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平街道下辖的村庄名称

太平街道下辖的村庄名称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太平郭太平村系街道办事处驻地,位于临沂城东北17千米处,河东区政府北10千米处,206国道西侧。相传明洪武年间郭姓人来此定居,以郭姓和吉祥言“太平”命村名“郭家太平”,现简称“郭太平”。郭太平与王太平徐太平申太平郭家街连成一片,过去有太平四条街之称,为历史较长的集场街道。徐太平徐太平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沂河东岸。后简称“徐太平”。1959年以申姓命村名改称“申太平”。

太平街道下辖的村庄名称

郭太平

郭太平村系街道办事处驻地,位于临沂城东北17千米处,河东区政府北10千米处,206国道西侧。1986年有1785亩耕地,324户,1382人。现有2731人,行政区域面积5354亩。

相传明洪武年间(公元1308-1398年)郭姓人来此定居,以郭姓和吉祥言“太平”命村名“郭家太平”,现简称“郭太平”。

主要姓氏,郭姓约60%,周、李等姓约40%。

郭太平与王太平徐太平申太平郭家街连成一片,过去有太平四条街之称,为历史较长的集场街道。

蔬菜种植为农业大宗,常年种植无公害大葱1000亩,同时兼种黄瓜、西红柿等优良蔬菜品种,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城市。村内建有脱水蔬菜企业1家。

王太平

王太平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400米处,东兴路(206国道)西侧。1986年有620亩耕地,116户,500人。现有707人,行政区域面积1431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李家太平”。相传清隆乾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王姓人来此定居,以王姓和吉祥言“太平”命名“王家太平”。后简称“王太平”。

主要姓氏,王姓约95%,李姓约5%。

村内建卫生室、农村书屋文化广场各一处。村民以种植业和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里有五金加工企业2家、日用百货超市3家。

徐太平

徐太平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沂河东岸。现有1080户,3232人,行政区域面积5397亩。

据徐氏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徐氏始祖迁此,以徐姓和吉祥言“太平”命村名“徐家太平”。后简称“徐太平”。

主要姓氏,徐姓约60%,吴、王、刘等姓约40%。

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有蔬菜大棚70多个,果园600余亩。村内有脱水厂、五金加工厂等多家个体企业。

新农村建设中,该村投资20万元硬化道路1千米,并实现了亮化。正规划建设新社区农贸市场1处。

鲁南高铁与胶新铁路在太平东交汇

郭家街

郭家街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东兴路(206国道)西侧。1986年有886亩耕地,181户,858人。现有165亩耕地,330户,1044人,行政区域面积577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小太平”。相传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郭姓人来此居住,原属太平保中的四条街之一,后析置而出,1960年另外独立命名“郭家街”。

主要姓氏,郭姓约70%,周、王、安等姓约30%。

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有西红柿大棚150多个。

新农村建设中,该村投资30万元硬化道路900米,全部实现了美化、亮化。建有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各一处。

申太平

申太平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东兴路(206国道)西侧。1986年有740亩耕地,167户,670人。现有790人,517亩土地。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李家太平”。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村,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属太平保中的四条街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仍称“申家街”。1959年以申姓命村名改称“申太平”。相传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申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移民至此。

主要姓氏,申姓约85%,张、郭等姓氏约15%。

种植和粮食加工为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作物小麦、水稻、蔬菜。

村庄道路全部硬化、亮化。

大姚家庄

大姚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千米处,东兴路(206国道)东侧。与白塔街、东南白塔为邻。1986年有2410亩耕地,340户,1398人。现有2150亩耕地,719户,1910人,行政面积3691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姚家庄”。相传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姚姓人来此定居,以姚姓命名“姚家庄”。村南一村也称姚家庄,为区分二村,因人数较多,冠之以“大”,故得村名“大姚家庄”。

村内建有幼儿园、卫生室、农村书屋、文化广场各1处。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种植大棚蔬菜上百亩、桃园近百亩。美丽乡村建设中改厕379户,硬化道路26000平方米

前姚家庄

前姚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千米处,东兴路(206国道)东侧。与东南白塔、赵家庄、罗官庄、沙岭子相邻。1986年有600亩耕地,103户,483人。现有920亩耕地,户数205户,681人,行政面积1170亩。

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姚姓人来此定居,因村庄位置在大姚家庄村前,故名“前姚家庄”。

主要姓氏,姚姓约95%,乔姓约5%。

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该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有蔬菜大棚若干、桃园10亩。企业以脱水蔬菜、板材加工为主,有兴和食品厂等规模企业多家。美丽乡村建设中,改厕141户,硬化道路8000平方米。

罗家官庄

罗家官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千米处,东兴路(206国道)东侧。与东南白塔、小姚家庄、郭太平、沙岭子相邻。1986年有1283亩耕地,210户,890人。现有1257.3亩耕地,375户,1132人,行政区域面积1971亩。

主要姓氏,罗姓约60%,胡、闫等姓氏约40%。

相传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罗姓人来此居住,以姓氏命村名“罗家官庄”。

主要种植小麦、水稻、蔬菜等。近几年该村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建有桂花基地一处。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改厕234户,硬化道路18000平方米。

东南白塔

东南白塔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千米处。1986年有3390亩耕地,533户,2468人。现有3804亩耕地,1110户,3498人,行政区域面积5139亩。

相传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建村。因位于白塔街的东南方向,故命村名“东南白塔"。

主要姓氏,王、胡两姓约70%,杨、李、徐等姓氏约30%。

村内建有学校、卫生室、农村书屋,组建有村舞蹈队。

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拥有粮食加工、化工、蔬菜脱水、物流运输等企业7家,有超市3家。美丽乡村建设中,硬化道路25000平方米,实现了“户户通”硬化路。

光沂庄

光沂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千米处。1986年有1344亩耕地,156户,693人。现有210户,760人,行政区域面积200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左家官庄”。相传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左姓人来此定居,以左姓命村名“左家官庄”。新中国成立后,以吉祥言命村名“光沂庄”(意为光明来到了临沂)。

主要姓氏,杨姓约40%,吕、刘、朱等姓约60%。

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有100余个西红柿大棚。

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改厕190户,硬化道路21000平方米。

2018年鲁南高铁途径村前,胶新铁路纵过村西。

亭子

亭子头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千米处,沂河东岸。与申太平、大太平、柳杭头相邻。1986年有3353亩耕地,611户,2412人。现有2452.2亩耕地,1180户,3437人,行政区域面积4124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停子头”。据殷姓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建村。相传东张屯原有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重修关帝庙一座,碑文记有“停住头村捐款事项”字样,证明该村曾名“停住头”。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所建龙王庙碑文记载“停子头村,西临沂河”。

主要姓氏,李姓约70%,刘姓约30%。

村内企业以五金加工为主。近年来按照城区规划先后流转土地近两千亩,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中,该村投资40余万元,硬化道路3千米,并实现了绿化、亮化;建文化广场1处,广场内配备健身器材;建成农贸市场1处。

大太平

大太平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2千米处,东兴路(206国道)西侧。1986年有2652亩耕地,536户,2425人。现有2002亩耕地,1046户,3110人,行政区域面积4107亩。

灌溉渠

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殷姓人来此定居,以殷姓命村名“殷家庄”。因在东张屯西边,后又改为西张庄。再后因规模比诸太平村都大,又改称“大太平”。大跃进时,小韩庄并入该村。

主要姓氏,张姓约45%,马、尤、韩等十几个姓氏占约55%。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新农村建设中,投资35万元硬化道路1千米,实现绿化、亮化;建文化广场1处,广场内配备健身器材。近年来按照城区规划先后流转土地近千亩,发展现代都市休闲农业。

东张屯

东张屯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5千米处,东兴路(206国道)东侧。1986年有3790亩耕地,700户,3291人。现有5038亩耕地,1543户,4031人,行政区域面积694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东庄屯”(误)。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山西洪洞县移来七姓人家。村的东头筑有土围子,曾驻过清兵,时为“屯所”,俗呼“东屯”。庄的西头,张姓居多,俗呼“西张庄”。后来人户增多,两村连在一起,至清嘉庆年间(公元1726-1820年)两村合并,正式命村名“东张屯”。

主要姓氏,刘姓约30%,徐姓约30%,常、梁、付、黄等20余姓氏约40%。

1956年修筑的杨红公路(今国道206,城区称东兴路)给沿线村庄带来巨大变化。葛沟总灌渠等水利设施更给群众带来亘古未有的惊喜。

东张屯原来地处一片涝洼地,只能种些杂粮,以地瓜为主,十年九涝。许多地段茅草遍地,颗粒不收,小麦亩产几十斤。李玉德1948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56年任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1962年他带领村干部3次外出学习经验,发动群众进行改种水稻试验。他带头推小车到沭埠岭运石子,一天往返50多公里。全村苦干一冬春,投入工日5万多个,平整了土地,修建起水利工程。1963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和地委书记薛亭,建立太平公社稻改实验区。开始村民认识不到位,支书李玉德强行推广,硬是含着眼泪拔掉了玉米和地瓜,栽上了水稻。聘请程子河村水稻辅导员,帮助指导插播春稻1200亩、夏稻800亩,亩产300公斤,总产60万公斤,大获丰收。第二年扩种水稻3600亩,亩产350多公斤,留足社员口粮后,上交国家粮食52万公斤,成为全县第一个向国家交售粮食超过百万斤的大队。1964年李玉德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曾分别发表题为《糠箩变米箩》和《东张屯一年巨变》的新闻。1965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胜利跨向更大的胜利》的社论,号召全国农村向东张屯大队学习。1965年东张屯水稻亩产提高到400公斤,向国家交售粮食88万公斤。全国先后有17个省市的人员到东张屯参观取经。太平公社成了全省稻改的进步典范,支书李玉德也成了华东六省一市劳动榜样。1973年冬,李玉德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令人惋惜。

东张屯有不少典型人物。《续修临沂县志》记载:“徐宪章,字焕卿。东庄屯人。十五入邑庠,十八食廪饩。惟困棘闱,后以优贡授东平州训导。为人谨言慎行,不苟取予。时人重之。”

过去东张屯有一个付大个子,名付学勤,身高大约有2.2米,四处推车买卖盐卤等物。传说他个子高,食量大,从来没有吃饱过,一顿可以吃掉一盆糊子的煎饼,乡民皆以为奇。据说其妹也是大高个儿。

现在东张屯有蔬菜大棚40余个、鲜切花种植大棚200余亩。主要农产品有洋蓟、无花果、小胡萝卜、奇异果、椰子等,小麦、水稻种植仍为大宗。村内有百货超市5家,加工企业8家。(www.xing528.com)

村内建有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改厕1234户,硬化道路70000平方米。

得胜庄

得胜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5千米处。1986年有357亩耕地,68户,296人。现有110户,396人,516亩耕地,行政面积638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小孙家庄”。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孙姓人来此居住,以孙姓命村名“孙家庄”。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与义堂镇孙家庄重名,更名为“得胜庄”。

主要姓氏,张姓约70%,付、孙、王、全等姓氏约30%。

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整治汪塘6000平方米,改厕114户,硬化道路6500平方米。

八间屋

八间屋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5千米处。1986年有1370亩耕地,195户,785人。现有2433亩耕地,340户,1020人,行政区域面积2810亩。

约商纣时期,便有零星人家在此居住,直至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建村。陈姓先祖在此盖房八间,因地处交通要道,来经行人故顺口称八间屋,故得村名“八间屋”。后日渐繁荣,众姓入居,而八间屋村至今又因驻有解放军部队而闻名。此类村庄与九曲街道的刘屋、凤凰岭街道的义和岭相似,建村时间和来历基本相同。

主要姓氏,陈姓约60%,张姓约20%,王、孙、李、杨等姓占约20%。

村民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旧时村庄只有一条街,现在有东西4条街巷。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改厕217户,硬化道路33110平方米,建设乡村大舞台1处,较好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

八间屋村周围比较空旷,东离古沂庄2.5千米,南距平墩湖2.5千米,西南距离东张屯4千米,西距郭太平4千米,北距光沂庄4千米。之所以有这么多地,与解放军曾经在此驻军有一定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华北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的一个师先后奉命在八间屋村驻扎,并在八间屋、大张寨一带建立了一千余亩的农场。其中在八间屋约4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1977年全国大裁军,该地驻军与河南开封部队合并,就将农场交给当地村民。所以八间屋的耕地面积比较大,人均达四、五亩。

该村地下水位很浅,过去挖地瓜窖子稍微深些就会出水。村后林地过去挖掘一锨深,往往流淌红水,村民说是龙脉,不能挖掘,实际上可能有铁矿石,为铁锈水。地下有姜状包浆不规则卵石,再下为红石层。

西水湖崖

西水湖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5千米处,东兴路(206国道)东侧。1986年有2670亩耕地,354户,1600人。现有778户,2363人,行政区域面积3604亩。

相传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建村。以前村北湖地较洼,长年积水,村庄就坐落在湖边,有自然村二个,此村居西,故命村名“西水湖崖”。

主要姓氏,孟姓约50%,赵、孙、刘、张、韦、葛、杨等姓约50%。

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村内有模板厂、轧钢厂、五金加工厂类企业20余家。村内建有学校、卫生室、农村书屋。新农村建设中,新建文化广场1处;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居民楼6栋;投资20多万元,硬化道路1千米,实现了亮化。

东水湖崖

东水湖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3.5千米处,东兴路(206国道)东侧。1986年有1236亩耕地,226户,978人。现有人口505户、1546人,耕地1080.15亩,行政区域面积2080亩。

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建村。以前,村西湖地较洼,长年积水,村庄坐落在湖边,曾名“湖崖”。因有同名二村,此村居东,故名“东水湖崖”。

主要姓氏,刘姓约50%,许、王、赵、葛、张、臧等姓氏占约50%。

粮食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改厕404户,硬化道路27600平方米。

太平东水湖崖的十二支灌渠总闸

大徐家寨子

大徐家寨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千米处。1986年有715亩耕地,126户,570人。现有308亩耕地,263户,790人,行政区域面积1142.7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徐家寨子”。相传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徐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移民至此,为防匪患,筑有围墙,故命村名“徐家寨子”。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有徐姓人在距村北里许建一村,也称徐家寨子,后来,根据人口多少、村庄规模,分别冠以“大”“小”,此村规模大、人口多,故名“大徐家寨子”。

主要姓氏,徐姓约92%,刘、孟等姓氏约8%。

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村内有五金加工等企业10家。新农村建设中,投资50万元,硬化道路6条共2500米,修建水渠1000余米。

大刘家寨子

大刘家寨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千米处,葛沟干渠东。1986年有1925亩耕地,412户,2002人。现有748户,2332人,1601.4亩耕地,行政区域面积2927亩。

相传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刘姓人迁来此定居,因靠近大徐家寨子,以姓氏命村名刘家寨子。后为区分另一刘家寨子,特冠以“大”字,遂得村名“大刘家寨子”。

主要姓氏,刘姓约98%,徐、李等姓占约2%。

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另有蔬菜大棚若干。新农村建设中,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居民楼12栋,投资50万元硬化道路2条共2千米。2016年投资70万元新建社区办公楼一座。长春路小学位于该村,村内建有幼儿园、卫生室、健身广场。

大张家寨子

大张家寨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千米处,东兴路(206国道)东侧。1986年有3191亩耕地,590户,2600人。现有1271户,3429人,4036亩耕地,行政面积5474亩。

相传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张姓人来此居住,因为靠近大徐家寨子,以张姓命名“张家寨子”。后为区分另一张家寨子,特冠以“大”字。遂得村名“大张家寨子”。

主要姓氏,张姓约85%,陈、李等姓约15%。

主要种植以小麦、水稻,有蔬菜大棚50亩,园林果树200亩,鱼塘水面200亩。村内建有学校、卫生室、农村书屋、文化广场各一处。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计划改厕1017户,硬化道路60000平方米。

沙岭官庄

沙岭官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千米处。1986年有1483亩耕地,207户,1006人。现有1905亩耕地,466户,1404人,行政区域面积2575亩。

相传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建村。村北500米处有一沙岭子,故命村名“沙岭官庄”。

主要姓氏,刘姓约80%,宋、张、蒋等姓氏约20%。

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有藕塘7处。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计划改厕373户,硬化道路23000平方米。

小徐家寨子

小徐家寨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4.5千米处。1986年有577亩耕地,116户,549人。现有462亩耕地,148户,512人。

相传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徐、陈二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曾名“小陈家寨”或“小徐家寨”。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小徐家寨子”。

主要姓氏,徐姓约65%,刘、王、陈姓氏占约35%。

村内有五金加工等小型企业3家,日用百货超市2家。村民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计划改厕178户,硬化道路13000平方米。

小刘家寨子

小刘家寨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4.5千米处。1986年有610亩耕地,130户,620人。现有236户,691人,434亩耕地,行政区域面积769亩。

相传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刘姓人来此居住,为与大刘家寨子区分,因庄规模小、人口少,故命村名“小刘家寨子”。乾隆四十八年遵圣旨立起三统墓碑和一对望天犼(有实物)

主要姓氏,刘姓约92%,宋、潘、张姓约8%。

村民以小麦、水稻、大棚蔬菜种植为主,还有果园30亩种植苹果桃子

村内建有学校、卫生室、农村书屋、文化广场等便民设施。有塑料、五金加工等小型企业5家,日用百货超市1家。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计划改厕189户,硬化道路13000平方米。

葛家寨子

葛家寨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5千米处。1986年有787亩耕地,170户,813人。现有336户,1032人,1249亩耕地,行政区域面积1610亩。

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聂姓人来此居住,因靠近大徐家寨子,曾命村名“聂家寨子”。后迁来葛姓人,至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葛姓居村首户,遂改称“葛家寨子”。

主要姓氏,刘姓约50%,葛、聂、张等姓氏约50%。

村民多种植小麦、水稻。村内有塑料、五金加工等个体企业7家。美丽乡村建设,该村计划改厕269户,硬化道路20000平方米。

郭家寨子

郭家寨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千米处。1986年有725亩耕地,90户,420人。现有222户,623人,793亩耕地,行政区域面积1052亩。

相传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郭姓人来此居住,因靠近几个寨子,以郭姓命村名“郭家寨子”。

主要姓氏,郭姓约90%,宋、王等姓氏约10%。

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村内有五金加工等小型企业9家。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计划改厕158户,硬化道路10000平方米。

尹家寨子

尹家寨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5千米处。1986年有430亩耕地,82户,397人。现有196户,505人,295亩耕地,行政区域面积512亩。

据碑文记载,本村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建村。因村内一古庙名千佛阁,曾命名“千佛阁”。后尹姓户大丁多,遂改称“尹家寨子”。

主要姓氏,尹姓约45%。徐、付、张等姓氏约55%。

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另有蔬菜大棚若干。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计划改厕103户,硬化道路8000平方米。

小张家寨子

小张家寨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7.5千米处。1986年有510亩耕地,240户,778人。现有445亩耕地,145户,520人。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92年)王姓人来此居住,初名“小王庄”。后张姓人迁来,人口日增,居村首户,改称“张家寨子”。为与大张家寨子区分,特冠以“小”字,故名“小张家寨子”。

主要姓氏,张姓约90%,王姓约10%。

粮食种植以水稻、小麦为主。近些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全村仅种植鲜切花一项实现纯收入700余万元。村内有饲料、五金等个体加工企业5家。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计划改厕194户,硬化道路12400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