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凤凰岭街道辖村名称及地理位置

凤凰岭街道辖村名称及地理位置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家黑墩张家黑墩村为凤凰岭街道办事处驻地,1982年设乡前属相公镇,为黑墩管理区驻地,后析出设乡。因占据地理优势,凤凰大街两侧商铺160余家,商品应有尽有,十分红火。村东凤凰岭原有5个岭头,2个为该村所属。赵家黑墩赵家黑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0.5千米处,东与张黑墩、许黑墩相连,隔凤凰大街为王家黑墩。2001年开凤凰岭街道旧村改造之先河,紧靠凤凰大街,拥有方格式规划的楼房,三纵两横的硬化大街,全部绿化亮化。

凤凰岭街道辖村名称及地理位置

张家黑墩

张家黑墩村为凤凰岭街道办事处驻地,1982年设乡前属相公镇,为黑墩管理区驻地,后析出设乡。周围与许黑墩、王黑墩、何官庄、义和岭、潘家湖、大店子、田黑墩、赵黑墩土地相连,是附近人口最多的村庄。

相传建村于唐朝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周围村庄皆地处大墩(即凤凰岭,1982年修建铁路取土挖平,今已不存)周边,多黑土涝洼之地,均名某某黑墩。该村因张姓人口众多,故名之为张家黑墩,亦是十黑墩中最大村庄。

1986年有2765亩耕地,556户,2461人。现有2400亩耕地,730户,3800人。近20年来村庄规模扩大几倍,工业用地和道路占地较多,耕地面积减少较快。

主要姓氏,张姓约25%,李、陈、马姓各占约20%,刘、梁、孙、崔、管、赵、王等姓共占约15%。

张、李、陈、马四大姓世居村中不规则汪塘四周,各姓氏来历各有说法,但是大多无法考证。据说张姓来自兰陵向城镇,李姓来自汤河镇,陈姓来自赣榆县红双镇,马姓先祖世居芝麻墩镇王桥村。原关帝庙碑文记载有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东官庄捐款数目,可见沟东李姓、梁姓居地原来还不属于张黑墩。

1970年至1982年张黑墩有村级副业多项,有铁业、翻砂、机床等,因此成为临沂县一流村。门市部、屠宰点、理发铺、卫生室、油坊、果园等比较齐全。小学教育出名,1978年曾开办2年初中班。1976至1979年有知青下乡,村民给予极大照顾。

2008年经上级政府批准,由张家黑墩村改为张家黑墩社区,成立张家黑墩社区党总支。2014年规划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开发建设重点村,临东路、联邦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行政区域面积4千多亩,行政人口3800多人。2014年建成了凤凰小区居民楼12栋,住户400余户。2015年完成了我村南北20余条、东西8条大街的水泥硬化工程。2016年提升改造节约用水改造工程,安装路灯亮化工程,启动凤凰小区绿化、亮化、平安家园建设工程,污水处理提升工程。

张黑墩新住宅区

街道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卫生院坐落在该社区。社区建有图书浏览室、文化健身广场、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组建了快乐健身舞队、社区秧歌队,秧歌队多次参加区级比赛并多次获得银奖、金龙奖。

社区内有特种动物养殖户十余家,民营企业6家,有合资企业百优特工艺品公司、凯莱饮食机械有限公司、顺利机械厂、先行刀片有限公司、纬光工贸有限公司等。有五金加工企业百余家,主要产品有托辊、螺丝、步步紧、绞肉机、五金工具等。建有超市、商铺、药店、饭店、商贸市场、钢材旧设备市场,成立了临沂凤凰东岳置业公司。金凤凰旧设备钢材市场,历经数十年的成长,由原来的60户增加到现在的127户,业主规模也不断扩大,吸引了一些外国客商,一些设备出口越南等国家。妇女和女孩从事服装加工约计200余人。

许家黑墩

许家黑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0.5千米处,黑河西岸,凤凰大街穿过村中,北临王家黑墩,南接张家黑墩,西靠赵家黑墩。1986年有340亩耕地,117户,453人。现有780人,行政区域面积560亩,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曹家黑墩”(误)。相传建村于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335-1340年),有约六百多年历史。以姓氏及地理实体命名,地近大墩,依俗冠姓为许家黑墩。

据说该村原名宗家黑墩,后来许姓来居,人丁兴旺,而宗姓渐渐迁徙减少。目前村民大多数为许氏,余有宗、贺、刘等姓。

主要姓氏,许姓约94%,郝姓约3%,宗姓约2%,刘姓约1%。

该村原来与南边的张家黑墩、北边的王家黑墩、西边的赵家黑墩有三四百米不等的距离。1980年后大路两侧门市发展迅速,形成重要商业区,现村庄楼房相联结,尤其黑河东岸变化巨大。街道办事处2014年因扩路拆迁南移后,许黑墩建设社区6栋楼房,200户。黑河西岸与张黑墩连成一片,为门市房。

村民主要从事服装加工、个体工商户、五金加工。因占据地理优势,凤凰大街两侧商铺160余家,商品应有尽有,十分红火。

王家黑墩

王家黑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1千米处,黑河西岸。北临郭黑墩,东连何官庄,南接许黑墩,西靠后宅店。1986年有1853亩耕地,360户,1536人。现有727户,2300人,1700亩耕地。

主要姓氏,王姓约70%,孙、张、李姓约28%,邢、肖姓约2%。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王家黑墩”。因地近大墩,依俗冠姓命名。旧时村庄多为自然村,人口很少,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初期为“王家黑墩”和“曹家黑墩”两个村,至清末两村连成一片,因王姓户大人多,遂称“王家黑墩”。

村东凤凰岭原有5个岭头,2个为该村所属。1982年兖石铁路施工用土时发现的凤凰岭古墓群即在该村所属小岭之上。

该村凤凰大街北侧多门头房,村东黑河西岸有纸箱厂铸造厂、翻砂厂、橡胶厂等多家企业。另村中有狐狸养殖10余户,服装加工户较多。

赵家黑墩

赵家黑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0.5千米处,东与张黑墩、许黑墩相连,隔凤凰大街为王家黑墩。1986年有555亩耕地,114户,478人。现有470亩耕地,152户,609人。

传说明朝(公元1368-1644年)赵氏始迁祖由汤河镇曲坊村迁来居住,地近大墩,依俗冠姓名“赵家黑墩”。

主要姓氏,赵姓约99%,余有周、李姓。

2001年开凤凰岭街道旧村改造之先河,紧靠凤凰大街,拥有方格式规划的楼房,三纵两横的硬化大街,全部绿化亮化。村中心建了一处近8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供村民娱乐。

村内有养殖户8户,五金加工10户,服装加工3户,个体工商户20余户,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域内主要企业有临沂远通锻造有限公司、易发步步紧有限公司、临沂汇海油脂有限公司、临沂丰益粮油配送有限公司。

义和岭

义和岭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1.5千米处,黑河北岸。北临何官庄,东连黑墩屯,西靠张家黑墩社区,西临正大路,凤凰大街贯穿东西。1986年有724亩耕地,96户,440人。现有700亩耕地,298户,860人,行政区域面积1167余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义和岭”。成村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此地原为张家黑墩人家购置土地,离村较远,来回耕种收割不便。有陈氏、马氏来此搭建茅屋草房,方便种地,渐渐成村,后来又有毛氏、管氏等迁来。建村伊始,未有名称,适逢县官到东乡办事路经此地,村中老人前去迎接行礼,县官问起村名,老人们请县官命名。因有三姓,县官希冀村民义气团结和睦,遂名之“义和岭”。

主要姓氏,陈姓约45%,郑、郭姓约10%,管、马、毛姓各占约15%。

村民以农业、特种养殖业为主,部分从事服装加工、旧货回收和外出务工。

郁家黑墩

郁家黑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千米处。北临褚黑墩,东连赵黑墩,南接田黑墩,西靠东李埠。村庄东西有灌溉支渠,水利条件较好。1984年有345亩耕地,80户,347人。现有360亩耕地,100户,330人。

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建村。郁姓人多,从诸村命名之俗,取名“郁家黑墩”。

主要姓氏,郁姓约49%,李姓约49%,崔姓约2%。

旧年村民春季专业孵化鸡鸭鹅,或自售,或外出做师傅指导孵化。

2008到2010年建居民楼一栋,90户,建老年房50栋,2013年建设村委办公室。

田家黑墩

田家黑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千米处。北临郁家黑墩、张家黑墩,南接大店子,西靠东李埠。村西有葛沟灌溉支渠,水利条件较好。1986年有609亩耕地,119户,510人。现有720人,行政区域面积760多亩。

据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0-1690年)李姓先来定居,名李家庄,不久田姓迁来。后来李姓衰落,田氏代兴,为一方首富,遂依据附近“黑墩”之名,冠以姓氏名“田家黑墩”。

主要姓氏,田姓约55%,李姓约30%,巩、孟、陶、刘、韩、彭等姓约15%。

县志记载的大善人田龙章即是该村的大地主。据“民国”五年《临沂县志》记载:“沂河木桥,在城东门外椿树口,建自明代。清乾隆辛未年,举人孙泽世捐建三百余孔;光绪年东小李庄保长田龙章改造舆梁;宣统三年沂州府李于开添修木路。”

当地传说灾荒年大善人都会带头拿出粮食,号召富人捐粮捐款,雇人煮粥烙煎饼,一起施舍粥饭,给没有饭吃的穷人吃。

民间传说过去沂河使船人夏季往往裸体划船,不论男女坐船他都不穿衣服,当着妇女言语也很粗俗。有人责备撑船人,船家回答说有礼的街道,无礼的河道。大善人气不过,找会水的青年上船,扯翻光屁股的撑船人就揍,船家叫唤不止,哀求追问为什么打人。青年回答不为什么。船家说:“怎么不讲理了?”青年回答:“有礼(理)的街道,无礼(理)的河道,打你白打,看你还光腚不。”船家知道因为裸体被打,以后再也不敢裸着身子撑船了,遇见妇女也礼貌了不少。

该村是凤凰岭街道第一个实施旧村改造兴建居民小区的村。2004年共拆除各类房屋163位,共腾出土地104亩,其中50亩用于新村建设,筹资1600万元建成了田园小区,住户300余户,另外54亩用于土地复耕。小区内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建设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广场一处,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建有超市、饭店、卫生室、老年活动室等便民场所。对村内七条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修建污水处理池一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该村积极发展了特色产业项目,利用传统优势发展铸塑、五金、服装加工为主的企业30余家。

大店子

大店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5公里。北临田家黑墩,东南为潘家湖、司家庄,南接西许庄,西靠前后涝墩。1986年有1683亩耕地,271户,1161人。现有1246亩耕地,426户,1796人,行政区域面积2410亩。

据碑文记载原名“东许庄”。据说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许姓先来定居,取名许家庄。继而孙、刘、徐等姓前来聚居,而西边又出现了西许庄,这里就叫作“东许庄”。清代(公元1644-1911年)后期,马氏迁来,开店的多,人财两旺,人们多呼之为“大店子”,逐渐形成村名,这时许姓已经无人,东许庄之名遂废。

传说大店子过去有东西通道,为西去涝墩、坡埠至九曲进临沂城和东去重沟至临沭、赣榆的必经之地,因此开店的多,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也因交通原因而势微,可见交通对于发展之重要。

大店子村因为经商的多,文化上也多有建树,传说曾经有马氏考中举人,被莒南大店庄家聘为塾师,教育庄氏子弟。此村马氏与马家石河、王桥、张黑墩、小茅茨、久沂庄等地马姓一脉相连。

主要姓氏,马姓约66%,苗姓约20%,徐、孙、密、柳姓约13%,刘、朱、姜、毛姓约1%。

村内有6纵5横11条大路贯穿,全长7240米,硬化面积约3.8万平方米。2011年街道整体规划,建成店子社区,改造汪塘,投资建设广场、生态公园、农贸市场、联合小学。

支柱产业为翻砂铸造,共有46家中、小型铸造厂及6家轻工业产品加工制造厂。

村民除农业生产经营外,富余劳动力就近在铸造厂、造鞋厂、被服厂、电器厂或外出打工。

是省文化厅挂牌命名的柳琴剧团培训基地,村内建有卫生室、文化书屋图书馆,组建有快乐健康舞队、社区秧歌队。集贸市场农历一、六逢集。

西许庄

西许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2.5千米处。北临大店子,东连东司家庄,南接石碑,西靠前涝墩。村东临东路和联邦路,西有十二支总干渠,飞越道紧靠村南。1986年有1201亩耕地,204户,890人。现有1482人,行政区域面积1800亩。

相传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初期建村。当时村东半公里处已有许庄村,故名“西许庄”,东边的许庄则称东许庄。后来东许庄改名大店子,而该村名称始终未变,沿用至今。

主要姓氏,李姓约50%,蒋姓约40%,刘、张、孟、徐等姓约10%。

2005年5月安装自来水,2006年修建硬化路面3条,后续又硬化了4条。2006年村内亮化工程全覆盖,夜间路行常年照明,村内绿化四季常青。2015年新建村委办公楼。

该村以皮毛和服装加工为主,业务遍及全国各地,有河北、上海、南京、浙江、四川等商客入驻该村。

特种养殖发达,狐狸、貉子养殖区域达到100亩。村民过去多有以收购皮子毛发为业者。废旧汽车配件收购亦曾大有成就。有焊管厂、家具厂、沙发厂等8家企业入驻该村。

东司家庄

东司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千米处。北临张家黑墩,东连潘家湖,南接后兴旺,西靠西许庄。有县道临东路穿过村东。1986年有650亩耕地,80户,385人。现有716人,行政区域面积80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周家庄”(误)。相传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司姓人先来此定居,故名“司家庄”。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与半程乡司家庄重名,依地理位置更名为“东司家庄”。

主要姓氏,司姓约80%,刘、朱、郁、蔡等姓共约20%。

2007年完成“户户通”自来水工程,2013年修建东西大街6条、南北大街5条,完成村内主要街道绿化亮化工程,硬化水泥路面2.4万平方米,建设村委办公场所450平方米,文化广场1600平方米。

该村企业发展较早,村民主要从事五金、皮鞋、服装、挡风被加工及木材购销。村内有五金铸造加工户12家,皮鞋、服装、挡风被加工10家,木材购销36户,超市商铺饭店6家。

村内有民办幼儿园1处,建有村民文体中心、图书室、棋牌室、电子阅览室,体育健身器材齐全,成立了“幸福女人”广场舞蹈队,并多次参赛获奖。

刘家黑墩

刘家黑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2.5千米处,北依兖石铁路,东连何官庄,南接郭黑墩,西靠王家斜坊。1986年有1052亩耕地,179户,746人。现有356户,1156人,行政区域面积1600多亩。

相传唐代(公元618-907年)中叶刘姓来此定居,村东南有凤凰岭,俗呼为“墩”,故名“刘家黑墩”。

近年凤凰岭出土细石器时代珍贵文物多件,已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姓氏,郭姓约30%,李姓约25%,刘姓约20%,王、孙、朱、葛姓约15%。

2008年改为王家黑墩社区,设党总支。2016年水泥硬化12条街道,厕所改造260多户。2017年安装路灯,对村内环境全面治理,村容村貌提高到新水平。

村内有花卉基地200余亩。富余劳力在五金加工企业打工,妇女、女孩多从事服装加工。

何官庄

何官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5千米处,黑河东岸,凤凰岭东北。北有兖石铁路,与东南旺、故县、王家岭、张家黑墩、王家黑墩、刘家黑墩、郭家黑墩相邻,临东路从村西通过。1986年有1419亩耕地,255户,1084人。现有1400亩耕地,329户,1300人。

根据墓葬出土的灰陶罐推算,本村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建村,原名傅家官庄,明代后期改为何家官庄。据说傅姓人先来此居住,三世单传,直至绝户。何姓人由郑旺何家戈迁来,是村中大户人家,人财两旺,故而改名为“何家官庄”,简称“何官庄”。

主要姓氏,陈姓约30%,何姓约30%,殷、杨、朱、刘、李、高、辛、顾、郭、王、孟、张、贾、姬姓共约40%。

2012年至2016年共修筑水泥路5.5万平方米,2009年修建大、小垃圾池25个。2005年至2015年修建水利设施大小水闸、过路桥50余座,更换大闸板5面。新建办公室、文化广场、卫生室各1处。

村民主要从事五金加工、特种养殖、柳编等。五金加工户有十几家,主要产品有施工锤、照明灯罩、施工斧、铝制品等。特种养殖30余户,主要养殖特种动物及猪、牛、羊等。家庭妇女、孩子做服装加工,有100余户。另有饭店一处,商铺5家,熟食加工3家,外出省内外打工人员有100多人。

村内设有卫生室一处,图书阅览室一处,老年人快乐场所和快乐健身舞队各一处。

2000年后村北部新建有公共墓地

褚家黑墩

褚家黑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千米处,凤凰大街南侧。村北为凤凰岭中学,东为赵家黑墩,南接郁家黑墩,西靠前翟店,村西有葛沟灌溉支渠。1986年有320亩耕地,90户,377人。现有518亩耕地,472人。

相传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褚姓人来此居住,因附近各村均以黑墩(指凤凰蛉)命名,故称“褚家黑墩”。

主要姓氏,褚姓占约99%,刘姓极少。

村民旧时有孵化专业技术。部分村民从事五金加工、养殖,有五金加工户有十几户,有妇女和女孩从事服装现加工50余人,另有饭店1家,商铺2家。

郭家黑墩

郭家黑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2千米处,黑河西岸,凤凰岭西北处。北临刘家黑墩,东连何官庄,南接王家黑墩,西靠董庄子、白家庄。村西有灌溉支渠,临东路从村东通过。1986年有962亩耕地,171户,681人。现有480亩耕地,360户,1142人,行政区域面积1000多亩。

据出土文物分析,秦汉之际(约公元前200年)即有人在此定居,当时地名已不可考。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郭姓居此,故名“郭家黑墩”。民间流传“先有凤凰岭,后有十黑墩”,说明附近十个黑墩村均以凤凰岭得名。因为凤凰岭并非大岭,除岭本身为黄沙土外,四周均系黑色土壤,当地人呼之为“大墩”,村名由此而得。

主要姓氏,张姓约60%,王、邢、李、杨姓约40%。

2015年完成南北5条大街水泥硬化。2016年开展了建设美丽乡村和“户户通”水泥硬化路工程。

临沂市中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该村。村民以服装加工为主,有服装加工户达10多户,3家五金工具厂,妇女和女孩做服装加工的约100多人。

白家庄

白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5千米处,北临王家斜坊、兖石铁路,东连郭黑墩,南接董庄子。1986年有324亩耕地,57户,264人。现有142户,420人。

相传白姓人最早来此定居,命村名“白家庄”。

主要姓氏,白姓约43%,刘姓约21%,张姓约28%,王、葛、黄、朱姓约8%。

2016年完成南北3条、东西1条的路面硬化,面积约1.1万多平方米,安装了路灯、电子监控。开展了节约用水工程,村内安装净水设备一套,为村民免费发放绿色水卡。

村民主要从事五金加工、特种养殖、机电维修、塑料加工、兔毛加工、电车拆装以及丰益粮油配送。村内有大型超市一家、小型商铺两家。

李公庄

李公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5千米处,李公河、温泉路东。东邻白家庄、董庄子,南接常家庄。1986年有1655亩耕地,235户,1052人。现有1300亩耕地,330户,1600人。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为纪念知州李可嘉倡导开挖李公河、建设新村而得村名“李公庄”。

据“民国”五年(1916年)《临沂县志》中载,有宋鸣梧《琅琊城东新创李公庄记》文中叙述李公庄未建之前,作者和友人到李公庄的前身地名郭家湖的地方去散步,看到“其地蒿莱盈眸,腾漏不田,与弃地同”。又说:“秋水时至,水浸浪浴平陆舣艇,室壁圮子泥涂,禾稼吞于鱼龙。”当时此地是一片洼地,根本没有村庄,作者很希望有一位关心群众疾苦的好官来整理一番。后来李可嘉来沂州任知州,到该地进行了实地勘察,领导群众修了河,建设新村,乡人很感激,将河命名为“李公河”,将村命名为“李公庄”。请宋鸣梧作记刻碑,以资纪念。

李公河为河东区重要人工河流,此村和南边的新添河,皆为此而命名。

主要姓氏,孙姓约35%,房、王、赵、宋姓约50%,徐、葛、吴、杨、张、陆、刘、黄、李姓共占约15%。

2008年起硬化道路13条,共4万平方米左右,对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安装路灯150余盏,投资10万余元安装了治安监控。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效显著。

村民主要以五金工具生产和销售为主业,有园林机械、劳保产品、五金加工等企业60余家,主要以生产园林机械、劳保用品、斧头、剪刀、气割圆盘等为主。(www.xing528.com)

村内建有卫生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广场等便民设施。村内高跷秧歌队有着30多年的历史。村史展馆正在筹建中。

出生于该村的房兴耀主教,为天主教著名领袖人物。现任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董家庄

董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千米处。北临白家庄,东连王家黑墩,南接常家庄,西靠李公庄。1986年有543亩耕地,116户,473人。现223户,709人,行政区域面积760多亩。

相传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董姓人来此定居,以董姓命村名“董家庄”,现在很少姓董。

主要姓氏,孙姓约40%,李、杨姓约40%,王、朱、赵姓约20%。该村孙氏与九曲店孙氏为一脉。

2016年完成硬化水泥道路南北3条、东西9条,总长度达4800米,面积约19000多平方米。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硬化亮化绿化工程、监控等一如各村。

目前有五金加工企业6家,粉碎机加工企业2家,建筑五金加工企业1家。村民主要从事五金加工、特种养殖、机电维修、机械生产、照明灯生产等。

常家庄

常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3千米处,李公河东岸。北临李公庄,东连后宅店。兖石铁路斜穿村西。1986年有1569亩耕地,239户,1072人。现有420户,1620人,区域总面积1.3平方千米。

相传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常姓人来此定居,以常姓命村“常家庄”。现已没有常姓。

主要姓氏,张姓约80%,付姓约20%。

常庄凤凰大街一段原来荒僻,现在为商业繁荣之地,大街两旁商铺鳞次栉比。2013旧村改造拆除146户,拆除面积14610平方米,新建楼房16栋,452户,建筑面积62100平方米;新建社区服务中心一处,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社区内全部实行美化、亮化、电子监控,垃圾、污水处理规范化。常庄村2016年新修建常庄一、二、三街各1条,常岭路10条,总面积2万多平方,总投资100多万元,村内路面实行全部硬化。

建有常庄小学,教学设施配套齐全,另有私营幼儿园4家。现有五金加工等企业50多家,餐饮业16家,超市10家,另有银行、药店等多家。

后翟店

后翟店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2.5千米处。北临董庄子,东连王黑墩、赵黑墩,南接前翟店,西靠常家庄。1986年有1007亩耕地,215户,970人。现有420亩耕地,456户,1400人,行政区域面积1001亩。农历二、七逢集。

相传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翟姓人来此定居成村。此地为临沂城东行之通道,人员来往较多,翟氏以开店为业,故命村名“翟家店”。后析成两村,该村居北,故名“后翟店”。

主要姓氏,孙姓约70%,刘姓约20%,秦、王、朱等姓约10%。

2009年至2016年建成小区居民楼8栋,住户200余户,2006年完成村内主要道路水泥硬化,总长5千米。建文化广场一处,面积100平方米。

后宅店村西原有东西长方形大汪塘,2000年彻底填平建房,其与常家庄一二百米距离也已弥合,联成一体。从李公河到后翟店村东一二里,此段凤凰大街两侧为门市房。

村中有基督教堂,20世纪80年代由信徒捐资填平汪塘建设,后翻盖为哥特式教堂,现为河东基督徒聚会礼拜重要场所。

后翟店村基督教堂

村中有4家大型综合超市。传统产业为五金、服装加工,有五金加工户20余户。

前翟店

前翟店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2千米处,北临后翟店,南接三个李家埠。1986年有520亩耕地,126户,580人。现有313户,890人,行政区域面积560亩。

相传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翟姓人来此定居,以开店为业,命村名“翟家店”。后析置成两个自然村,该村居南,遂称“前翟店”。

主要姓氏,孙姓约60%,梁姓约40%。

2006完成自来水工程,2007年完成2条南北路、3条东西路硬化共计1800米,形成三横四纵路网。2008年改为常庄社区。

五金铸造、五金工具等逐步成为特色产业,有五金加工企业数十家,主要生产锤具、小推车、晾衣架、床垫等。妇女多从事服装加工。另有饭店1家、商铺20家、养殖户数十家。

西李家埠

西李家埠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2千米处,李公河东岸。北临前翟店,东连中李埠,南接后涝墩。1986年有880亩耕地,180户,780人。现300户,1015人。

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李姓人来此居住,安村于岭边,以李姓结合地势命村名“李家埠”。后析成三个村,此村居西,故名“西李家埠”。

主要姓氏,冯姓约99.4%,靖、贾姓约0.6%。

2016年全村共完成南北4条、东西3条大街的水泥硬化工程,总长3.8千米,1.9万余平方米。并进行了节约用水改造和路灯安装。新建村办公场所550平方米,新修健身广场1500平方米,规划建设小康楼100户

有服装、五金加工等企业18家,花卉种植大户3家,钢材市场5家。另外七星钻井机械厂在此村投资3000万元。

中李家埠

中李家埠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2千米处,与前翟店、西李埠、涝墩相邻。1986年有580亩耕地,110户,564人。现有520亩耕地,269户,860余人,行政区域面积约1000余亩。村名来源同西李家埠。

主要姓氏,王姓约85%,万、郑姓各约6%,修姓约3%。

2011年建成中李埠小区共有4栋居民楼,现有住户80余户,2016年又在村西建成可容纳72户居民的2栋居民楼。2015年完成南北、东西各3条大街的水泥硬化工程。

有占地100余亩多工业园一处,有服装加工、五金生产等企业30多家。主要从事冷拔加工、冲压件生产,五金产品主要是锤、托辊等。妇女主要从事服装加工,另有饭店2家。

东李家埠

东李家埠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5千米处,周边邻村同西李埠。1986年有796亩耕地,155户,717人。现有722亩耕地,224户,1080人。

村名来源同西李家埠。

主要姓氏,孙姓约80%,赵姓约19%,杨姓约1%。

自2004年先后修建三纵四横七条水泥硬化路面,长度约2700多米,交通便利。村东紧靠沂河金山口分洪渠,水利条件优越,旱可灌、涝可排,土地肥沃,旱涝保丰收。

过去村民主要从事织布、木匠、油坊、杂货铺子、条蔑编、扎笤帚、翻砂、烘炉、加工制造。现在在河东钢材市场、五金市场经商的约有十三户,40多人,做服装加工的妇女达120多人。

村内建有卫生室一处、诊所3家,医护人员共9人。

工业主要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至今已拥有大小企业26家,以翻砂、铸造等五金加工为主。主要产品为电机水泵、电机壳、绞肉机、缝纫机、体育器材、家庭用小型钢磨以及各种规格的锤子、扳手、晾衣架等。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主要企业有宏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临沂金冠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后涝墩

后涝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千米处,李公河东岸。北临西李埠,东连田黑墩,南接前涝墩,西靠坡埠村。1986年有800亩耕地,167户,713人。现有365户,1120人,行政区域面积960亩。

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建村。因坐落在涝洼湖中一小土岭之后,故命村名“后涝墩”。

主要姓氏,李姓约50%,王姓约25%,孙、任、赵、刘、葛、贲姓共约25%。

2006年村里修建水泥道路2000余米,2012年村内环境卫生得到改善,设置垃圾桶、方箱,给村民的居住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改善。

村民收入来源以运输兔子和皮毛加工为主,有养殖基地。

村内设有卫生室一处,建有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组建有社区秧歌队。

前涝墩

前涝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千米处,李公河东岸。北临后涝墩,东连西许庄,西靠新添河。1986年有724亩耕地,151户,717人。现有704亩耕地,198户,910人。

相传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建村,因坐落在黑土涝洼中的小土岭之前,故命村名“前涝墩”。

主要姓氏,陈姓约25%,陶姓约25%,李姓约15%,张、田、刘姓各占约10%,闰姓约5%。李姓为庙前村李姓分支,为清末著名讼师李文硕后人。

自2011年以来,村内开展了路灯亮化提升工程,修村内排水渠3800米,东河清理护河堤1000米。2014年硬化道路4条1500米,修建水渠1300米。2015年11月投资16万余元修建广场一处,面积2000平方米。有小康楼100余户。

建设临沂唯一貂皮毛市场,占地100亩。村民以毛皮收购为业者众多,皮毛收购销售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村民重要收入来源,90%的村民在做皮毛生意,产品销往河北、浙江、广州、深圳等地。

特种养殖业以狐狸和貂为主。有规模以上企业20余家,皮毛加工企业10余家。

王家岭

王家岭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千米处,北临何官庄,东连赵故县,南接周家庄,西靠谢庄子。1986年有303亩耕地,37户,144人。现有210人,行政区域面积280亩。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45年)王姓来此定居,因村前有岭,取名“王家岭”。20世纪90年代后曾易名岭泉村,当地仍称旧名。

主要姓氏,王姓约60%,刘、张、赵姓共占约40%。

2004年水泥硬化村内3条大街,同时修复了大街两侧的道路。2017年8月完成村内改厕以及“户户通”硬化水泥路工程。

村内有五金加工等企业10家。

周家庄

周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千米处,北临王家岭,东连王故县,南接小南庄,西靠黑墩屯。1986年有700亩耕地,115户,548人。现有732人,行政区域面积680多亩。

传说系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周姓来此定居成村,以姓氏命名为“周家庄”。

主要姓氏,周姓约75%,王、李姓约15%,葛、朱、刘、张姓共占约10%。

2008年改为黑屯社区,设党总支。2015年完成南北6条、东西1条大街的水泥硬化工程。2016年完成厕所改造和“户户通”水泥硬化路工程,硬化道路2.4万余平方米。

种植、柳编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五金加工户5家,有饭店2家。主要产品为托丝、步步紧、精密模具等;另外,村中妇女和女孩多从事服装加工。

谢家庄

谢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5千米处,北临王家岭,东连周家庄,南接黑墩屯,西靠义和岭。1986年有665亩耕地,106户,411人。现有680亩耕地,162户,531人。

相传明代(公元1368-1644年)谢姓人最早在此落户,以姓氏命名“谢家庄”。

主要姓氏,有朱姓约40%,王、张、谢、蒋姓各占约11%,李、余姓各占约8%。

2004年修“村村通”水泥路约1500米、5000余平方米。2008年改为黑屯社区村。2016年修村内“户户通”水泥路3900余米、约1.4万平方米。村内三条主要大街已绿化、亮化,村内无积水,各条渠道通畅,无垃圾乱放。

黑墩屯

黑墩屯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3.5千米处。北临周庄子、谢庄子,东连南新庄、管岭,南接马宅子,西靠义和岭。1986年有3611亩耕地,485户,2231人。现有3520亩耕地,1083户,3200人。农历一、六逢集。

黑墩屯私塾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42年)这里是军队屯田的“屯所”之一,因村西有凤凰岭高墩,南部是黑色土壤,故名“黑墩屯”。

主要姓氏王、刘、修、李、夏、胡、梁、管、张、朱等。

有20多家小型企业,再生资源公司、凯华饲料厂和雨田机械厂等落户该村。其中特色农业一处,在村东北角种植藕塘200多亩。在2013年8月启动了凤凰大街扩建拆迁,120多户。现在凤凰社区建了3栋七层楼房,用于拆迁户回迁。

著名作家王兆军著有《黑墩屯》一书,为我市村落田野调查类书籍写作开先河。

马家宅

马家屯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5千米处,俗呼马家宅子。北临黑墩屯,东南为邢家湖、潘家湖接壤。1986年有861亩耕地,146户,630人。现有800亩耕地,280户,760人,行政区域面积1000多亩。

相传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建村,约有二百年历史。因马姓先来此定居,以姓氏命名为“马家宅”。另有一说:当时该地属故县的财主所有,因干活路远,经常在这里喂马,设有马棚,故称作马宅,成村后遂为村名。

主要姓氏,王姓约50%,姜、车、张、朱姓约20%,徐、李、刘、郁姓约10%。

2016年底至2017年初,村内改厕150个,户户通水泥硬化路。并安装路灯和自来水。

主要有五金加工、柳编、成衣加工等产业。

后兴旺

后兴旺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5千米处,北邻东司家庄,东连潘家湖,南接前兴旺,西靠西许庄。1986年有810亩耕地,180户,810人。现有238户,916人,行政区面积近1000亩。

相传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建村,因在玉皇庙村后,曾名“庙后”。群众厌其名不美,取吉祥言“兴旺”命名,后析置成两个自然村,该村居后,遂称“后兴旺”。

主要姓氏,王姓约48%,郁姓约40%,徐姓约9%,赵姓约3%。

全村有两横四纵硬化水泥道路,全长7千米,全部亮化、绿化,村西外环建有道路转折景点一处。

村民以特种动物养殖、五金加工、农业种植、务工为主。有特种养殖户30余家,五金加工企业7家,外出务工300余人,服装加工100余人,另有商铺、饭店各2家。

前兴旺

前兴旺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3千米处,北临后兴旺,东南连接玉皇庙,西靠石碑。1986年有869亩耕地,130户,536人。现有830亩耕地,300户,900人。

该村系从兴旺析置成村,根据所处方位,命村名“前兴旺”。

主要姓氏,黄姓约30%,陈姓约26%,张姓约16%,郁姓约14%,管、马、杨、赵、李、解姓共占约14%。

该村近几年交通变化很大,2000年临东路从村东部穿过,2004年飞跃大道在村北部穿过,2012年联邦路修建在村东穿越。村内南北大街5条,东西大街3条,总长度达3千米,全部水泥硬化。

有个体工商户10余家,在外经商户20余家,其余人员以打工或加工服装为主。

潘家湖

潘家户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5千米处。北邻马宅子,东连相庄,南接养马庄,西靠后兴旺、司庄子、大店子、张黑墩等村。1986年有5123亩耕地,575户,2668人。现有4260人,行政区域面积7千多亩。

相传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潘姓人从山西逃荒来此定居,以潘姓命名“潘家湖”。

主要姓氏,潘姓约50%,王、李、赵、刘姓各占约10%,宋、尹、朱、张、孔、高等姓共占约10%。

2008年改为潘家湖社区,设党总支。自2000年以来,先后建成东、西中心大街共2700余米,2015年完成南北、东西各3条街道水泥硬化。

村内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健身广场、卫生室、金融服务点、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等便民设施,组建有社区秧歌队、健身广场舞队。

村中有五金加工户30余家,特种动物养殖户10余家,畜牧养殖70余家。村中有妇女和女孩从事服装加工400余人,有饭店1家,商铺12家。村中传统的狗肉加工远近闻名,并且成立了行业协会,进行了商标注册。

伯克生物、台湾精密五金产业园已落户该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