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芝麻墩街道沿革:驻地命名,改称芝麻墩乡,辖村名称

芝麻墩街道沿革:驻地命名,改称芝麻墩乡,辖村名称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981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指示,公社应以驻地命名原则,遂迁往芝麻墩,更名为芝麻墩公社。1984年4月1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政函141号文件,改称芝麻墩乡。芝麻墩街道办事处辖村名称。南京路沂河立交桥芝麻墩芝麻墩村位于临沂县城东南10千米处,益(都)新(沂)公路东侧,李公河东岸。东兰墩东兰墩村位于芝麻墩北2千米,李公河西岸。指挥庄指挥庄村位于芝麻墩西北4千米处,沂河东岸,黄山南麓。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分属兰山县相公庄乡和郯城县石河乡。

“民国”十九年(1930)分属临沂县(民国二年兰山县改为临沂县)第三区和郯城县第六区。

1938年4月21日,日本侵占临沂城,分属临沂县第三区和郯城县第六区。

1941年属我临沭县沂滨区。

1945年9月l1日,临沂城解放,沂滨区由临沭县划归临沂县。

1947年2月15日,国民党侵占临沂城,属九曲乡(其间仍属我临沂县沂滨区)。

1951年3月28日,沂滨区改为第九区。

1955年10月1日,改为王桥区。

1958年2月,改为王桥乡。

1958年8月18日至25日,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改为太阳升人民公社。

1959年3月18日,改为王桥公社。

1962年5月16日,改为王桥区。

1969年1月20日,改为王桥公社。

1970年4月7日,改为王桥区。

1971年3月24日,改为王桥公社。

1981年12月1日,根据国务院指示,公社应以驻地命名原则,遂迁往芝麻墩,更名为芝麻墩公社。

1984年4月1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84)政函141号文件,改称芝麻墩乡。

1996年改称镇。

2007年划归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芝麻墩街道办事处辖村名称。

南京路沂河立交桥

芝麻墩

芝麻墩村位于临沂县城东南10千米处,益(都)新(沂)公路东侧,李公河东岸。总面积3200亩,有50亩耕地。现有960户,共3200人。

相传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中期建村,约有五百年历史。

主要姓氏,王姓40%,陈姓20%,杜姓约15%,孟姓约8%,孙姓约7%,吴姓约5%。

徐家村

徐家村位于芝麻墩西北4千米处,沂河东岸,小皇山以东。土地总面积1095.21亩,耕地面积368.98亩。村中有560户,共计2310余人。

相传清代康熙(公元1662-1722年)初年徐姓始迁祖来此居住,故名“徐家村”。在此以前,远自明代这里就已有村庄,曾用名:“泰磁庄”“沂甸庄”。其建立时间及名称含义已无可考,且因战乱灾荒的摧残,村庄亦仅存一息,直至徐氏迁来,始得到恢复和发展,故原有名称遂湮没无闻。

主要姓氏,李姓约25%,徐姓约20%,温姓约13%,彭姓约10%,梅姓约10%,钱姓约5%,王姓约4%,肖姓约2%,郑姓约2%,张姓约1.5%,陆姓约1%,朱姓约1%,孟姓约1%,翟姓约0.5%。

2005年徐家村整体拆迁后,共计建设楼房40栋,先期建设居民楼37栋,后期陆续建设了3栋,小区内有主要道路二条,海关路和广安路。村内建有皇山小学、皇山社区卫生所、老年舞蹈队等。

社区内主要企业为小皇山农产品有限公司,为临沂重要蔬菜农产品批发市场之一。

前兰墩

前兰墩村位于芝麻墩北2千米,李公河(新添河)西岸。总面积2180亩,耕地面积1500亩。村中有525户,共计1930人。

旧时名“乱墩”,是由乱墩湖而得名的。据《临沂县志》记载,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沂州知州李可嘉率领民众开浚了李公河,附近郭家湖、墩湖、乱墩湖的积水得到排除,李公河上、下游也就出现了村庄。后来认为“乱”宇不雅,取谐音改称“兰”。亦说因当地人种蓝,曾名“蓝墩”。

主要姓氏,刘姓约26%,王姓约25%,杨16%。

目前正在旧村改造中,村内建有卫生室一处。江北物流、美多公司、国际建材城、长城驾校等坐落在本村。村民主要以种植、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西兰墩

西兰墩村位于芝麻墩北2千米处,李公河南岸。土地总面积1532亩,耕地面积60亩,人口有287户、1100人。

原与前兰墩、东兰墩为一个自然村,统称兰墩,行政上亦统一管理。新中国成立后析置成三个行政村,以所处位置定为西兰墩。名称来源见前兰墩。

主要姓氏,杨姓约38%,王姓约19%,刘姓约11%,郁姓约7%,张姓约2%,邓姓约2%,许姓约2%。

该村于2013年进行旧村拆迁建设居民小区,2016年回迁入住。现小区建设楼房10栋35个单元366户。多数村民收入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量村民经商。

东兰墩

东兰墩村位于芝麻墩北2千米,李公河西岸。总面积1200亩,耕地面积620亩,237户,710人。

新中国成立后由兰墩村析置成村,以方位定名为东兰墩。村名历史见前兰墩。

主要姓氏,于姓约19%,王姓约18%,刘姓约17%,张姓约12%,潘姓约11%,李姓约3%,孙姓约1.5%,郁姓约1%,朱姓约1%。

该村于2013年进行旧村拆迁建设居民小区,2016年部分回迁入住。现小区建设楼房4栋14个单元110户。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量村民经商。

石碑

石碑村位于芝麻墩北4千米处,玉白河东岸。总面积1360亩,耕地面积100亩,人口有405户、1271人,空挂人口112人。

相传明洪武年间(公元1360-1398年)逃荒人来此定居成村。因在此以前发洪水时,村北掉出一大石碑,成为地段自然标志,因此以“石碑”作为村名。

主要姓氏,郁姓约70%,潘姓约24%,刘姓约5%,赵姓约1%。

该村尚未进行旧村改造,村民以养殖、打工、经商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建有卫生室,组建有一个柳琴剧团。

指挥庄

指挥庄村位于芝麻墩西北4千米处,沂河东岸,黄山南麓。总面积1845亩,其中耕地268亩,人口有536户、2080人。

村名来源于明代“沂州卫指挥”李刚。李刚卒于任所,葬于黄山之前(原有墓碑可考)。后来人们在此建村,又多系李姓,依附为荣,因此取名“指挥庄”。

主要姓氏,王姓约33%,李姓约35%,聂姓约20%,焦姓约7%,张、刘姓约5%。

2006年进行旧村拆迁还建居民小区,2007年入住,共建有居民楼27栋,入住990户。小区内主要有海关路、广安路、四平路、皇山路4条街道。

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量村民经商。本村小区附近有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一处幼儿园。

2005年修筑滨河大道时,发现的墓志为李瀚的墓志铭,约千余字,记载了李瀚的生平功绩,志盖篆刻“明故昭勇将军沂州卫指挥使李公之墓。”结合《临沂县志》与《李氏族谱》可知,李瀚是李刚之后,而李刚在明代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升为沂州卫指挥使(正三品),封昭勇将军,其后代有震、瀚等七世世袭其职。出土的李瀚墓志铭,由临沂又一历史名人,明太子太保(正一品)、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璟(与李瀚是亲家)撰写。王、李为姻亲。

根据族谱记载,指挥庄李氏,祖籍安徽省凤阳府泗州仁信乡翟家湾。考古人员在此地发现并清理出15座古墓,其中有9座汉代墓葬。主要姓氏有李、王、葛姓。

埠前店

埠前店村位于芝麻墩西北4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3745亩,无耕地。人口有940户、3420人。

相传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建村,约有四百年历史。最早有人在黄山高埠之前开店,后形成村庄,故名“埠前店”。有关传说见地名故事。

主要姓氏,王姓约50%,杨姓约10%,刘姓约10%,董姓约5%,张姓约5%,刘姓约10%,卢姓约5%,丁、温、孙、李、马姓各占约1%。

2006年进行旧村拆迁还建居民小区,于2007年入住,共建有楼房47栋,后期陆续建设了4栋。小区内主要有海关路、学府路、四平路4条街道。村内建有幼儿园,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坐落在该村。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量村民经商。农历四、九逢集。

司家岭

司家岭村位于芝麻墩西2千米处,沂河以东。总面积900.87亩,其中耕地:713.57亩,人口有571户、2071人。

相传唐朝(公元618-907年)殷姓人来此居住,取名殷家庄。后来司姓迁来,人丁繁盛,而殷家灭绝,因村前有小土岭,更名为司家岭。

主要姓氏,李姓约44%,于姓约40%,贾姓约5%,张、司、徐、邸、杨、王姓共约11%。

2007年进行旧村拆迁建设居民小区,2009年回迁入住。小区建设楼房28栋,有93.5个单元共935户。小区西临海关路,南临长安路,东临香港路。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量村民经商。小区附近有皇山小学、皇山卫生室、皇山农贸市场。

后朱汪

后朱汪村位于芝麻墩西2.5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2335亩,无耕地,人口有550户、2142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后官庄”。相传系汉代古城遗址,为古城南关西南门——建福门所在地。古城毁灭后,变为小村,名“建福门”。隋唐时建有建福寺,村名亦改称“建福寺”,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修。南宋偏安江南,此地为金占领,改名“朱汪寺”。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时重修庙碑,现在还在马石河村西河堤之上。明末发展成三个自然村,各冠以方位词以示区别,该村名为“后朱汪寺”。“民国”二十年(1930年)拆除神像,辟为教育实验区学校,寺庙变为学校,由三乡师实习生孙珠泉来此任教,自此,改称“西朱汪”,而“寺”字被废除。

村后有一沙埠,相传系唐代苏列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对该地出土的破碎陶瓷作过初步考查,所谓“苏列城”,查无史据。

主要姓氏,刘姓约37%,王姓约20%,苗姓约17%,孙姓约6%,李姓约6%,郭姓约5%,陈、张姓各约3%,徐郑姓各约1%。

旧村改造还建楼房25栋,大龄青年楼6栋。文化健身广场、绿化等公共配套设施齐全。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量村民经商。

前朱汪

前朱汪村位于芝麻墩西2.5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1466亩,其中耕地260亩,人口有490户、2046人。

原名东朱汪,系与西朱汪相对而言。因与后朱汪南北直对,且距离较近,遂改称“前朱汪”。村名历史同“后朱汪”。

主要姓氏,王姓约50%,徐姓约30%,陈姓约8%,刘姓约2%,庞、赵、任、苗姓约占10%。

旧村改造建楼房26栋。村民主要以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社区有公共卫生室一处,附近有集市一处。

西朱汪

西朱汪村位于芝麻墩西3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1763亩,其中耕地420亩,人口有600户、2567人。

是三个朱汪村中最西的一个,故名“西朱汪”。村名历史同“后朱汪”。

主要姓氏,刘姓约69%,邢姓约7%,马姓约10%,张姓约7%,孙姓约7%。

2005年实行旧村拆迁建设居民小区,小区建设楼房28栋102个单元。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量村民从事经商、种植、养殖。

小区紧靠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内有幼儿园2所,建有有卫生室,有小型农贸市场一处。有居民自发组建的交际舞、民乐队二个。农历一、六为逢集。

毛墩屯

毛墩屯村位于芝麻墩西北1千米处,李公河西岸。总面积3336亩,,其中耕地900亩,人口有630户、2490人。

相传元末(公元1271-1368年)毛姓人在此居住,名“毛村”。明朝洪武(公元1368-398年)开国以后,在沂州设立“沂州卫”武职衙门。实行卫兵屯田制度,凡卫兵屯田等地方叫“屯”,亦称“军屯”。世传沂州有七十二屯所。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付、营、肖、廖四户卫兵分配到这里屯田,村庄成了屯所,因毛氏有首创之功,而地处土墩之上,故名“毛墩屯”。

主要姓氏,肖姓约12.9%,傅姓约12.1%,管姓约12%,李姓约22%,贾姓约11%,王姓约10%,刘姓约6%,郝姓约4.1%,于姓约3.6%,黄姓约2.8%,郁、孙、马、石姓共约3.5%。

2011年实行全部旧村拆迁还建,建设楼房29栋共90个单元。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量村民从事经商、种植、养殖。小区紧靠开发区长安路小学,内有卫生室一处。

后杨家墩

后杨家墩村位于芝麻墩东北2.5千米处,李公河东岸。总面积4164亩,其中耕地913亩,人口有901户、3105人。

相传明正统年间(公元1435-1449年)李姓三兄弟在此居住,取名“李家墩”。后来老三进京赶考迁居于北京李家巷,日久年远,其子孙与家乡断绝音信。明亡以后,其子孙仕于清,成了官员,随乾隆下江南路过沂州,回家认祖归宗,但只知村名为李家墩而不识其处,来此访问。当时李姓族人虽然尚有不少,但出于对官僚的鄙视和对清廷的不满,同时顾虑做官为宦者多半没有好下场,一旦垮台,祸及九族。因此,拒不承李家墩,并指村中杨姓为证,说是杨家墩。自此,村名就改称“杨家墩”。因为有两个杨家墩,此村在后,故名“后杨家墩”。

主要姓氏,李姓约35%,张姓约35%,郁姓约5%,夏姓约3%,连姓约3%。

该村尚未进行旧村改造,村民以外出打工、经商、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建有幼儿园一所、卫生室一所。

前杨家墩

前杨家墩村位于芝麻墩东2.5千米处。总面积1600亩,其中耕地60亩,人口408户、1070人。

相传明崇祯年间(公元1828-1644年)有杨姓老人携带妻小逃荒到李家墩(现在的后杨家墩)居住。杨姓有子二人,全家十余口,与该村李姓相处甚洽。后来人口日增,杨氏主动提出与李氏分村而居,举族迁来此处小土岭上建立新村,名“杨家墩”。此后后杨家墩村无一户姓杨者,至今犹然。

主要姓氏,郁姓约41%,杨姓约41%,马姓约10%,李姓约6%,顾姓约2%。

该村尚未进行旧村改造,村民收入靠打工、种植、养殖、做小生意等。村内建有卫生室一处。

小岗

小岗村位于芝麻墩西南2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1021亩,其中耕地197亩,人口324户、1268人。

相传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初期,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和江苏省海州新二里各迁来一部分人在此共建村庄。此处有一土山岗,岗前村较大名大岗,岗后村较小名小岗。

主要姓氏,袁姓约22%,李姓约19%,刘姓约19%,解姓约18%,王姓约17%。

2007年进行了旧村改造,现在相关配套设施相当完善。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建有卫生室一处。

大岗(www.xing528.com)

大岗村位于芝麻墩西南2.5千米处,沂河西岸。总面积3458亩,其中耕地180亩,人口968户、4020人。

村名历史同“小岗”。

主要姓氏,有乔、冯、陈、刘、孙、王、肖、邸、杨、梁、邢、焦共12姓。

旧村改造还建楼房50栋,综合服务楼1栋。村民以打工、养殖、经商等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建有卫生室一处。

官庄

官庄村位于芝麻墩南1千米处,李公河东岸。总面积1048亩,人口420户、1200人。

相传该村系由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迁民所建。据史料记载,明初洪武(公元1368-1398年)、永乐(公元1403-1424年)年间均曾向本省迁民。其迁民的集中点即所谓喜鹊窝(实际是“老鹳窝”)。因此,可以推断该村是明初建村,原名“黄山官庄”,后简化为“官庄”。

主要姓氏,刘姓约30%,王姓约30%,戚姓约20%,解姓约20%。2012年进行旧村拆迁还建居民小区,于2016年入住,共建有高层楼房2栋,多层楼房12栋。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量村民从事经商、种植、养殖。小区附近有小学、中学、幼儿园。

湾子

湾子村位于芝麻墩西南2千米处,李公河西岸。总面积673亩,无耕地,人口160户,469人。

百余年前由毛墩屯迁来几户人家居住成村。据说是李公河由村西北越过村东又折而南流形成河湾,故名“湾子”,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河道取直,但村名未改。

主要姓氏,王姓约90%,刘姓约8%,石姓约2%。

2004年开始进行旧村拆迁建设居民小区,建设楼房5栋,2006年全部回迁入住。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数村民从事经商、种植、养殖。小区附近有一所高中、一所初中、一处幼儿园,小区内有卫生室一处。

东义和村

东义和村位于芝麻墩东南2千米处。总面积690亩,其中耕地80亩,人口123户,440人。

相传二百多年前,约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洪姓在此居住,名“洪家岭”,因打响场犯法被抄。后马姓在此继续居住,改名“马家围”。又因马姓人与南大寺(当时村东南佛寺)的恶僧图财害命共同谋杀了在庙借宿的赶考举子,举子所骑之马逃回原籍,因此事发,又被查抄,此地遂无人居住。后大王湖村人王天敏觉得这片土地弃置可惜,联合了附近洪湖各村的人重新垦植,并建场屋数间,由王、刘、孙三户居住看守。人们有以上两次犯法的前车之鉴,希望能够义气相合,团结相处,勤奋耕作,重建新村,命名为“义和村”,抹去了历史的垢污,迎来了今天的新貌。地名普查中,因与傅庄镇义和村重名,根据方位更名为“东义和村”。

主要姓氏,孙姓约40%,王姓约20%,周姓约20%,刘姓约15%,庞姓约3%,乔姓约1%。

2010年拆迁改造,建设楼房4栋。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附近有东城小学,东城卫生室。

马家湖

马家湖村位于芝麻墩东南3.5千米处,玉白河西岸。土地总面积1120亩,无耕地,人口286户,1090人。

相传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马氏始迁祖来此湖地定居,取名“马家湖”。

主要姓氏,李姓约32%,许姓约24%,管姓约14%,张姓约8%,杨姓约2.2%,刘姓约7%,连姓约3%,陆姓约2%,房姓约2%,周姓约5%。

2007年进行旧村拆迁建设居民小区,建设楼房16栋,有42个单元共504户,2009年全部回迁入住。小区前是合肥路。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数村民经商。小区附近有东城小学、东城卫生室。

张家湖

张家湖村位于芝麻墩东南3.5千米处。总面积1150亩,其中耕地130亩,人口240户,726人。

相传明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来此定居,故名“张家湖”。

主要姓氏,张姓约35%,刘姓约30%,孙姓约10%,马姓约8%。

已完成旧村改造,现为张家湖小区。村民以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附近有东城小学、东城卫生室。

孟家庄

孟家庄村位于芝麻墩东南4千米处。总面积1210亩,其中耕地35亩,人口276户,812人。

相传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建村,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当时全村均系盂氏家族,并无其他众姓,故名“孟家庄”。

主要姓氏,孟姓约45%,张姓约25%,李姓约10%,马姓约10%,吕姓约10%。

已完成旧村改造,现为孟家庄小区。村民以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小区附近有东城小学、东城卫生室。

中洪湖

中洪湖村位于芝麻墩东南4千米处。总面积5450亩,其中耕地650亩,人口1162户,3913人。

相传唐代(公元618-907年)后期洪姓在此居住,恃强霸占一方,占有大片土地,均称“洪家湖”,村名亦由此而得。五代时期战乱,洪氏灭绝。曹、酆、孙等姓由外地迁来继续居住,恢复发展,逐渐壮大,仍名“洪家湖”。1960年析置为三个自然村,分别叫作中、西、东洪湖。该村居中名“中洪湖”。1961年与西洪湖合并。

主要姓氏,孙姓约51.9%,韦姓约8%,丰姓约8%,刘姓约5.6%,杨姓约5%,连姓约4.4%,李姓约4%,王姓约3.8%,彭姓约2.8%,郑姓约2.8%,曹姓约1.7%,周姓约1.7%,马姓约0.3%。

2012年建造2栋中洪湖村大龄青年楼。村民收入来源以务工为主。附近有东城小学、东城卫生室。

东洪湖

东洪湖村位于芝麻墩东南4.5千米处。总面积1600亩,其中耕地820亩,人口367户,1100人。

1960年洪家湖分成三个自然村,该村是三个同名村中最东边的一个,故名“东洪湖”。

主要姓氏,柳姓约23%,王姓约20%,蔡姓约20%,周姓约18%,刘姓约6%,郑姓约5%,杨姓约4%,马姓约4%。

2011年第一次进行部分旧村拆迁,建设居民楼6栋,2014年部分居民入住小区,现还有三分之二旧村未拆迁改造。小区内无主要街道,只有一条出小区的道路。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数村民从事经商、种植、养殖。小区附近有一所小学,建有卫生室一处。

肖埝

肖埝村位于芝麻墩西南4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650亩,无耕地,人口180户,776人。

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萧姓始祖由山西省来此,先在薛家店村当佣工,后成家立业,在沂河堰边筑室而居,被称作“堰根”或“小西湖”。萧氏治家勤俭,又善于和睦相邻,逐渐扩大成村,遂命名为“萧家堰”,简称“萧堰”。

主要姓氏,肖姓约95%,薛姓约4%,刘姓约1%。

2004年进行了旧村改造,现在相关配套设施相当完善。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薛店子

薛店子村位于芝麻墩西南4千米处,沂河东岸。总面积260.7亩,无耕地,人口596户,2218人。

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薛姓青年人在大岗雇工,由于勤快能干,被雇主家招为女婿。后来到此处安家开店,形成村庄,故名“薛家店”,习称“薛店子”。

主要姓氏,薛姓约50%,陈姓约18%,刘姓约15%,张姓约15%,其他姓约占2%。

旧村改造已基本完成,建设居民楼27座。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小区附近有学校,卫生室等。

范家沟

范家沟村位于芝麻墩西南2.5千米处,李公河西岸。总面积2129亩,其中耕地15亩,人口769户,2313人。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范姓先来定居。因门前地洼,常受水涝,用犁穿了一条排水沟,后逐渐被流水冲成大沟,故名“范家沟”。

主要姓氏,刘姓约65%,王姓约17%,李姓约8%。

2004年开始进行旧村拆迁建设居民小区,建设居民楼24栋,有79个单元,2006年村民全部回迁入住。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数村民从事经商、种植、养殖。小区附近有一处幼儿园,小区内有卫生室一处。

九龙口

九龙口村位于芝麻墩南2.5千米处,李公河东岸。总面积2300亩,无耕地,人口607户,2400人。

相传清朝(公元1644-1911年)初期建村。因地处李公河岸边,上游众多河沟先后注入李公河至此汇为一股,水势较大,成为重要渡口,故名“九龙口”。“九”,泛指多数,“龙”,作为水的象征,总的意思是说这里是一个众多水汇流的地方。这个地名,反映了该村在水利上的重要地位。

该村东西有一沙土堆,系古庙遗址。后来挖坑取土,不断有古陶器、陶俑、铜器等文物出土。

民间传说,当年此村古庙中有一恶僧,系乾隆皇帝的表兄弟,倚势凌人,奸污妇女,无恶不作,民愤极大。乾隆下江南时路过此地,在今王桥北安下大营。人们告发恶僧,皇帝袒护说“罢了吧”。皇帝走后,机智的民众传“圣旨”把“罢了”说成“耙了”。于是捉拿来恶僧,埋于地下只露脑袋,用耙耙死,大快人心。

这类传说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种审美指向,只可作为民间故事,不能当作历史看待。

主要姓氏,朱姓约46%,刘姓约22%,高姓约10%,王姓约10%。

2005年开始旧村拆迁建设居民小区,建设居民楼27栋,有85个单元,2011年村民全部回迁入住。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数村民从事经商、种植、养殖。小区附近有小学、中学、幼儿园、卫生室。

南楼子

南楼子村位于芝麻墩西南3.5千米处,李公河西岸。总面积1740亩,其中耕地290亩,人口492户,1892人。

相传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初期,山西洪洞县移民来此建村,初名“石河店”,继称“龙泉村”,后改为“楼子”。原因是当时地方未靖,村庄初建,村小人少,只有几十人,为了防土匪,合伙盖了一座土炮楼。为了纪念先辈们的首创之功,故以楼子为村名。地名普查中因与李官乡楼子重名,根据方位更名为“南楼子”。

主要姓氏,马姓约90%,李姓约6%,孙、杜、王、黄、丰姓共占约4%。

旧村改造建设23栋居民楼,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小区附近有开发区一小南校区。

王桥

王桥村位于芝麻墩南4千米处,李公河东岸,总面积2357亩,其中耕地72.7亩,人口866户,3044人。

相传北宋(公元960-1127年)初期建村,有千余年历史。王姓先来定居并修了石桥,故名“王家桥”,后简化为“王桥”。1954年曾为王桥区公所驻地,地名普查公社驻地已迁移芝麻墩。

王桥村与南楼子、马家石河、李家石河为邻,是有影响的重要村庄。从1955年到1981年,现在的芝麻墩街道或区或公社或乡都一直冠以王桥之名。

主要姓氏,马姓约38%,王姓约23%,陈姓约7%,李姓约5%,刘姓约4.7%,薛姓约3%,贾姓约2%,解姓约2%,邰姓约2%,朱姓约1%。

旧村改造建设小区居民楼41栋,2015年村民全部回迁入住。多数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少数村民经商。村内建有卫生室一个,小区北有一所小学、一所附属幼儿园。

大王家湖

大王家湖村位于芝麻墩东南4千米处。总面积2625亩,无耕地,人口770户,2680人。

相传明代早有村庄。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毁于战乱,村落变成废墟。王姓始迁祖(名一风)由今莒南县白常村(当时属临沂县第五区)迁来,接着袁姓人亦来此定居,稍后又有张姓由坪上集(莒南县)迁来。由于王姓最早迁来,人丁又多,恢复村庄之功首推王氏,故名“大王家湖”。

旧村改造建设小区居民楼32栋,主要街道三横五纵。村民以经商、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社区建有公共卫生、小学、图书馆、娱乐室、剧团、村史馆等。有临工金利、翔宇制药、旭阳机械、临风机场、华派克等18家入驻企业。

秦家岭

秦家岭村位于芝麻墩东南4千米处。总面积3273亩,无耕地,人口586户,2010人。

相传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期,戚姓先来此定居,名戚家岭。后来戚姓灭绝,继之而起的是秦氏,遂改称“秦家岭”。

主要姓氏,孙姓约36%,张姓约17%,刘姓约7%,秦姓约6%,王姓约6%,高姓约6%,卫姓约4%。

2007年秦岭村拆迁建设居民小区,先期建设居民楼20栋,后期陆续建设了4栋,小区内有主要道路一条。村民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该村孙兰玉,也是鲁南苏北地区皮影戏的传承人,每月都会专场为村里义务演出,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韦家官庄

韦家官庄村位于芝麻墩东南6千米处,玉白河以西。总面积1470亩,其中耕地1065亩,人口280户,910人。

清宣统元年(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小官庄”。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韦姓几户贫民在此居住,开荒种田。继而李、侯、刘、杨、连、冯、黄等姓陆续前来,组成一个村落。由于韦姓是本村的首创者,且人数最多,共议村名“韦家官庄”。百余年前,韦氏竟全灭绝,令人有沧桑之感,保留原名,以示不忘首功之意。

主要姓氏,李姓约28%,侯姓约25%,刘姓约20%。

韦官庄尚未拆迁改造,村内主要有4条南北道路,分别为一街、二街、三街和中心街。村民以务工、经商、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有卫生室一处。

马家石河

马家石河村位于芝麻墩西南4.5千米处,李公河东岸。总面积4758亩,无耕地,人口994户,3372人。

相传千余年前就有村落,曾叫过“石河店”(旧址在李公河西岸)“隆田村”(当系龙泉村之讹音)。马姓始祖马良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由山西移民来此定居。因此处河内系红石河底,俗称石河,而原有古村,已为元末战火所毁灭,遂结合姓氏,命名为“马家石河”。马良有老父,死后葬于楼子村北,因此楼子村也曾用过“石河店”“龙泉村”等名称。

主要姓氏,马姓约43%,甄姓约11%,李姓约6%,贾姓约3%,孙姓约4%,袁姓约2%。

居民小区在人民路与延安路交汇处建有44栋楼,在建3栋,规划未开工4栋。有幼儿园1所,沿街楼1栋,广场2处。村民以务工和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有庄户剧团一个。

李家石河

李家石河村位于芝麻墩西南5千米处,李公河东岸。总面积4593亩,其中耕地700亩,人口852户,3468人。

《李氏族谱》载,李氏始迁祖芳元、应元兄弟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由山西省绿溪树迁来沂州,几经辗转,一支定居于此,一支定居肖庄。此处河系红石底,俗呼为石河,结合姓氏,命名为“李家石河”。由于族谱被东庙和尚带往日照而失传,具体世系情况不翡,该村李氏只好以李锦为始迁祖。

主要姓氏,李姓约45%,朱姓约19%,刘姓约5%,连姓约6%,程姓约5.8%。

该村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临沂时就有中共党员,老革命干部、烈士军属较多。1939年成立的中共苍马工委就是由该村与附近马家石河、王桥、姜家墩、王店子、朱庙、后余粮墩、陈家湖、坡埠九个党支部和楼子、刘家村两个党组组成。

该村民国期间开办小学,为当时创办新式教育影响较大的村庄,是当地的一面旗帜,培养了一大批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投身国家,参加了工作。

从1941年到1992年,50年间有16人被评为革命烈士。李家石河村全体村民自发捐款6万元,建设了革命烈士纪念亭和纪念碑,并于党的90岁生日这天落成。

李石河村拆迁后,先后还建居民楼三处:北区(九龙口村地段)6栋楼,华夏路开发区医院北30栋楼,月亮湾后余墩小区北邻建有12栋楼。村民以打工和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村内有庄户剧团一个。

中国著名版画家李少言(1918年10月-2002年1月)出生于该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