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公街道辖村的地理与地名

相公街道辖村的地理与地名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公庄相公庄村系街道办事处驻地。相公庄包括相公东村、相公中村、相公西村三个行政村。“相公”系对宰相的尊称。街道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卫生院坐落该村。相公二村相公二村由相公庄析置而来。相公中学为历史名校,培养出大批人才。相公卫生院为地方名院,至今为周围群众所依赖信任。逐渐形成村落,遂为村名。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的傅家屯重名,更名为“东傅家屯”。

相公街道辖村的地理与地名

相公庄

相公庄村系街道办事处驻地。位于临沂市河东区政府驻地东6千米处,342省道(原岚山头-济宁路)北侧。北与李沙兰、学田庄相邻,东与南寺接壤,南隔省道与东南旺相连,西临西南旺和小西岭。1986年有3646亩耕地,1054户,4352人。现有2118亩耕地,2964户,7476人。已经规划建设为现代社区。

相公庄包括相公东村、相公中村、相公西村三个行政村。以产大白菜著称。农历四、九逢集,影响广泛。春季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庙会规模很大,人山人海,是周围重要物资交流大会。

相传公元前700年春秋时期管仲鲍叔牙曾寓居于此。今南旺村中尚有“分金台”遗迹,据说是二人分金的地方。原名管仲庄。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成为五伯之首,而管仲位居宰相,受人尊敬,管仲庄改称“相公庄”。“相公”系对宰相的尊称。

旧时临沂县民谚说,“临沂县三大庄,付庄、鹅庄、相公庄。”主要指的是这三大庄分别占据东北南三大交通要道。付庄在罗庄区,扼守过去临沂到枣庄、徐州的要道。鹅庄即兰山区的枣园镇(枣沟头),是临沂北去蒙阴路上的大镇。而相公庄是临沂东去日照的必经之地,历来是盐官设置的地方,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周围老一辈乡民土音称呼相公庄为“线古庄”。

相公一村

相公一村1963年3月建立党支部,同时建立村政权,2014年开发建设相公社区居民楼,现有831户,人口2266多人,行政区域面积627亩。

主要姓氏,孟姓约40%,张姓约15%,李姓约10%,姓约10%,周、陈、耿、刘、谢姓共占约25%。

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相公工业园经营,有饭店4家,商铺20家,妇女主要从事服装加工。

2016年完成东西大街4条硬化工程,还有9条小街在规划中,2017年完成。

街道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卫生院坐落该村。村内建有卫生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等。

相公二村

相公二村由相公庄析置而来。现有人口720万,2296人,土地657亩。

主要姓氏,陈姓约30%,谢姓约20%,王姓约20%,黄、刘、李、赵共占约20%。

街巷道路完成绿化、亮化,开展了平安家园建设工程,污水处理提升工程。2016年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快乐健身广场,村内有广场舞、秧歌队、剧团组织等。

五金加工、商店、家具店等企业(个体工商户)。

相公三村

相公三村由相公庄析置而来。现有人口913户,2914人,土地831亩。

主要姓氏,吴姓约25%,周、郑、谢各占约20%,徐、李姓共占约15%。

2005年完成4条南北大街、1条东西大街、文化路、区间路的硬化工程。

街道中心小学、益民实验小学、益民实验中学、二十四中相公校区位于该村,社区建有卫生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等便民设施。

村民多从事五金加工和养殖业。村内有饭店4家,商铺20余家。

相公中学为历史名校,培养出大批人才。相公卫生院为地方名院,至今为周围群众所依赖信任。

《临沂县志》:“谢存杰,相公庄人。有山西贩猪者,以数百金讬为存储,久之无音讯。后有自晋来者,询之,(方知)其人已死,因负债为人所讼。存杰遣人送金还之。每年饥,(谢存杰)辄发粟米赈贫。远近称其好德。”

郑家寨子

郑家寨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千米处。北邻太平街道小张家寨子,东连曹家店,南接青墩寺、黄家屯,靠河东工业园。1986年有1374亩耕地,342户,1424人。现有人口665户,2164余人,行政面积1126亩。

主要姓氏,郑姓约80%,刘姓约10%,赵、张、王、何共占约10%。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初期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曾名曹家寨、吉家寨,后名郑家寨子,均系由当时村中主要姓氏命名。

2017年完成硬化南北路9条、东西路5条,共计4500平方米。2016年新建300平方米广场一处,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快乐健身广场,安装有健身器材。村内有村民自发组建秧歌队一支。

村内有五金加工企业8家,商店4家。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在就近企业务工。

胡家店

胡家店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2.5千米处。北邻张家岭,东连新城子,南接张沙兰,西靠小张家寨子。1986年有505亩耕地,123户,531人。现有241亩耕地,236户,728人。

据《胡氏家谱》推知,千余年前,约北宋(公元960-1126年)前期,胡姓始迁祖在此路旁开店,当时称“胡家店”。逐渐形成村落,遂为村名。

主要姓氏,胡、徐、杨姓各占约20%,王、吴、彭姓各占约10%,周、尹姓各占约5%。

村内有五金加工业4家,蛋鸡、生猪养殖20余户。

村庄街道全部硬化、绿化、亮化。

曹家店

曹家店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2千米处。北邻张沙兰,东连徐沙兰,南接李沙兰,西靠郑家寨子。1986年有622亩耕地,144户,636人。现有494亩耕地,1036人。

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这里是通往胡家店的一条大路,曹姓人在此开店,因而得名。

主要姓氏,李姓约60%,张姓约40%。

2005年至2008年建成小区居民楼,住户60户。完成南北街7条、东西路2条道路的硬化、亮化、绿化。

村内有五金加工业70多家。

张家岭

张家岭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2.5千米处。北邻大徐家寨,东连平墩湖、红岭埠,南接胡家店,西靠刘家寨子。1986年有997亩耕地,170户,714人。现有700亩耕地,321户,1024人。

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新建村庄。张姓人定居于岭前,故名“张家岭”。人口980人,行政面积1000亩。

主要姓氏,张姓约98%,许、马姓占约2%。

2017年完成全村道路水泥硬化工程。

村民主要以五金加工、服装加工、种植养殖为收入来源。

东傅家屯

东傅家屯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4.5千米处。东北邻黄家屯,东连青墩寺,南接西沈杨,西靠寇家屯。1986年有814亩耕地,217户,979人。现有580亩耕地,480户,1672人。

碑文载,明万历年(公元1573-1620年)傅姓人由石拉渊村(今属八湖街道办事处)迁来居住,原名花园村,后改为“傅家屯”。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与金雀山路街道办事处的傅家屯重名,更名为“东傅家屯”。

主要姓氏,傅姓约95%,刘、杨、孔等姓约5%。

2016年完成全村水泥路面硬化工程,新建办公室、文化广场;2017年完成村内排水改造,安装健身器材等。建有卫生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等便民设施,组建社区秧歌队一支。

村民以五金加工、糕点生产、成衣制品、木器加工等为主要收入来源。

西沈杨

西沈杨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4.5千米处。北邻东傅家屯,东连东沈杨,南接临沂北站,西靠范古墩。1986年有690亩耕地,150户,669人。现有人口308户,967人,行政面积335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西沈庄”。相传有三百年历史,约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建村。因建村时东面已有沈杨村,故名“西沈杨”以示区别。现与东沈阳合并为沈阳社区。

主要姓氏,刘姓约20%,杨姓约20%,张、赵姓各占约15%,崔、郭、马、王、周、左等姓共占约30%。

2016年提升改造节约用水改造工程,安装路灯亮化工程,全村道路硬化工程等。村内建有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有村民自发组建快乐健身舞队等。

东沈杨

东沈杨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3.5千米处。北邻青墩寺,东连小西岭,南接石碑屯,西靠西沈杨。1986年有380亩耕地,115户,567人。现有人口252户,824人,467亩耕地。

主要姓氏,张姓约60%,其他姓约40%。

村民以五金加工和农业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

黄家屯

黄家屯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4千米处。北邻郑家寨子村,东连青墩寺,南接东傅家屯,西靠甘屯。1986年有1244亩耕地,180户,816人。现有人口12471户,1451人。行政区域面积1500亩,其中耕地面积844亩。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黄姓人从军至此,屯田定居,故名“黄家屯”。

主要姓氏,黄姓约90%,崔、孙等姓共占约10%。

2006年完成全村道路的水泥硬化、亮化工程。村内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广场等。

村民以五金加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

青墩寺

青墩寺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千米处。北邻郑家寨子村,东连小西岭,南接东沈杨,西靠黄家屯。1986年有1738亩耕地,317户,1382人。现有人口627户,1594余人。行政区域面积2800亩,其中耕地面积877亩。

据传,三百六十年前本村人由张八潮迁居寨子,又由寨子迁居此地。村后有墩,墩上建庙,遍植松柏,青葱可爱,故名“青墩寺”。据此推算该村当系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所建。

主要姓氏,张姓约97%,谢姓约2.5%,黄、王、刘、顾姓共占约0.5%。

2016年完成硬化南北大街6条,共计3600平方米。2017年完成硬化东西路30条,共计2700平方米。2016年建村委办公楼、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快乐健身广场。

村内有五金加工10余户,商店6家。多数村民在位于村旁的奥达建陶上班。

小西岭

小西岭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5千米处。北邻李沙兰,东连相公庄西村,南接西南旺,西靠青墩寺。1986年有200亩耕地,42户,204人。现有190亩耕地,50户,210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新庄”。该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0-1908年)。最早只有李望春和张自成两户由李沙兰和张沙兰迁来岭上居住。附近李沙兰呼之为南岭,青墩寺呼之为东岭,相公庄称之为西岭或新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以其地处公社驻地相公庄之西,定名为“小西岭”。后与相公庄三村合并。

小西岭村20世纪70年代原设五七红校,“文革”后为培训基地,职业学校,今为益民实验中学、益民实验小学。著名画家王小古曾在此校工作,创作了大量作品。

主要姓氏李姓。

李沙兰

李沙兰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1.5千米处,月牙河东岸。北邻张沙兰,东连徐沙兰,南接小西岭,西靠曹家店。1986年有1830亩耕地,425户,1803人。现有789户,2645人,1090亩耕地。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西沙庄”。高家林墓碑(今已碎)有“大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高太公建立沙儿庄”之文。

根据墓碑记载,公元1668年发生地震破坏,李姓由汤头迁来此地立村,因为北面张沙兰当时叫西沙儿庄,这里也随之名为西沙儿庄。后来人口日增,为了区别,冠以姓氏,名李家沙儿庄。又嫌“儿”不雅,改为“兰”字,取其音近而字雅,定名为“李沙兰”。其实“沙儿”应为“沙”的儿化音,只是写作“沙儿”,人不知之,因而误解其义。

李沙兰下辖两个自然村:李沙兰一村和李沙兰二村。

主要姓氏,李姓约95%,张、吕姓占约5%。

李沙兰一村,2012年硬化水泥路面1条,安装路灯亮化工程。2014年联邦路建设,安置拆迁户新建居民楼2栋。2016年提升改造完成全村大街小巷路面水泥硬化工程。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服装加工,部分经商、外出打工。

李沙兰二村,2017年完成“户户通”工程,安装自来水。村内建有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广场等。人口1645人,其中李姓占约50%,蒋、康、王各占约15%,孙、徐、张、刘、周等共占约5%。

20世纪70年代曾在高家汪中出土木桩,据说是旧时打响场的遗物(关于“打响场”在地名故事有介绍)。后因犯罪查抄,村舍成为废墟。补记在此,聊作故事。

村民以五金加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

张沙兰

张沙兰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5千米处。北邻胡家店、张家岭,东连徐沙兰,南接李沙兰,西靠曹家店。1986年有907亩耕地,200户,856人。现有377户,1270人,743亩耕地。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西沙庄”。相传元代(公元1280-1368年)初期建村。因此地有一道南北向的沙丘,冬春季节风大沙多,故名“沙儿庄”。明朝时东边出现了同名村,遂以方位作区别,名西沙儿庄;清朝时南边又出现了同名村,遂以姓氏作区别,名张家沙儿庄(“沙儿庄”改名“沙兰”同李沙兰)。张沙兰村是三个沙兰中建村最早的一个,当初李沙兰所占土地都归该村所有,直到20世纪80年代李沙兰村南的沙荒地产权仍归张沙兰村。

主要姓氏,张姓约98%,许、马姓占约2%。

村民主要从事五金、服装加工、种植、养殖。

徐沙兰

徐沙兰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1千米处。北邻新城村,东连学田庄,南接相公庄,西靠张沙兰。1986年有1297亩耕地,245户,1018人。现有1400人,行政区域面积220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东沙庄”。该村徐姓最多,有“明朝财主”之称。徐氏墓碑有“明末始祖”字样,确知系明代(公元1368-1644年)建村,以徐氏命名。村名历史见“李沙兰”。

主要姓氏,徐姓约40%,王姓约30%,李、周姓各占约10%,刘、张、葛、宋姓共占约10%。

村民以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南寺

南寺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侧,相公庄以南。1986年有487亩耕地,104户,666人。现有332户,1004人,20亩耕地。目前已建成南寺社区。

旧有“石佛寺”,不知建自何时。民间传说“先有石佛寺,后有管仲庄(相公庄)”,可见它的古老程度。石佛寺位于相公庄南,俗呼之为南庙,后改称“南寺”,村以庙得名。

主要姓氏,赵、李姓共占约40%,刘、郁姓共占约30%,庞、梅、苏、王、张、高姓共占约30%。

2014年建成社区居民楼4栋、120户。中心大街1200米贯穿东西,村南为北京东路,村东医平路,交通方便。社区建有卫生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等便民设施。

相公工业园主要位于该村,有入园企业10多家。村内饭店、商铺、大型超市等100余家,村民实现了当地就业,生产生活十分方便。

释佛寺

释佛寺位于村北侧,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当时寺院建设规模较小,主殿三间,殿内设一佛坛,主像是佛祖释迦牟尼像。县志记载为石佛寺,后俗称释佛寺。“释”为释迦牟尼简称,且与“石”谐音,推测最初供奉的是石佛像。主殿两侧各立一块四面柱状石碑,右侧石碑高1.5左右,为石刻佛造像碑,又称供养碑,全碑四面用浮雕开龛造释迦牟尼佛像,还有线刻的供养佛菩萨像,造像碑下部刻有铭文,此碑被临沂市博物馆收藏保存。左侧石碑高1.5米左右,碑文记载建寺日期,后被挪移到小程子河村汤河作垫桥石,历经多年,石碑破碎难复。释佛寺建成后,香火日渐旺盛,人们在佛寺周围搭棚砌房,渐成村落,取名南寺村。

2008年妙莲法师(陈远荣,祖籍盐城市东台人)受信众的邀请,发心恢复重建千年古寺。在十方护法的精心护持下,历数年,终于新寺建成。重建佛寺占地30余亩,长期规划用地108亩,规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而宏伟。大雄宝殿供奉释祖佛像,左有文昌宫,右有三官殿。2011年1月被省民宗局批复为合法宗教场所,10月在寺内成立了河东区佛教协会。

宅子

宅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5千米处。北邻临沂火车北站,东连石碑屯,南接朱家斜坊,西靠尤家斜坊村。1986年有840亩耕地,147户,709人。现有人口357户,1099人,耕地174亩,行政区域面积1300亩。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纪姓在此居住,名“纪家宅子”。后众姓聚居,不再冠以姓氏,直接称作“宅子”。

主要姓氏,胡、孙、聂姓各占约25%,王、陈、郭、韩、许、张、苏等姓共占约25%。

村内街道硬化4200平方米,建健身广场一处。

村民主要从事五金加工、农业种植,部分外出务工。

石碑屯

石碑屯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3.5千米处,省道342路北侧。北邻东沈杨,东连西南旺,南接西冷庄,西靠宅子。1986年有1533亩耕地,335户,1195人。现有人口565户,1783人,耕地260亩,行政区域面积200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石碑屯”。村东荒地上旧有石碑一座,系清乾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建村时所立,故名“石碑屯”。今碑已破碎,无人能知其详。2004年与东冷庄村合并为石碑屯社区。

主要姓氏,吴、王、左、宋、张姓各占约15%,李、孙、葛、欧阳、孟、艾等姓共占约25%。

2010年完成大街小巷的水泥硬化工程,村内建有小学、中心卫生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中心幼儿园,组建有广场健身舞、秧歌队等。

该村发展副业较早,曾经生产铸造草绳机,现已规划建设为农村社区。村东有变电站,建有石墨烯产业园。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五金加工。

东冷庄

东冷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5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南侧。北邻石碑屯,东连周庄子,南接李家黑墩,西靠西冷庄。1986年有394亩耕地,73户,308人。现有人口142户、463人,耕地253亩,行政面积800亩。

主要姓氏,苏姓约90%,王、李姓各占约3%,刘、张等姓占约4%。

据《冷氏家谱》推算,系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建村,有350余年历史。冷姓先来此定居,命名“冷庄”。后来住户增多,析置成两个村庄,此村居东,名“东冷庄”。今冷姓已无,为了尊重历史及首创之功,村名始终未改。

2016年“户户通”工程修2条主街1030平方米,辅路3380平方米,小巷4238平方米,主街安装了路灯。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五金加工。

西南旺

西南旺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5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北侧。北邻小西岭,东连东南旺,南接周家庄子,西靠石碑屯。1986年有702亩耕地,118户,531人。现有669人,行政面积96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西南旺庄”。村名历史见下“东南旺”。

主要姓氏,尹姓约20%,徐、刘、王、吕姓各约15%,薛、康姓各约4%,马、邵姓各约1%。

尹开勋,道光甲辰进士,他曾在邢部任主事、员外、郎中,历任福建福宁、福州知府,后擢升道员,任汀漳龙道,署按察伎,人称八府巡按。当地其传说较多。其子尹文翰、孙尹耀庚均为官,县志有载。

200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贯穿全村南北、东西主干道路及辅路硬化建设。2016年建成光伏发电项目。村内建有社区卫生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幼儿园等,组建有快乐健身舞队、秧歌队。

村民主要从事五金加工、成衣加工及经营成品小五金店等。

东南旺

东南旺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1.5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南侧。北邻相公庄,东连大范庄、小茅茨,南接何官庄,西靠西南旺、周家庄子。1986年有4369亩耕地,817户,3589人。现有2629亩耕地,1773户,5450人。(www.xing528.com)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东南旺庄”。村西北旧有徐氏墓碑,系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所立,碑毁时间不久,老人记忆犹新。据此推算建村应有400年左右,最晚也在公元1620年前。名称来源,其说有二:其一,该村在行政上历来属相公庄所辖,因地处相公庄东南,故名“东南旺”。就像相公庄西南有西南旺一样,都是以相公庄的位置角度说的。一个“旺”道出了村民祈盼兴旺发达的美好心愿。其二,“旺”当地读作目(目mu),土音呼作“南牟庄”。传说该村由牟姓始建,日久年远,音转义讹,演变成现状。村中有“牟家汪”,相传系当年财主牟家“打响场”遗址。

东南旺一村:由东南旺村析置而来,现有人口713户、2186人,耕地970亩。

主要姓氏,徐姓约25%,韩姓约20%,许、王等姓共占约20%。

2016年建成社区居民楼,完成通自来水及路灯亮化工程。2017年完成南北、东西街道各2条硬化工程。村内建有幼儿园、社区卫生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组建有社区秧歌队。

主要企业有盛金佳食品有限公司、金泰鸭业、朋特机械有限公司、凯利胶塑公司、正泰机械厂等。

村民主要从事制蓬、铸造及五金、服装加工,部分村民外出或就近打工。

东南旺二村:2015年建成东二小区居民楼,现有665余户,2089人,耕地976亩。

主要姓氏,王、葛、侯姓共占约90%,周、孟、孙、李、颜姓共占约10%。

2016年改造硬化村内道路500多米,2016年安装路灯、小区绿化。先后开展了平安家园建设、污水处理和小区饮用水工程。村内建有小学一所,卫生室一个。

村民主要从事小五金加工制造、纸箱注塑等。

东南旺三村:由东南旺村析置而来,现有人口395户、1175人,耕地684亩。

主要姓氏,王姓约65%,许姓约20%,葛、刘、张、周等姓共占约15%。

2015年完成2条水泥硬化,2016年建设水利沟渠、安装路灯、污水处,2017年硬化南北大街和完成了抗涝抗旱一体居民吃水工程。社区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组建有健身舞队、秧歌队。

村民主要从事五金、纸箱、成衣加工和种植、养殖。

西冷庄

西冷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5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南侧。北邻石碑屯,东连东冷庄,西靠朱家斜坊。1986年有1790亩耕地,317户,1327人。现有565户,2010人,1108亩耕地。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西冷庄”。原与东冷庄为一个自然村,析置后以位置居西故名。村名历史同“东冷庄”。

主要姓氏,张姓约90%,马、闫姓占约5%,卞、刘、王、徐姓等占约5%。

2009年硬化村内三纵二横街道,长度达到11千米。村内建有卫生室、图书馆、健身广场等。

村民主要从事五金、成衣、车床加工和农作物种植。

李家黑墩

李家黑墩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5千米处。东北邻周家庄子,南接刘家黑墩,西靠东西冷庄,兖石铁路从村南穿过。1986年有670亩耕地,113户,514人。现有225户,701人,401亩耕地。

相传系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初期由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建村于黑湖边的黑土墩之上,原名刘古墩。后李姓兴起,改名为“李家黑墩”。

主要姓氏,李姓约80%,韩、刘、王、崔、翟、冯、续、牛姓共约20%。

村内街道90%以上硬化,道路两边全部绿化。2007年建成居民楼,住户达到90%以上。村内建有图书室、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等。

村民主要在村内小型企业务工。

周家庄子

周家庄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5千米处。北邻西南旺,东连东南旺,南靠兖石铁路,西接李家黑墩。1986年有1176亩耕地,183户,868人。现有458户,1383人,623亩耕地。

主要姓氏,韩姓约20%,周、刘、王姓各约15%,张姓约10%,马、任、李姓共约25%。

据碑文记载,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八月十三日周氏家族来此定居,兴家立业,故名周家庄。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与枣沟头乡一村同名,更名为“周家庄子”。

2015年硬化南北大街9条、东西大街19条。村内建有卫生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快乐健身广场等。

村民主要从事五金加工、种植养殖、服装加工等。

平墩湖

平墩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3.5千米处。北隔鸭蛋沟与古沂庄相望,东连安子林,南接泗沂庄,西靠张家岭和几个寨子。1986年有3502亩耕地,668户,2467人。现有1199户,3703人,2760亩耕地。2014年与安子林合并为平安社区。

元代(公元1280-1368年)中期建村。该村周围多岭,而西南小岭顶平如墩,夏季汛期,西北洼地之水受岭的阻挡潴为湖泊,登墩鸟瞰一片汪洋,与平墩互相辉映,风景优美,故村名为“平墩湖”。

主要姓氏,厉姓约40%,石姓约30%,褚姓约10%,王、卢、赵、曹、郭、房、孙、杨等姓共约20%。

2014年改为平安社区,2016年完成南北10条、东西16条街道的水泥硬化、亮化。村内建有幼儿园、平安小学、卫生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组建了快乐健身舞、秧歌队等。

村民主要从事养殖、种植、服装加工、开办小型农户加工厂等,部分村民外出打工。

安子林

安子林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5公里处,管仲河西岸。北邻八湖街道的古沂庄,东连洪岭埠,南接泗沂庄,西靠平墩湖。1986年有1143亩耕地,171户,673人。现有340户,1007人,777亩耕地。

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建村。传说此地多蛇,鹌鸟常来捕食,蛇患遂绝,故名鹌子村,谐音演化为安子林。

主要姓氏,徐姓约30%,王姓约30%,彭、朱、谢、鲍姓共占约20%,杨、韦、房姓共占约20%。

2014年建成平安小区居民楼,安装了路灯、进行了环境改造绿化,并实现了治安监控全覆盖。2016年完成“户户通”硬化路工程。村内建有中心小学、卫生室、文化广场等。

学田庄

学田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千米。北邻泗沂庄,东连郭团,南接南寺,西靠徐沙兰。1986年有1003亩耕地,220户,999人。现有455户,1499人,777亩耕地。

主要姓氏,于姓约40%,王、陶姓共约40%,李、张、丁、孙等姓共约20%。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李台庄”。传说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李闯王在山西与明军交战,有于姓家族逃难来此,于废墟中发现“三圣堂寺庙旧址,定居下来,约经三十年,逐渐形成村庄,即以“三圣堂”为村名。后于姓中出了秀才,喜考古,多方考察,始知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58-1398年)此处已有村庄,名“学田庄”。当时村中建有“三圣堂”,供观音、二郎神、关帝塑像。并设武学堂于此,意在使学员有观音之仁、二郎神之智、关帝之勇。武学堂有学田数十亩,供教师生活之资,故村名学田庄。自那时三圣堂重又恢复学田庄原名。

20世纪70年代曾先后于二米深地下出土陶盆、石刀、石斧、铜器等古代遗物,1958年出土古剑一柄,1978年出土铜标枪一秆,上铸“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字样。足以证明很早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因无文献记述,详情目前还无法考证。

2008年修建村中心路1条,2016年完成户户通工程,硬化水泥路面51000平方、修排水渠7000米,彻底改善了村内的交通和排水问题。村内建有卫生室、幼儿园、图书阅览室,组建有秧歌队、庄户剧团等。

依托德利西塑料工业园,全村重点发展废旧塑料分拣加工,另有部分村民发展种植养殖。

2014年学田庄、新城村和泗沂庄三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学泗新村。

新城村

新城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1.5千米处。北邻平墩湖,东连泗沂庄,南接徐沙兰,西靠张家岭。1986年有445亩耕地,87户,411人。现有199户,610人,310亩耕地。

主要姓氏,于姓约55%,李姓约35%,陶、葛、孙、周等姓占约10%。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新城庄”。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所立建村纪念碑记载,村民当时是由南面学田庄迁来,建村速度快,房舍整齐如城市,曾一度称为北新城,后定名为“新城村”。

2017年完成南北5条、东西3条大街的水泥硬化工程,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自来水和数字有线电视等。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

泗沂庄

泗沂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北邻平墩湖,东连郭团,南接学田庄,西靠新城村。1986年有415亩耕地,96户,380人。现有190户,573人,296亩耕地。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义旺庄”。据《家谱》推算,建村已二百余年,约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初名义旺庄,继称思义庄。新中国成立后挖沟排水,大兴水利,引种水稻。村前村后,各有水沟一条,农田灌溉,大得其利,故改称“泗沂庄”。取谐音且表示对水利建设的支持。

主要姓氏,李姓约35%,管姓约35%,韩姓约20%,胡、张姓共占约10%。

2006年完成村内南北7条、东西5条大街的水泥硬化工程;2016年完成了节约用水提升改造、路灯亮化。村内建有文化广场和幸福院。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和服装加工。

洪岭埠

洪岭埠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5千米处,管仲河西岸。北为鸭蛋沟,东南管仲河对岸为久沂庄,其西为安子林。1986年有3188亩耕地,492户,2143人。现有1061户,3147人,1436亩耕地。

主要姓氏,王姓约35%,郑姓约35%,朱姓约10%,毛姓约10%,高、张、杨、吕、谢姓共占约10%。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大地震后,由“挡路村”迁来。因村前是红埠岭,遂村名红埠岭村,后演变为“洪岭埠”。

2016年完成了厕所改造和污水排放工程。2017年完成“户户通”水泥硬化工程。2017年6月开始土地流转900余亩,用于建设钢材市场、一带一路进出口产业园等。村内建有卫生室、图书阅览室、幼儿园等,组建有秧歌队。

郭家团

郭家团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千米处。北邻安子林,东连小朱团,南接西朱团,西靠泗沂庄、学田庄。1986年有2050亩耕地,370户,1587人。现有778户,2472人,1126亩耕地。

主要姓氏,郭姓约70%,张姓约30%。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郭家园”(误)。据碑文及传说系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郭氏由汶上县迁来建村,有“祖居汶土迁住团”之说。村南有团土岭,附近七村均以团名村,而分别冠以姓氏、方位、大小等词以示区别。该村郭氏大族,故名郭家团。

2015年全村完成“户户通”水泥道路硬化工程。

全村个体小规模企业20多家,主要从事五金、注塑等个体加工。村民以种植、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小朱团

小朱团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千米处。北距洪岭埠较远,南接东朱团,西靠郭家团。1986年有711亩耕地,160户,728人。现有325户,1009人,485亩耕地。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葛家团”。相传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葛姓由坊坞迁来,取名葛家团。后朱姓由朱团村析置来的户数较葛姓为多,并且是近村分来,遂沿用朱团原名而以大小区别之,故名“小朱团”。

2014年西朱团、东朱团和小朱团村合并组建为朱团社区。

西朱团

西朱团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2.5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北侧。北邻郭家团,东连东朱团。1986年有928亩耕地,260户,1001人。现有461户,1540人,1213亩耕地,行政区域面积160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朱家团”(误)。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建村。原与东朱团为一个自然树,总名大朱团,亦称朱家团,后来分成东、西两个朱团,该村在西,故名“西朱团”。

主要姓氏,李姓约45%,朱姓约40%,林姓约10%,卢、周、张等姓共占约5%。

2006年完成户户通自来水工程。2011年全部安装路灯。2015年完成全村大小道路硬化工程,全村硬化道路长度10余千米,面积60000余平方米。2016年完成改厕工程。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注塑、五金加工。

东朱团

东朱团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2.5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北侧。北邻西朱团,东南为刘家团,西靠西朱团。1986年有1431亩耕地,453户,1745人。现有831户,2559人,1213亩耕地。农历三、八逢集。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朱家园(误)”。原名大朱团,后来分出了西朱团,这里就叫“东朱团”了。村名历史同“西朱团”。

主要姓氏,朱姓约98%,王、孟、李、徐、黄、葛、赵等姓共占约2%。

2014年东朱团村改为朱团社区,2015年完成南北街道12条、东西46条大街小巷硬化工程,安装路灯。村内建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便民设施,组建有社区秧歌队。

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和到本村的个体企业打工。

小范庄

小范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2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南侧。北邻西朱团,东连李家团,南接大范庄,西靠东南旺。1986年有340亩耕地,95户,335人。现有596人,160亩耕地。

相传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建村。因在大范庄北,建村晚,村庄小,故名“小范庄”。

主要姓氏,孙姓约45%,张姓约30%,李姓约25%。

2016年基本达到80%的住户住上二层楼房,完成“户户通”硬化路,完成了路灯亮化和道路两边的绿化建设,开展了平安家园的建设。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个体运输和外出打工等。

李家团

李家团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3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南侧。东连高家团,西靠小范庄。1986年有661亩耕地,265户,973人。现有473户,1558人,485亩耕地。

据碑文家谱,建村于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后期,以姓氏及地理实体命名。

刘家团

刘家团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1.75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北侧。西北邻东朱团,东连西岭,南接高家团。石拉渊灌渠从村东穿过。1986年有1000亩耕地,264户,1075人。现有493户、1751人,388亩耕地。

相传明朝(公元1358-1644年)刘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迁来定居成村。以姓氏及地理实体命名。

主要姓氏,孟姓约35%,刘姓约30%,邵姓约15%,王、李姓各占约7%,葛姓约4%,赵姓约2%。

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了旧村改造,全村家家住上了楼房,户户通上自来水。大街小巷实现全硬化,硬化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各条街道统一安装路灯亮化工程。1997年村委投资300万元,建成全国电气化村。2003年投资3000万建成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体式学校,投资500万建成3星级酒店。2007年投资300万建设花园广场,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2011年建设了仿古式沿街楼。2013年建设了社区高层住宅楼。

该村主要产业有精密铸造、工程机械、酒店、汽车配件、车辆销售等。产品销往国内多家大型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企业,并与多家国外企业签订销售合同。

社区内另有商超20余家,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图书浏览室、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

北京东路治理后刘团村

高家团

高家团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3.5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南侧。北邻刘家团,西靠李家团。1986年有1220亩耕地,280户,1186人。现有898亩耕地,528户,1751人。

相传该村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当时属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时局动荡不安,村庄经过三次搬迁,最后才定居于此。据说开始有高、顾、蔡、周等姓在今村东北半华里处安村,名“蔡顾村”,继而又迁至今村正东居住。后来顾、蔡、周各姓相继断宗,仅剩高家一姓,便又向西移,来今村址定居,取名“高家团”。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李、葛两姓相继迁来,村名未变。

道路街巷基本硬化绿化。

大范庄

大范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2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南侧。北邻小范庄,西靠东南旺,兖石铁路从村南穿过。1986年有1557亩耕地,327户,1341入。现有204户,2051人,172亩耕地。

主要姓氏,于姓约25%,周、徐、葛姓各占约20%,李、郭、蒋、冯、杨、张、朱等姓共占约15%。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大范家庄”。相传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4-1487年)范姓来此定居,名为“范家庄”。后来北边出现了小范庄,这里就叫“大范庄”以示区别。

2007年完成南北2条、东西1条大街的硬化路面工程,并安装路灯。2016年完成“户户通”水泥路面,硬化面积40000余平方米。村内建有卫生室、文化广场、图书室等便民设施,组建有快乐健身舞队。

村内有商铺100多家,依托德利西再生塑料产业园,村民主要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和种植。

大范庄遗址为临沂文物重要保护遗址。

小茅茨

小茅茨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5千米处,省道342公路南侧,兖石铁路北侧。东临大茅茨、孙旺庄,西靠东南旺。1986年有2831亩耕地,658户,2866人。现有1316户,4161人,2030亩耕地。

主要姓氏,马姓约60%,张姓约15%,李、史、孙姓共占约15%,黄、王、毕、许等姓占约10%。马姓与久沂庄、张黑墩、芝麻墩等马姓皆为同宗。

根据马氏墓碑记载,明代中期(公元1369-1644年)建村,史、曹、孙三姓人家在此居住,仅数间茅棚草屋,故名之茅茨。后马氏马嗣伦由沂河边马家石河村迁来。

传说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南旺庄尹开勋任湖北道台,为了抗拒太平军,曾在此设“人和寨”。

旧说茅茨沟发源于此村,现易名祝丘河,源头亦上延至张家岭附近。

2014年安装两条街路灯,建成文化广场。2016年完成“户户通”水泥硬化路工程。村内建有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等便民设施,组建有健身舞队。该村文化氛围浓厚,有数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书画爱好者。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外出打工、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等。

大茅茨

大茅茨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5千米处。北邻大范庄,东南为孙旺庄。村东有石拉渊干渠通过,南有茅茨沟。1986年有1092亩耕地,412户,1601人。现有718户,2285人,593亩耕地。

村名来源同小茅茨。

主要姓氏,李姓约35%,曹姓约25%,刘姓约20%,闫、颜、张、王、周等姓各占约4%。

2016年完成“户户通”硬化路面15000平方米。安装了电子治安监控系统,开通了自来水、数字有线电视等。村内建有小学、卫生室、图书阅览室,组建有快乐健身舞队、秧歌队。

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和服装、帽子、木器加工等。

孙旺庄

孙旺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千米处,西北与大茅茨为邻,南接汤河镇楼子村,西靠小茅茨。村东有石拉渊干渠通过,村南有茅茨沟。1986年有3377亩耕地,755户,3030人。现有1422户,4542人,2169亩耕地。

主要姓氏,韩姓约30,陈姓约20%,康、刘姓各占约18%,张、王、袁、管、姜姓共占约14%。

村内建设居民楼3栋,6条街道全部实现了亮化、绿化。安装了电子治安监控系统。村内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广场等设施,组建有社区秧歌队、广场舞队等。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五金加工、铸造、锻造、特殊动物养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