、王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王姓在河边开酒店,称为“王家店”;许姓在其东建有许家村。后人口日增,二村合并,王家店因卖酒出名,统称“王家店”,俗呼“王店子”,而许家村之名遂废。

主要姓氏,刘姓约30%,许姓约15%,孟姓约15%,苏姓约15%,李姓约10%,马姓约10%,孙姓约5%。

2007年旧村拆迁,2008年在月亮湾建楼房26栋,2017年建居民楼5栋。

朱家庙

朱家庙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4.5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2750亩,人口433户,2068人。

相传系由探头村和抬头汪二小村合并而成。村中古庙系朱姓投资所建,故名为“朱家庙”,简称“朱庙”。

主要姓氏,许姓约30%,刘姓约20%,李姓约20%,王姓约20%。

2008年旧村拆迁,在月亮湾建居民楼28栋。

刘家村

刘家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5千米处。总面积1020亩,人口209户,845人。

相传明(公元1368-1644年)末年刘姓始迁祖来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简称“刘村”。

主要姓氏,贾姓约30%,虞姓约30%,刘姓约20%,马姓约15%。

已经完成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设居民楼10栋,靠金升路、香港路。

解湖

解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2.5千米处。总面积2382亩,人口416户,1650人。

相传解姓来此湖地安家居住,取名“解家湖”。约有二百年历史,相当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建村。因与郑旺乡解家湖重名,地名普查中更名为“解湖”。

主要姓氏,解姓约70%,孙姓约12%,魏姓约10%。

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设居民楼16栋。

庄家屋

庄家屋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1.5千米处。土地总面积1095亩,人口346户,1050人。

据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庄姓由庄家店子迁来盖屋居住,称“庄家屋”。习惯称“庄家屋子”,简称“庄屋”。

主要姓氏,庄姓约50%,戚姓约30%,黄姓约10%,颜姓约10%。

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设居民楼14栋。

刘家湖

刘家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3千米处。总面积760亩,人口195户,620人。村民全部姓刘。

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刘姓始祖选择了这块湖地建村,命名“刘家湖”。

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居民楼9栋。

新宅子

新宅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2.5千米处。总面积560亩,人口95户,360人。

相传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有人在此地新建住宅,故名“新宅子”,约有150年历史。

主要姓氏,刘姓约65%,戴姓约35%。

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居民楼4栋。

荒南头

荒南头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5千米处。土地总面积507亩,人口168户,517人。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成村,北靠大荒,故名“荒南头”。

主要姓氏,刘姓约85%,朱姓约10%,李姓约5%。

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居民楼8栋。

老荒

老荒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千米处,解白河南岸。总面积640亩,人口135户,483人。

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建村,有三百余年历史。村西有大片荒地,杂草丛生,地名“老荒”,建村后遂取作村名。

主要姓氏,李姓约51%,胡姓约48%。

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居民楼2.5栋。

南李湖

南李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5千米,解白河西岸。总面积2100亩,人口393户,1428人。

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建村,李姓居多,故名“李家湖”,简称“李湖”。地名普查中因与重沟乡李湖重名,按地理值置更名为“南李湖”。

主要姓氏,李姓约92%,张姓约5%,刘姓约2.5%。

旧村已拆迁改造,在月亮湾社区居民楼建20栋。

杨家湖

杨家胡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解自河西岸。总面积2200亩,人口480户,155千人。

据传说并证以碑文,杨姓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从杨楼迁来定居,取名“杨家湖”,简称“杨湖”。

主要姓氏,杨姓约40%,李姓约30%,张姓约30%。

旧村已拆迁改造,在月亮湾社区建居民楼22栋。

刘家墩

刘家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千米处。总面积560亩,人口98户,370人。

相传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刘姓始迁祖来此定居成村。此处地势较高,当地人称之为“墩”,故名“刘家墩”,简称“刘墩”。

主要姓氏,万姓约50%,陈姓约30%,其他姓约20%。

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设居民楼2栋。

白家道口

白家道口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4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1800亩,人口400户,1919人。

相传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6-1644年)建村,原名“刘家楼”。之后刘姓迁走,白姓由李家庄迁来。因地处沂河渡口,命名“白家道口”,简称“白道口”。

主要姓氏,白姓约50%,苏姓约40%,其他姓约10%。

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设居民楼25栋。

庄家店

庄家店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4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1000亩,人口231户,650人。

相传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庄姓始迁祖由大店村(今莒南县)来此定居。因靠水陆大道,开店的多,取名“庄家店”,俗呼“庄家店子”。

主要姓氏,庄姓约60%,唐姓约30%,李姓约8%,马姓约2%。

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设居民楼8栋。

后道口

后道口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3.5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1400亩,人口374户,900人。

相传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彭姓来此居住,村名“彭家道口”。1961年分为前后两个自然村,此村在后,名“后道口”。

主要姓氏,白姓约30%,王姓约30%,韩姓约20%,冯姓约10%,张姓约5%。

旧村已拆迁,2007年搬迁至月亮湾社区,建居民楼15栋。

前道口

前道口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3.5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1100亩,人口411户,1513人。

原与后道口为一个自然村,总称彭家道口。1961年析为二村,此在前,故名“前道口”。

主要姓氏,王姓约30%,陈姓约25%,顾姓约15%,刘姓约10%。

2005年旧村拆迁,2009年搬迁到月亮湾社区。

村民以外出打工和废旧金属回收为主要收入来源。

庄家墩

庄家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2.2千米处,彭白河北岸。总面积281亩,人口78户,350人。

《临沂县志·通纪》载:“明崇祯四年大水;五年春早,六月始雨,至八月中晴,环庐舍,平地成河,水流百日;七年蝗,秋大水;九年秋,沂水溢……”庄家店村几户人家因房舍为洪水漂没,迁至村东1.5千米处的高墩居住,逐渐成为村落。因系从庄家店迁来,又以庄姓为主,故名“庄家墩”。同时迁来的还有蒋姓、王姓。

主要姓氏,蒋姓约60%,王姓约20%,庄姓约20%。

2007年旧村拆迁,2009年搬至月亮湾社区,建设居民楼4栋。

东小庄子

东小庄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1.5千米处,彭白河北岸。总面积1740亩,人口188户,870人。

地名普查中因与册山乡小庄子重名,遂冠以方位词,更名“东小庄子”。

旧村已拆迁,在月亮湾社区建居民楼12栋。

后余墩

后余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5千米处。总面积1800亩,人口435户,1480人。

相传清朝(公元1644-1911年)前期建村。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所立石碑的碑文就有孔、张、孙、郭、陈等众姓,证明该村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因村前已有余墩村,故名“后余墩”以区别之。名称历史见“前余墩”。

主要姓氏,陈姓约80%,王姓约10%,刘姓约10%。

2011年7月旧村拆迁,2013年12月整体搬迁到月亮湾社区,共建居民楼18栋。

前余墩

前余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千米处。总面积850亩,人口230户,628人。

相传最早是段姓先来定居,名“玉兰村”。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杨姓迁来此村,而段姓相继灭绝,因此最早立村时间已不可考。由于杨姓发展很快,并且勤奋肯干,年年丰收,粮食吃用不尽,改村名为“余粮墩”。后来村北又建立了后余粮墩,该村改称前余粮墩,简称“前余墩”。

主要姓氏,杨姓约70%,陆姓约10%,庞姓约10%,王姓约10%。

旧村已拆迁,整体搬迁至月亮湾社区,建设居民楼11栋。

王家埠

王家埠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1千米处。土地总面积3680亩,人口570户,2540人。

相传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建村,元、明之际毁于战火。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由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来的人又重新建村,命名“王家埠”。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建庙立碑有所记载,今碑已不存,原文无考。另外行政上包含林家宅子。相传明(公元1368-1644年)初移民时林姓由山西洪洞县老鹤窝迁到林家湾(在郑旺镇)居住。大约百余年前几户林姓人家又从林家湾到此建宅定居,名“林家宅子”,简称“林家宅”,原有庙碑可证。林宅子曾驻过乡公所。

主要姓氏,王姓约50%,林姓约20%,朱姓约10%,郑姓约10%。

钟家埠

钟家埠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千米处。总面积2256亩,人口560户,1560人。

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本地受灾严重,人烟稀少。钟姓人于震后从麒麟山村(今属苍山县)迁来此处,定居成村,故名“钟家埠”,简称“钟埠”。1981年村南汪塘中发现一眼老井,全都用砖砌成,证明地震前原为平地,震后成汪。

主要姓氏,钟姓约40%,相姓约40%,王姓约20%。

禹王城

禹王城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3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3910亩,人口1180户,3002人。(www.xing528.com)

禹王城街景

相传约公元前21世纪,禹王治水,曾住过此地。《禹贡》有“淮沂其乂,蒙羽其艺”的记载,就是说禹王把淮河、沂河治理好了,蒙山、羽山广大土地就可以树艺五谷了。看来当年禹王治水,蒙山、沂水之间他都亲自到过,这是极有可能的。以后形成城镇,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跋山涉水,艰苦卓绝为民造福的古代英雄,命名为“禹王城”。

主要姓氏,马姓约60%,徐姓约8%,凌姓约7%。

韩家埠

韩家埠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3.5千米处,分沂入沭河北岸。总面积4156亩,人口956户,2868人。

相传宋(公元960-1279年)初建村,有千余年历史。韩姓先来定居,取名“韩家埠”。

主要姓氏,刘姓约28%,李姓约24%,胡姓约18%,其他姓约30%。

密家墩

密家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千米处,玉白河西岸。土地总面积3450亩,人口746户,2503人。

相传明朝(公元1368-1644年)后期由“双槐树”“一撮胡”等几个小居民点联合组成村庄。密姓居多数,又地处高墩,取名“密家墩”。

主要姓氏,胡姓约39%,刘姓约20%,张姓约18%,庞姓约8%。

旧村正在拆迁,计划在月亮湾建设居民楼楼12栋。

白家墩

白家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5千米处,玉白河西岸。有5405亩耕地,925户,3572人。

相传清朝(公元1644-1911年)初期建村,约三百多年历史。原名重复官庄,宣统元年改称“白家墩”。今名盛安村。

主要姓氏为韩、曹。

醋庄

醋庄村东傍沭河,西靠黄(庄)白(家墩)排水沟,曹(庄)新(集子)公路从村中通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醋庄有2村,原为临沭县醋庄乡驻地。

醋庄前村总面积4000亩,人口788户,2348人。主要姓氏,武姓约70%,高姓约15%,张姓约10%。

2008年开始桃花源社区建设,现已建成44栋小康楼,10栋多层楼,2栋小高层。村民以种植葡萄为主要收入来源。农历五、十逢集。

醋庄后村土地总面积1600亩,人口660户,2160人。主要姓氏,武姓约60%,葛姓约20%,李姓约10%,高姓约3%,郭姓约2%。

2015年村内主要道路硬化,村民以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建有沭河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幸福院各一处。

据《武氏家谱》载:“吾始祖得诚公,原籍山西太原府,迁居湖南常德府,后复迁江苏南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迁居醋大庄。”现已二十二世。据传此处原为一片桃林,故建村时,命村名为桃花村。后因该村酿醋闻名乡里,遂改称“醋大庄”,简称“醋庄”。

侯宅子

侯宅子村位于醋庄北4千米处,东傍沭河,西靠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十”字走向。土地总面积1140亩,人口398户,1126人。

据《李氏宗谱》载:“宋代末年,我始祖自陇西当路来山东兰郯之左,苍山之右,居蒿科村,八世迁侯宅子。”

主要姓氏,吴姓约50%,李姓约40%。

硬化主要街道东西2条、南北3条。

西滩子

西滩子村位于醋庄北3千米处,东靠东滩子,西临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土地总面积586亩,人口150户,459人。

1950年治理沭河时,部分村民从东滩迁此建村,因居东滩子之西,故称西滩子。1984年5月设西滩子村民委员会。

主要姓氏,张姓约90%,赵姓约10%。

东滩子

东滩子村位于醋庄东北3.5千米处,东傍沭河,西临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总面积1526亩,人口420户,1280人。

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赵氏迁此立村。此处有一石板桥,村以桥名,称“板桥村”。后因村后有一大沙滩,遂改村名为“滩子”。1950年治理沭河时,部分村民迁至村西另建新村,此村居东,改称“东滩子”。

主要姓氏,赵姓约80%,庄姓约9%,杨姓约9%。

后栗行

后栗行村位于醋庄东北3千米处,东傍沭河,西临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土地总面积1000亩,人口296户,835人。村民99%姓李。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李姓由前栗行迁出,在村后安村定居,因此村居后,故称“后栗行”。

前栗行

前栗行村位于醋庄东北2.5千米处,东傍沭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总面积2850亩,人口628户,2468人。

据李蒿科《李氏宗谱》载:李氏三支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徙此定居。因建村时此处有一大片栗园,疏密有致,成排成行,故得名“粟行”。后李氏在村后又建一村,此村居前,改称“前栗行”。

主要姓氏,李姓约57%,王姓约15%,梁姓约8%,郑姓约8%,彭姓约6%。

硬化东西大街4条、南北大街7条。

村内建有沭河小学、卫生室。特产栗子、柳编。

西唐疃

西唐疃村位于醋庄北1.5千米处,东傍沭河,西靠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总面积260亩,人口83户,289人。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末年,唐姓徙此定居,始名唐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洪水泛滥,淹没村庄,全村只剩下东、西两端高处几户人家。后村民于两端高岗分立两村,此村居西,称西唐疃。1984年5月设西唐疃村民委员会。

主要姓氏,苏姓约40%,王姓约40%,潘、禚各占0.8%,李3%。

2016年完成村中道路硬化。

东唐疃

东唐疃村位于醋庄北1.5千米处,东傍沭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南北走向、东西走向各有一条主街。总面积460亩,人口110户,373人。

该村原与西唐疃为同一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年遭遇大洪水后分建两村。1984年5月设立东塘村民委员会。

主要姓氏,王姓约70%,陈姓约20%。

梁家洼

梁家洼村位于醋庄东北2.5千米处,东傍沭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总面积480亩,人口168户,465人。

民国23年(1934年)立《梁氏祖碑》载:“吾始祖元璋公,由郯南归昌村迁此,迄今二百余年。”知该村大约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22-1735年)建村,因梁姓立村于低洼处,故名“粱家洼”。1984年5月设梁家洼村民委员会。

主要姓氏,梁姓约55%,张姓约35%,王姓约5%,刘姓约4%。

村民以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

周家庄

周家庄村位于醋庄北2千米处,西傍黄白排水口。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总面积780亩,人口213户,810人。

据《刘氏宗谱序》载,始祖从海东当路村迁居白旄,三支七世后迁周家庄。周姓明末迁居,故名“周家庄”。

主要姓氏,刘姓约60%,张姓约30%。

南古镇周家庄并入梅家埠街道周家庄。

干沟渊

干沟渊村位于醋庄北1千米处,东临曹(庄)新(集子)公路,西傍黄(庄)白(家墩)排水沟。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为“十”字走向。土地总面积1980亩,人口706户,2680人。

据《何氏谱文》载:“我何氏始祖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由海州珰璐逃荒来此落居。”今已十六世。何氏来时已有马姓先居于此。村处沭河故道,村旁南北走向的岗坡,原为沭河大堤。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七月沭河洪水暴发,破堤成灾。洪水过后,河床东移,原沭河故道泥沙淤积形成一大沙沟,深而无水,故改村名为“干沟渊”。1984年5月设干沟渊村民委员会。

主要姓氏,何姓约58%,王姓约30%,马姓约8%。

2012年建设幸福家园小区,现已建成居民楼9栋,2003年安装自来水,2009年建村办公楼一栋,2014年建设文体广场,2015年村内所有道路硬化,2016年安监控设备。

村民以个体工商经营和运输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建有卫生室、图书室。

湾里

湾里村位于醋庄东北1千米处,东傍沭河,西临曹(庄)新(集子)公路。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土地总面积2300亩,人口495户,1420人。

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郑氏来此定居,原址有一小河,经过村北转而向西南流去,故名“湾里”。1984年设立村民委员会。

主要姓氏,王姓约40%,窦姓约30%,刘姓约20%,马姓约10%。

王庄子

王庄子村位于醋庄东1.5千米处,东傍沭河,西接湾里。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土地总面积1000亩,人口380户,1110人。

据《王氏宗谱》载,明(公元1368-1644年)末王氏三兄弟从山西太原府移居此地,以姓氏命名村庄。1984年5月设王庄村民委员会。

主要姓氏,王姓约70%,赵姓约15%,胡姓约5%,刘姓约5%,李姓约3%。

完成村中道路硬化,村民以种植、养殖和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特产葡萄。

建设村

建设村位于醋庄东南1.5千米处,东傍沭河,西临黄(庄)白(家墩)排水沟。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土地总面积600亩,人口165户,466人。

1950年导沭整沂时,徐贺城部分居民移居村西立村,时称“新安庄”。1951年改称“建设村”。

主要姓氏,徐姓约35%,王姓约25%,谢姓约20%。

村内主街是公交线路,宽20米,沥青路面

小墩

小墩村位于醋庄西2千米处,东靠黄白排水沟,村北有一大土墩。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全村有居民720户,2260人,有4188亩耕地。

清初立村,原为东小墩和西官庄两个自然村,后人户增多,因靠近大墩,故名“小墩”。

大墩

大墩村位于醋庄西南3千米处,东临董白排水沟,村南是分沂入沭滨河路、分沂入沭水道,北枕土岭。村庄聚落为方形块状,主街东西向。土地总面积3960亩,人口566户,1653人。

清初李守德原在京为官,后弃官隐居于此,在土墩上建一座兴隆寺(兴龙寺)积德行善,命名村名为“积善庄”,后改为“大墩”。

主要姓氏,王姓约20%,李、张、杨、许、陈、龚、曹姓各占约10%,郑姓约5%,管姓约4%。

村民以种植、打工和个体经营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建有幸福院一处。

徐贺城

徐贺城村位于醋庄东南2.5千米处,东傍沭河。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土地总面积2400亩,人口700户,2100人。

据《禚氏族谱》载:“吾族明之初季来自高密,卜居郯之东北乡,曰夏庄。嗣由八世祖巍科行二自夏庄移居贺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大地震后,单、徐等姓相继迁来。据传,此处系战国时贺王封地,有古城一座,遗址尚存。建村时村以城名,称“贺城”。1940年为区别重名村,以姓氏冠其首,该村徐姓居多,改称“徐贺城”。1984年5月设徐贺城村民委员会。

主要姓氏,谢姓约30%,徐姓约30%,禚姓约25%。

村内有小学一所,卫生室一处。

【徐贺城战斗】1943年12月17日,醋庄伪军60余人到徐贺城抢劫,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临沭独立营一部在民兵配合下,南北夹击,俘敌7名,余敌逃回。

钟贺城

钟贺城村位于醋庄东南2.5千米处,东傍沭河。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村庄东西两条水泥路、南北主街水泥路一条、楼房4座。总面积500亩,人口230户,630人,村民99%姓钟。

据《钟氏族谱》记载,清朝初年,钟氏由苍山县麒麟山徒此定居,因立村于贺王城古遗址处,故名“钟贺城”。1984年5月设钟贺城村民委员会。

村内有柳琴剧团一个。

庙贺城

庙贺城村位于醋庄东南3千米处,东傍沭河,西临黄(庄)白(家墩)排水沟。总面积1100亩,人口300户,900人。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末年,杨氏由杨楼徙此定居,因立村于贺王城古遗址附近,故名“贺城”。后因村内建有一古庙,以此改称“庙贺城”。1984年5月设庙贺城村民委员会。

主要姓氏,杨姓约80%,徐姓约10%,朱姓约10%。

杨贺城

杨贺城村位于醋庄东南3.5千米处,东傍沭河,南接曹庄镇。村庄聚落呈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

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杨氏祖碑》载“杨氏于明初由海州珰璐逃荒来此落居”,因靠近贺王城古遗址立村,得名“杨家贺城”。1952年以水沟为界形成东杨贺、西杨贺2个村。1984年5月设杨贺城东村、杨贺城西村2个村民委员会。

杨贺城东村村民委员会:居民160户,500人,1110亩耕地。杨贺城西村民委员会:居民131户,468人,550亩耕地。

王贺城

王贺城村位于醋庄东南4.5千米处,东濒沭河,西临分沂入沭水道。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土地总面积1360亩,人口420户,1336人。

主要姓氏,张姓约45%,王姓约54%,何姓约1%。

到2008年5月,村内主要道路都全部硬化。

村民以桑蚕养殖和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王氏从海州迁此立村定居。因村北有贺王城古遗址,冠其姓,得名“王贺城”。1984年5月设王贺城村民委员会。

张贺城

张贺城村位于醋庄东南5千米处,东濒沭河,西与黄贺城为邻。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东西走向。土地总面积1680亩,人口1390人。

据《张氏族谱》记载,元末明初,张姓迁此立村定居,因村处贺王城遗址附近,故名“贺城”。后为区别重名村,冠其姓得名“张贺城”。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划为张贺一、张贺二2个生产大队。1984年5月以方位改设张贺城前村、张贺城后村2个村民委员会。

张贺城回族社区:土地总面积1180亩,人口488户,1630人。主要姓氏,张姓约90%,马、韩、白姓各占约2%,窦、彭姓各占约1%。新建大龄青年楼3栋。村民以屠宰、餐饮服务、养殖、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

张贺城北村:土地总面积500亩,人口162户,479人。主要姓氏,张姓约95%,吴姓约5%。村民以种植、养殖和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张贺清真寺】张贺城前村是回族聚居村,张贺清真寺位于村后,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修,民国8年(1919年)、35年(1946年)再修,1953年又修。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关闭,1981年正式开放。

黄贺城

黄贺城村位于醋庄东南4.9千米处。村庄聚落呈不规则三角形,主街南北走向。土地总面积1210亩,人口377户,1080人。

据《黄氏族谱》记载:清朝初年,黄姓从神泉岭迁此落居,现已十七世。因靠近张贺城,时称“小黄贺城”。1958年与张贺城部分居民合并,称黄贺城生产大队。1984年5月设黄贺城村民委员会。

黄庄穿涵工程

主要姓氏,张姓约30%,黄姓约25%,刘姓约15%,朱姓约15%,吴姓约5%,王姓约5%,赵姓约3%,李姓约2%。

2010年全村主要道路硬化,村民以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村内有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卫生室一处。

南庄子

南庄子村位于醋庄东南7千米处,东濒沭河,西为沭河冲积小平原。村庄聚落呈长方形块状,主街南北走向。总面积1306亩,人口510户,1503人。

清朝(公元1644-1912年)初年,张氏从张贺城迁此居住,因建村于张贺城村南,时称“小南庄”,1958年改称“南庄子”。

主要姓氏,张姓约60%,伏姓约35%。

彭古村

彭古村又称彭古庄村,有417户,1332人。集体建设用地面积179.58亩,耕地面积189.32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