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汤头街道辖9个村庄,包括温泉名村汤头

汤头街道辖9个村庄,包括温泉名村汤头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汤头工作区汤头工作区含有汤头4个村、杜家岭、坊沂庄、滑店子、前湖崖、后湖崖9个村。汤头汤头系汤头西北村、西南村、东北村、东南村四个行政村的统称,街道办事处驻地,位于汤河东岸,206国道西侧。以此推断,“汤头”应为“建在温泉边的村庄”较为准确些,山西大同浑源县也有同名村庄。汤头温泉,驰名全国,水温高达61.5℃,属氯化物、硫酸盐、钠钙型高温泉。西北村西北村为汤头街道办事处驻地,区重点村,交通地理位置优越。

汤头街道辖9个村庄,包括温泉名村汤头

原有10个工作区,现今为19个网格。本书仍依旧制叙述。

汤头工作区

汤头工作区含有汤头4个村、杜家岭、坊沂庄、滑店子、前湖崖、后湖崖9个村。

汤头

汤头系汤头西北村、西南村、东北村、东南村四个行政村的统称,街道办事处驻地,位于汤河东岸,206国道西侧。1986年有4117亩耕地,904户,3490人。农历一、六逢集。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沂州府志·古迹》载:“温水乡,县东北六十里,汉昭帝封刘安国为温水侯,即此。”据此,建村时间最近应在汉昭帝时(公元前86-74年),相传由小胡庄、石门集二村合并而成。原地名志说地处汤水源头,故名“汤头”。此说不确。汤水(即汤河)源头在沂南县大庄镇之张家埠子东南和左泉村北,汤头实际上地处汤水中游偏上,不能说是“头”。《汉语大辞典》释义,“头”一义为“边,畔”,如田间地头。以此推断,“汤头”应为“建在温泉边的村庄”较为准确些,山西大同浑源县也有同名村庄。

汤头温泉,驰名全国,水温高达61.5℃,属氯化物、硫酸盐、钠钙型高温泉。对皮肤病、运动系统病有明显疗效。国家于1955年建温泉疗养院,另有露天男、女浴池,免费下汤。一年到头,来此就汤的人络绎不绝。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续修临沂县志·舆地志》载:“距县城东北七十里,有汤头镇,东倚汤山,其下有温泉二:一在村内,一在村外,旧为男、女分浴处,砌石为池。泉自石隙侧出,热如沸汤。在村内者,热至摄氏表四十五度上下,在村外者几至五十六、七度,浴者非入之以渐,则不能忍受。色深碧,质多含硫磺及盐,爬搔、委顿之疾,浴之辄愈。远方多赢粮而景从者,以清明节为尤多,特习俗相传四周不得置屋舍,故无解衣休息之所。而汤山亦濯濯不毛,遂令天然胜地几于湮没,惜哉!《水经注》温泉入沂。今故道不可考。由汤河入沭,以产蟹著。”著名的“野馆汤泉”早已列入“琅琊八景”之一,名闻远近,载入史册。

东北村

东北村交通地理位置优越,东靠206国道、鲁商知春湖,北邻临沂温泉疗养院、汤头中心医院、汤头北外环(御汤街)。汤头中学幼儿园,中心小学,卫生院坐落该区域。村中有温泉路,南有观唐街,村内东西水泥路2条,南北水泥路4条,全村道路3000余米,交通十分方便。现有耕地510亩,1280人,行政区域面积1200余亩。

主要姓氏,王姓约40%,陈、田、郭姓各占约10%,李、刘、马、张、丰、付、丁、郝、周、朱等姓占约30%。

依靠温泉疗养胜地、街道办事处驻地的优势,各种店铺近百家,从事建筑、屠宰、加工、商业服务人员300余人。另有饭店、特色餐馆8家,各业规模不断提高,更多外来人员来村经商置业。

西北村

西北村为汤头街道办事处驻地,区重点村,交通地理位置优越。道路等基础设施齐全较好。2010年建成西北村北苑小区居民楼,住户300余户。

2014年改汤泉社区党总支西北村支部。现有耕地610亩,1450人,行政区域面积1768亩。

主要姓氏,王姓约35.9%,李姓约33.2%,张姓约23.9%,郭、陈、刘、赵、巩、蒋、何等姓约7%。

煤矿疗养院坐落该村,村内建有卫生室、图书阅览室等便民设施,组建有快乐健身舞队、广场舞队。

东南村

东南村先后在村南建成了二处居民新社区,一处滨河花园,一处初成新区,容纳居民200户。现有耕地770亩。

主要姓氏,李姓约30%,王姓约20%,刘、艾各姓占约10%,陈、付、郭、尹、张、赵、朱等姓约30%。

电力技校坐落该村,村内建有村卫生室、图书阅览室、幼儿园,组建有秧歌队。

企业有建筑公司、纸箱厂、铜笔加工厂及数十家超市、商铺、药店等。

西南村

西南村2008年进行旧村改造,房屋拆迁。搬迁至西南村社区,现有耕地530亩,300户。

主要姓氏,李姓约80%、王、赵姓占约10%,刘、徐、郭、朱等姓占约10%。

村民主要从事兔毛加工、机械锻造、服装加工、手工编织、超市、商贸流通、餐饮等。

村内有艺术学校、幼儿园、卫生室、图书室、社区文化中心、大型超市,有村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广场舞队。

坊沂庄

坊沂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5千米处,省道227公路东侧,与西岭村、后西沂村、龙王堂子村、薛家店子相邻。1986年有1690亩耕地,280户,1110人。现有1280亩耕地,1609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房家庄”。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建村。冯姓人员来此定居,然后其他姓相继定居。因依靠鹅鸭湖大坝边故取名房依庄,后演变为坊沂庄。

主要姓氏为冯、张、韩。

2008年街道改造硬化水泥路五纵四横计9条水泥路,全长共计3000米。2013到2016年旧村改造,与前湖崖、后湖崖共建汤泉社区,建居民楼6栋,安置192户村民。

村内有铸铁厂、农机厂、化工厂、生物肥厂、农机修理等一批个体企业。主要农产品哈密瓜、西兰花、干梅子、桃子、黄绿苹果香菜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珍珠岩、镁盐、铁矿、石墨矿、含钾岩石等。

村内建有坊沂庄村中学、坊沂庄村卫生院、坊沂庄村民兵连、坊沂庄村信用社。

三禾生物科技公司、临沂市粮食储备中心、金属城、安监局培训中心、俊三毛纺厂位于该村。

滑店子

华店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1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288亩耕地,76户,319人。现有182户,496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华家店”。据传初名“坊屯村”,村西北有鹅鸭湖防水堤(此地称坊,尚有老堤防遗址),东南紧靠汤山,因以得名。尔后滑姓人开店,过往客人皆呼该村为“滑家店”。久之初名遂废,后演为“滑店子”。“文革”期间曾改为“红波村”,群众拒绝接受。今定名滑店子。

主要姓氏,赵姓约65%,蔡姓约30%,王姓约2.5%,艾姓约2.5%。

因该村在鲁商的开发核心区域内,需整村搬迁,现社区正在建设中,新社区占地30亩,6栋11层小高层,可容纳240户,新社区名“新华家园”。

村民收入以靠在周边企业打工为主。村内自发组建了6支水地暖安装队,有70多位村民组成。有饭店1家,手提包制作企业3家。

杜家岭

杜家岭村位于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5千米处,省道227(益新公路)东侧。1986年有254亩耕地,44户,175人。现有耕地175亩,人口228人,行政区域面积260亩。2005年全村房改43户。

该村系库区移民村,当时名“新村”。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与义堂的村庄重名,恢复原在蒙阴县时的村名“杜家岭”。

主要姓氏,杜姓约96%,王姓约3%,李姓约1%。

1968因扩修蒙阴堤水水库移民白沙埠,又因人多地少再次移民汤头。村前206国道,村西227省道,距汤头1千米,共有四条主街。1989年自打机井用上了自来水,2007年共水泥硬化大街2800平方米,2009年水泥硬化胡同2000平方米,2016年被上级部门评为最美乡村。

村内土地大部分出租给企业,收取租金。村里年轻人主要在华太电池厂、鲁泰鞋厂等企业务工,妇女在家从事手工加工。

后湖崖(“崖”方言读yai)

后湖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4千米处,省道227(益新公路)东侧。1986年有637亩耕地,115户,458人。现有522人,600亩土地。

相传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村,因坐落在鹅鸭湖西岸,故名“湖沿”,后演化为“湖崖”。又因南边有一村也叫湖崖,遂改名“后湖崖”。

主要姓氏,赵姓约95%,其他约5%。

2013年旧村改造,与前湖崖、坊沂庄共同还建汤泉社区。社区位于227省道东侧、御汤街北侧,环境优美,交通便利。2016年建成社区居民楼13栋,容纳474户,2016年开展了平安家园工程建设。

前湖崖(“崖”方言读yai)

前湖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3.5千米处,省道227(益新公路)东侧。与薛家店子、塔桥等相邻。1986年有1449亩耕地,186户,800人。现有1027人,826亩土地。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前湖崖”。相传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赵英烟、赵英法兄弟俩来此定居。村名由来同后湖崖村,此村居南,故名“前湖崖”。

1938年3月,原国民革命军西北军庞炳勋第3军团与日本侵略军板垣师团在此鏖战,争夺数日,民房大部被毁。

主要姓氏,赵姓约95%,寇姓约4%,程姓约0.5%,薛姓约0.5%。

2013年旧村改造,与后湖崖、坊沂庄共同还建汤泉社区。

林子工作区

林子工作区含有前林子、后林子、东大沟、西大沟、集沂庄、贾家官庄6个村。

后林子

后林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6千米处,206国道东侧。与崔家庄、寇家屯、西大沟等相邻。1986年有3908亩耕地,619户,2549人。现有耕地3300亩,人口3000余人,行政区域面积4000余亩。

相传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建村。因村前有一郭家林,故名后林子。

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前、后林子村一带对日军进行阻击战,传说前后、林子村房子基本被战火烧光。

主要姓氏,蒋姓约45%,唐姓约20%,张、许、郭姓约25%,刘、于、郝、马、吴、李姓约10%。

2013-2016年拆迁建设农村社区,实施建设社区居民楼,目前完成入住600户。2013年起对村内街道硬化、绿化,长度达6千米,面积达3万平方米。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养殖、铸造加工。农家乐兴起较早,有饭店6家、商铺8家。

前林子

前林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5.5千米处,206国道东侧。1986年有4062亩耕地,768户。现有3272亩耕地,1160户,3340人,行政区域面积3800亩。农历三、八逢集。

村名来源同后林子。

主要姓氏,李姓约50%、王姓约40%,于、申、洪、陈、杨、孙、郭等姓占约10%。

自2013年8月开始,进行旧村拆迁、社区还建工作。规划有36栋居民楼的新社区正在建设中,其中达到交付使用条件的12栋。社区建有污水处理设备一套,自来水井及配套设施两处。

前林子有泉水一处,品质极佳,已建有矿泉水厂。

村民的收入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建有蔬菜大棚80亩,油桃大棚25亩,草莓生产基地100亩。个体企业有电池配件、五金加工、塑料配件、农产品加工、兔毛加工、铅笔生产、废旧金属回收。

村内建有社区小学1处、幼儿园2处,有卫生室、图书室、老年公寓、超市、药店、饭店等便民设施,组建有社区秧歌队。

村内有华太炭棒厂、天龙冷库、玉鑫源铅笔厂、中元五金厂、兔毛加工厂、金桥塑料制品厂等一批个体企业。

西大沟庄

西大沟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7.5千米处。与前后林子、崔家庄、东大沟、贾家官庄相邻。1986年有1961亩耕地,228户,842人。现有1866亩耕地,1060人,行政区域面积2200亩。

相传明崇祯时(公元1628-1644年)建村。距此村1千米处有一条人字形的南北大沟,村址恰在西边大沟的南头,故名“西大沟庄”。

主要姓氏,包姓约50%,耿、李各占约20%,刘、马、许、陈、赵等姓占约10%。

2013年旧村改造拆迁175户,2014年建成社区居民楼430户,现已还迁110户。全村道路长10千米,全部“四化”。

村内建有卫生室、幼儿园、健身广场,便民服务中心正在规划中。有自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彩印厂。

东大沟庄

东大沟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7.5千米处。与西大沟、贾家官庄相邻,东面与莒南县石莲子镇大河疃相连。1986年有3001亩耕地,353户,1425人。现有2553亩耕地,1680人,行政区域面积3200亩。

碑文记载,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建村,因村西原有一条沟,俗呼东大沟,遂定村名为“东大沟庄”。

主要姓氏,胡姓约40%,韩姓约30%,李姓约25%,常、梁、赵姓约5%。

2013年实施旧村改造、土地增减挂钩,与后湖崖、坊沂庄共建大沟社区。2016年建成社区居民楼16栋共计500户,开展了绿化、亮化、平安家园工程。

村民以大棚蔬菜种植、养殖为主。部分村民就近在华太电池厂、鲁泰鞋业务工。

村内有联成食品有限公司、富泉榨油机械制造厂、壁纸厂等个体企业,建有东城草莓种植基地、周海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

集沂庄

集沂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千米处,206国道东侧。与贾家官庄、前篆注、后篆注、前林子相邻。1986年有2107亩耕地,231户,948人。现有1800余亩耕地,1120余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古沂庄”。相传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由外地迁来六户人家,因当时是济南府辖沂州地,取府、州名称的首字“济沂”命村名为“济沂庄”,后演变“集沂庄”。经反复调查,并无“古沂”之说。

主要姓氏,王姓约60%,孙姓约25%,李、张、徐、秦、寇等姓占约15%。

2010年改为集沂庄社区,2012年建成居民楼,住户300余户。村内道路街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治安监控齐备。

有特种动物养殖户30多余户,妇女及女孩100多人在鞋厂等多家企业打工。“三益”鸡蛋、“三益”有机果蔬等远销全国各地。村内有超市多家,新建农村淘宝商铺一家。

村内建有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组建有舞蹈队、秧歌队。

贾家官庄

贾家官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5.5千米处。1986年有2571亩耕地,345户,1311人。现有2340亩耕地,1596人,行政区域面积280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贾家官庄”。相传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建村,初名“幸沂庄”,以吉祥言命名。一百年前,有一贾姓人开店,住客很多,众称“贾家官庄”,初名遂废。

主要姓氏,刘姓约35%,贾姓约34%,孙、许、赵、杨、冯、崔、李姓约31%。

2013年社区改造,占地79亩,建设居民楼25栋,514户,完成社区4条大街的水泥硬化工程。2015年打井开通自来水,2016年开始实施路灯亮化、污水处理提升工程,启动了小区绿化、亮化、平安家园建设工程,2017年9月已基本完成。

村里建有幼儿园、卫生室,组建有广场舞蹈队。

薛店工作区

含有薛店、公安岭、逯家长沟、许家长沟、观音堂子、钱塘子、石良崖、西岭、尹家寨、小碾子10个村。

薛家店子

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汤头北3千米处,汤河西岸。与篆注社区、尹家寨、坊沂庄、前湖崖、后湖崖相邻。1986年有2400亩耕地,340户,1300人。现有2320亩耕地,540户,1575余人。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薛姓人在路旁(南北交通大道)开店为业,后子孙繁昌,始成村落,遂取村名“薛家店子”。

主要姓氏,倪姓约30%,薛姓约30%,陈姓约10%,张、王、李、孙、彭、潘、冯姓约30%。

2003年7月修中心大街、西大街2条水泥路,全长3千米。2013年8月开始建社区,建有16栋楼。

村内建有卫生室、幼儿园。有正工机械厂、薛军克锁厂、孙立华筛网厂等个体企业。

浅塘子

浅塘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7千米处,汤河东岸。与许家长沟、公安岭相邻。1986年有1170亩耕地,166户,651人。现有686人。

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920年)杨姓人最先来此定居,初名“杨家里”,后赵、陈二姓相继迁来,改称“浅屯子”。“民国”十年(1921年)因地处浅水塘边,更为“浅塘子”。

主要姓氏,杨姓约30%,陈姓约40%,赵姓约20%,张姓约10%。

村内有小学1处。2013年10月5村合并成立长沟社区,建楼56栋。

公安岭

公安岭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5千米处,汤河西岸。与浅塘子、篆注、后湖崖相邻。1986年有2770亩耕地,392户,1578人。现有2400亩耕地,2027人,行政区域面积352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走马岭”。相传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建村,初名“通沂庄”,意为通往临沂必经之地。清末改为“走马岭”。“民国”十二年(1923年)为免遭匪患修了围墙,村民认为以后即可安居乐业,遂更名为“公安岭”。

主要姓氏,张姓约30%,杨姓约25%,李姓约20%,王姓约15%,刘、邢、牛、蒋、贾姓各占约2%。

2013年社区改造,现建有社区楼19栋,广场、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一应俱全。

尹家寨

尹家寨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汤河东岸,村西牧鹅湖。1986年有1552亩耕地,235户,968人。现有1580亩耕地,1076人。

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尹姓居住成村。因村西南汤河两岸各建堤防,故取名“坊后”,后因太平天国军队到此驻防,在村四周筑有围墙,住户大部分姓尹,遂改村名“尹家寨”。

主要姓氏,尹姓约96%,张姓约1.5%,秦姓约2.5%。

2011年将村内闲置房屋尽数拆迁,统筹建过渡房173间,安置老年人103户。水泥硬化街道4条,长3千米,面积3千平方米。提升改造自来水工程、水利工程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养殖、皮毛贸易,有特种养殖20余户,空闲时间就近打工。

许家长沟

许家长沟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7.5千米处,汤河上游东岸。与石梁崖、浅塘子相邻。1986年有1459亩耕地,320户,1200人。现有人口1200多人,行政区域面积140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徐家长沟”(徐系误写)。据碑文记载和老人传说,秦朝(公元前221-207年)建村,至清初该村还是三个独立的自然村。在一条东西流向的大沟上有一座用碌碡建成的桥,以桥为界,桥北村名“碌碡桥”,桥西南因有一祠堂,村名“大祠”,桥东村中因有一家开小铺的,故名“小铺”。新中国成立后,对沟、河进行了多次整修、治理,三个小庄连在了一起,因许姓人最先来此居住,且地处沟边,遂名“许家长沟”。

主要姓氏,刘姓约30%,许姓约30%,张、杨姓约10%。

2012年改为长沟社区,设党总支,建设居民楼592套。

逯家长沟

逯家长沟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7.5千米处,省道227(益新公路)东侧。与葛沟、小岭、小碾子、于家庄相邻。1986年有1164亩耕地,185户,782人。现有939人,1070亩土地。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陆家长沟”。该村有王姓谱碑系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立,据此推断建村时间不迟于明嘉靖初年。原名“正长沟”,遭洪水冲毁后,大部村民迁走,逯姓人最先重建家园,遂改村名“逯家长沟”。

主要姓氏,逯姓约40%,王姓约30%,李姓约20%,刘姓约7%,杨姓约3%。

2008年实施土地增减挂项目,有60户村民实施旧房改造,新建街巷较多,均已硬化绿化。建有大棚蔬菜收购市场。

观音堂子(现并入长沟中村)

观音塘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8千米处,省道227(益新公路)东,汤河西侧。1986年有818亩耕地,138户,570人。现有769人。

相传明初(公元1368-644年)建村,因村内有观音庙一座,故命村名“观音堂子”。“文革”时期曾改为“向阳”,没叫起来,后仍恢复原名。今名长沟中村。

主要姓氏,王姓约99%,其他姓约1%。

在2013年成立长沟社区,计划6村合并,建楼56栋,现已分配到户。

小碾子

小碾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7.5千米处。与长沟西村(逯家长沟)、长沟中村(石良崖)相邻。1986年有201亩耕地,60户,271人。现有506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小辇”。据家谱记载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建村,村前有一座桥,谓之“前桥”,桥北头有一古代遗留下来的石碾,因而命村名“小碾子”。

主要姓氏,王姓约99%,刘姓约1%。

2009年10月1日拆迁96户,已安置村前。2013年10月成立长沟社区,新建住宅楼现已分配到户。

长沟西岭

长沟西岭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8千米处,省道227公路(益新公路)东侧。1986年有931亩耕地,160户,618人。现有230户,人口690人。

长沟风光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长沟西岭”。碑文记载,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建村,村西头有一石岭,村南是逯家长沟,故名“长沟西岭”。

主要姓氏,王姓约90%,赵姓约7%,苏姓约3%。

乡村道路建设一如他村。

石梁崖(现并入长沟中村)

石梁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北7.5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747亩耕地,102户,474人。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石浪崖”。据碑文记载,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王、刘二姓先后从外地迁来,村前有一道石梁,遂取村名“石梁崖”,现改名长沟中村。

主要姓氏,刘姓约52%,王姓约46%,冯姓约1.5%,丁姓约0.5%。

烟花制作曾是该村传统产业,祖传手艺。

2011年承担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建社区居民楼11栋、老年公寓1栋、老年房8户、社区服务中心2800平方。建有卫生服务站、社区小学,拟新建幼儿园一处、商业楼一栋。

郑庄工作区

郑庄工作区含有上郑庄、下郑庄、北尤庄、前篆注、后篆注、东山东、西山东、乔家庄、泉沂庄、小王庄10个行政村。

北尤庄

北尤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5千米处。与下郑家庄、薛家店相邻。1986年有960亩耕地,133户,514人。现有265户,800人,行政区域面积130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尤家庄”。据尤姓家谱记载,尤姓人于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在此居住,取村名“尤家庄”。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与义堂镇“尤家庄”重名,根据此村居北,更为“北尤庄”。

主要姓氏,李姓约60%,谭姓约35%,韩姓约5%。

早年交通条件相对落后,2008年“村村通向东修途径前篆注村连接206国道水泥路,2013年因篆注社区建设该路被部堵死。2016年南北中心路水泥硬化,长度约为1400米,其他道路均为农田土路。已规划并入篆注社区。

上郑家庄

上郑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5千米处。与前篆注、泉沂庄相邻。1986年有1679亩耕地,200户,900人。现有1330亩耕地,1165人,行政区域面积1870亩土地。

相传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发洪水时,从郑家庄搬迂部分居民至此,亦名“郑家庄”。因村址地面较高,取名“上郑家庄”,并将原郑家庄改称“下郑家庄”。

主要姓氏,郑姓约90%,陈、孙姓约10%。

有东西2条、南北3条五条大街,总长3200米,尚未硬化。

村民收入30%来自种植花生,30%来自养殖,40%来自外出打工。

下郑家庄

下郑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5千米处,206国道西侧。与前篆注、北尤家庄、尹家寨相邻。1986年有823亩耕地,113户,470人。现有耕地600亩,208户,540多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郑家庄”。据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郑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来定居,名郑家庄。上郑家庄析置出去以后,因地处岭下低洼处,故名“下郑家庄”。

姓氏全部为郑姓。

2016年还建了小区居民楼,住户208余户。

后篆注

后篆注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千米处,206国道西侧。与集沂庄、前林子相邻。1986年有607亩耕地,97户,444人。现有630人,行政区域面积73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后转轴”。相传村人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来定居。因在外转了很多地方,最后在此定居成村,取名“转住”,后演为“篆注”。后因庄大、人口多,析成两个自然村,此村居北,故名“后篆注”。

主要姓氏,张姓约49%,刘姓约49%,余有李、赵、王等姓约2%。

2014年社区改造,改为篆注社区。社区在206国道西侧,交通便利,2016年建成社区居民楼198户,小区绿化、亮化,并开展了平安家园建设。

村内建有中心小学,组建有快乐健身队。

前篆注

前篆注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5千米处,206国道西侧。与前林子、集沂庄、下郑家庄相邻。1986年有683亩耕地,115户,453人。现有580人,行政区域面积78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前转轴”。建村时间和村名历史见“后篆注”。该村在南,称“前篆注”。

主要姓氏,赵姓约69%,李姓约31%。

2013年实施旧村改造与下郑庄、后篆注合并成立篆注社区,选址前篆注。小区住户600户,16栋居民楼,38栋沿街楼。

郑庄联小坐落于此,卫生室与后篆注共用,村内有秧歌队约30人,锣鼓队10人,青年舞蹈队8人,有一处私立幼儿园。

小王庄

小王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354亩耕地,49户,185人。现有人口300人,土地360亩。

相传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王姓人迁来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王家庄”。与傅庄镇“王家庄”重名,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该村较小,特更为“小王庄”。

主要姓氏王姓、陈姓,各约50%。

2006年该村和乔家庄村合并成双乐园,2016年双乐园村中心道路改造硬化路面1.5千米,8千平方米,户户通自来水,完成了排水、路灯工程。

因紧靠乔家庄皮毛市场,不少村民从事毛皮购销生意。

乔家庄

乔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汤山东北。与泉沂庄、滑店子相邻。1986年有1345亩耕地,197户,817人。现有1100人,行政区域面积1200余亩。

相传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乔姓入由本县白沙埠镇乔家湖迁来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乔家庄”。

主要姓氏,乔姓约50%,曹姓约20%,张、巩姓约20%,陈、姚姓约10%。

2012年成立了富丽华皮毛市场一处。村民主要从事种植、特种动物养殖、皮毛购销和加工。

东山东

东山东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1.5千米处,汤山以东。与泉沂庄、康复庄、西山东、滑店子相邻。1986年有1525亩耕地,220户,910人。现有1285亩耕地,386户,1086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山东庄”。相传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建村。地处汤山以东,有二村,因该村居东,故名“东山东”。

主要姓氏,赵姓约85%,许姓约10%,张姓约2%,蒋姓约3%。

2012年旧村拆迁改造,还建楼房6栋,共计97户,改为东山东社区。主要街道南北4条、东西为5条,全部硬化,全长7800米。

有中诚建筑公司、兔毛加工厂等企业。

泉沂庄

泉沂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千米处。与上郑家庄、东山东、乔庄相邻。1986年有1260亩耕地,147户,614人。现有830亩耕地,825人,行政区域面积1570亩。

相传该村居民系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由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来,因距汤泉较近,故名“泉沂庄”。有泉沂庄文物遗址。

主要姓氏,赵姓约50%,曹姓约40%,李、张、王姓占约10%。

2012年建社区楼3栋、别墅47户,修路3千米,通山东路2千米。

村民主要在附近电池厂、革毛厂、建筑行业务工,少数村民大棚养殖。

西山东

西山东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1千米处,汤山以东。与汤头、东山东等相邻。1986年有1926亩耕地,300户,1128人。现有1639亩耕地,510余户,1700余人,行政区域面积2200余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山东庄”。相传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建村。汤山以东有二村,该村居西,故名“西山东”。

主要姓氏,田姓约60%,李、王、陈、付等姓约40%。

2008年改为西山东村,西靠街道驻地,交通地理位置优越,村内南北大街4条,东西大街3条。

村民以果园、特色种植为主收入来源,有果园600余亩、特色水稻种植200余亩。有服装、配件、加工户10余家,有批发超市3家、宾馆饭店5家、农村淘宝商铺1家、供销综合超市(农药.种子)4家,电动车辆超市1家。

五湖工作区

五湖工作区含有董官庄、泉上屯、大徐家五湖、王家五湖、李家五湖、盖家五湖、朱家五湖、刘家五湖、石家五湖、小张家五湖10个行政村。

董家官庄

董家官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5千米处,原董泗公路东首,206国道南侧,董官庄到石拉渊公路北侧,地处交通枢纽位置。与刘家五湖、朱家五湖、汤坊崖相邻。1986年有990亩耕地,154户。现有835亩耕地,870人,行政区域面积1000亩土地。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董官庄”。相传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董倪两姓来此定居,初名“董倪官庄”。后来倪姓无人,又取名“董家官庄”。再后董姓也无人,现在张姓为主,但仍然保留创始族姓之名,以为纪念。

因紧靠省道、国道交通便利,此地设有客运汽车站。

主要姓氏,张姓约60%,李、刘、郑、闫、赵姓约40%。

2011年新农村建设拆迁30多户,还建居民楼两栋共72户。2012年长深高速(G25)连接线贯穿该村。2014-2015年硬化村级道路及生产路共8条,约2.8万平方米。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劳动力多在周围企业打工。

泉上屯

泉上屯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5千米。与傅家赤草坡、李家五湖等相邻。1986年有2694亩耕地,449户,1854入。现有2050亩耕地,2436人,行政区域面积2800余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前石屯”。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朱姓人来此定居,据传系明朝之同宗。长期以来,该村有“屯兵之地”之说。村西断崖(系南北走向)之下,有一口甘泉,泉水长年不断,清冽甘甜,水质驰名四方。村址坐落在断崖之上,因泉得名“泉上屯”。《续修临沂县志·舆地志》载:“泉上屯、郑家庄各泉,味甘水涌,颇资灌溉。”

村东有一岭,地形突起,名曰“官墓岭”。1958年政府曾插过标记,标明这是古墓。1958年整修土地,出土大量文物(石刀、石镰、铜镜、瓦罐)。1975年整修大寨田时,又挖出不少文物,部分已上交政府。

主要姓氏,朱姓约98%,李姓约2%。

村内3条南北大街、5条东西大街、4条出村路及1条学生专用路都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总长度13千米,面积6.8万平方米。

该村为著名蜜桃之乡,村民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建筑。建筑从业人员达400多人,80多户村民以种桃树为主,100多户村民从事养殖业。

王家五湖

王家五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千米,汤河东岸。与树沂庄、大徐家五湖、刘家五湖村相邻。1986年有797亩耕地,127户,610人。现有580亩耕地,800多人,行政区域面积700多亩。

据碑文记载,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王姓来此定居,因地处低洼,周围有五处洼湖,故名“王家五湖”。还有一说,初成村时,有一张姓人路过此地,口渴肚饥,村人好酒好饭招待了他,他一顿喝了五壶酒,临走时,村人要他给起个庄名,他说,叫五壶即可。后来取谐音五湖,并冠以姓氏。

特产苇席。《续修临沂县志·实业》载:“五湖村民能用红白秫蔑为席,织成人物花鸟及‘文明结婚’四大字,或喜联一副。”由此可见,这里的编织技艺,早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主要姓氏,王姓约75%,汪姓约20%,其他姓约5%。

2007年完成东西、南北各1条街道水泥硬化,总长度为800余米。2017年的爱民工程,从蒙阴水库到莒南自来水管道途径该村。社区建设完成后,全村道路硬化工程长度达2千米,1万平方米。

依托华东金属城,该村大部分成年男子外出收购废旧金属,部分中年人从事建筑行业,部分家庭妇女就近从事加工业。

盖家五湖

盖家五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2千米处,汤河西岸。与小张家五湖、董官庄、杜家岭相邻。1986年有1045亩耕地,150户,648入。现有930亩耕地,300余户,830余人。

相传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盖姓人来此定居,命村名“盖家五湖”。村名来历详见王家五湖。

村民全部姓盖。

该村北靠206国道,西靠227省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2010年完成旧村改造,涉及174户拆迁,建设老年房50套。2015年完成4条南北路水泥硬化。

村内有汤泉食品加工厂、纸箱厂、顺达汽修厂、手套加工厂等民营企业。

李家五湖

李家五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千米处,汤河东岸。与泉上屯、小张家五湖等相邻。1986年有1012亩耕地,163户,631人。现有840亩耕地,800人。

据碑文记载,明万历十年(公元1852年)李姓人来此定居,命名“李家五湖”。村名来历见王家五湖。

主要姓氏,王姓约60%,刘、李姓各占约18%,张、徐姓占约4%。

村内有五湖中心小学、图书室、健身广场等。

2006年建成小区居民楼6栋,150户。2007年通过拆迁旧村腾出土地40余亩,引进欣达项目一处。2015年全部完成村内主街道硬化工程,长2.8千米,1.4万余平方米。

村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部分从事废旧金属收购、养殖及在企业务工。

小张家五湖

小张家五湖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5千米处,汤河东岸。与李家五湖、刘家五湖、盖家五湖村相邻。1986年有711亩耕地,106户,448人。现有558人,行政区域面积800亩。

相传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张姓人来此定居,因比“大张家五湖”规模小、人口少,故取名“小张家五湖”。村名来历见王家五湖。

主要姓氏,张姓约50%,陈姓约45%,樊、王、李、孟等姓约5%。

2004年与盖家五湖村合并为盖家张五湖,2014年建成了小张五湖村小区居民楼,容纳80户。2014年起对全村街巷进行“四化”。

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大蒜,另有部分村民从事特种动物养殖,富余劳动力主要在电池厂、鞋厂打工。

刘家五湖

刘家五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2.5千米处,汤河东岸。与小张家五湖、王家五湖等村相邻。1986年有1340亩耕地,227户,900人。现有1140亩耕地,1327人,行政区域面积1700亩。

相传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刘姓人来此居住,村名来历见王家五湖。

主要姓氏,刘姓用约80%,吴、李、王姓各占约20%。

村内建有社区卫生室、图书浏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组建有快乐健身舞蹈队。村史馆正在建设中。

朱家五湖

朱家五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南3.5千米处,汤河西岸。与大徐家五湖、徐家石五湖相邻。1986年有1317亩耕地,181户,740人。现有890亩耕地,850人。

相传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朱姓人家来此居住,村名来历见王家五湖。

主要姓氏,朱姓约75%,潘姓约20%,高、张姓约5%。

2012年改为五湖社区,设党总支。2013年旧村拆迁,建设社区居民楼4栋。2014年绿化、亮化社区路面。2017年硬化东西、南北各2条主街,全村硬化道路2万余平方米。

大徐家五湖

大徐家五湖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5千米处,汤河东岸。与王家五湖、朱家五湖等村相邻。1986年有875亩耕地,119户,510人。现有640多人,800亩土地。

据墓地碑文记载,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从山西省迁来徐姓兄弟三人,老大在此建村,取村名“大徐家五湖”;老三在前面二里安家,村名“小徐家五湖”;老二在两村中间定居,村名“中徐家五湖”。老二无子,死后村废。“五湖”之说见王家五湖。

主要姓氏,徐姓约60%,张、王、李、赵、朱、刘等姓占约40%。

2007年与石家五湖村合并,改为大徐石五湖村,后改为五湖社区,设党总支。2003年村居通上自来水,安装路灯,启动五湖小区绿化、亮化。2005年完成南北2条、东西3条大街的水泥硬化。2006年建成小区居民楼,住户100余户。

村民主要从事养殖、蔬菜加工,有商铺5家。

石家五湖

石家五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4千米处,汤河东岸。与大小徐家五湖、朱家五湖相邻。1986年有580亩耕地,80户,302人。现有360人,390亩土地。

相传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石姓人家从李官乡石家屯迁来定居,取村名“石家五湖”。“五湖”之说见王家五湖。

主要姓氏,石姓约99%,刘姓约1%。

2007年与大徐家五湖合并,村名大徐石五湖。2014年改为五湖社区(大徐五湖、王五湖、朱五湖),设党总支。2014年村中心街通了205国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2015年硬化道路930米,2016年安装了路灯,2017年汤河橡胶坝建成后村容村貌大为改变。

官庄工作区

官庄工作区含有官庄、沟南、红埠岭、龙沂庄、车沂庄、辇沂庄、后西沂、前西沂、龙王塘子、袁家庄、塔桥、汤坊崖12个村。

红埠岭

红埠岭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7千米处,沂河东岸。1986年有880亩耕地,110户,445人。现有800亩耕地,540人,行政区域面积1200余亩。

相传明初建村,有一小岭横亘村北,名曰“横埠岭”。后取“横”的谐音“红”字,命村名“红埠岭”。

主要姓氏,王姓约20%,于姓约10%,李、齐姓各占约15%,崔、张、苏、史姓各占约10%。

2013年建龙车辇小区居民楼7栋、256户,建老年房27套。2015年完成南北方向2条水泥硬化道路。2016年对小区进行绿化、亮化,开展了平安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建成4公里龙园路。

社区内建有卫生室、幼儿园、小学、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体育场等便民设施。

龙王堂子

龙王堂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7.5千米处,沂河东岸。1986年有660亩耕地,107户,401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龙王堂”。据寺庙碑文记载明末建村。该村北、西两面被沂河环绕,由于北来大水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因村北有块巨石形似龙头,挡住北来之水,使村庄得以幸存。传说石头底下有龙王居住,村庄才免遭冲毁,故取村名“龙王堂子”。

主要姓氏,王姓约94.5%,薛姓约3%,梁姓约2.5%。

2013年改为龙车辇社区,设党总支,社区重点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2013年进行土地流转,建成龙园旅游区,村民在龙园旅游区上班。现在社区与旅游区交相辉映,社区卫生整洁干净,环境优美,成为汤头街道重点社区。

社区建有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卫生服务中心、超市、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等,组建有健身舞队、秧歌队。

车庄

车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7千米处,沂河东岸。1986年有2255亩耕地,367户,1327人。现有1500人,行政区域面积2800亩。

相传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末年陈姓人来此定居,初名“陈家庄”。因靠近通往东海的大道,又是西去的河口,村里常住一些推盐车子,遂改名“车庄”。

主要姓氏,张姓约32%,王、于姓各占约23%,李、邢各占10%。

2012年土地流转,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流转费及在企业打工。2013年进行旧村改造,搬迁至龙车辇社区。

辇沂庄

辇沂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6千米处。1986年有1357亩耕地,150户,590人。现有710人,行政区域面积2000亩。

相传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初年建村。据传秦始皇在村东修了一座鹅鸭湖(今称牧鹅湖),专供玩赏,每去鹅鸭湖观景,均在此村停放御辇休息,又因西靠沂河不远,故名“辇沂庄”。

传说中的鹅鸭湖如今是一条小河

主要姓氏,申姓约42%,苗姓约20%,孙姓约19%,朱姓约8%,李姓约7%,王姓约3%,付姓约1%。

2013年8月整体搬迁并于汤头街道龙车辇社区。

隆沂庄

隆沂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5千米处,沂河东岸。1986年有1166亩耕地,130户,534人。现有626人,行政区域面积150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龙沂庄”。相传于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建村。因建村于清乾隆年间,又在沂河东岸,故名“隆沂庄”。

主要姓氏,李姓约94%,于姓约4%,丁、孙姓各占约1%。

2013年全村整体搬迁至龙车辇社区。另有老年房31户供60岁以上老人居住。

塔桥

塔桥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5千米处,沂河东岸。与前湖崖、袁家庄、隆沂庄相邻。1986年有3465亩耕地,505户,1949人。现有3000亩耕地,2439人。

相传北宋元年间(公元1098-1100年)建村。因村南沂河东岸有一大桥,长年失修,后来坍塌,故取村名“塌桥”。后演变为“塔桥”。

姓氏较多,有张、王、李、赵、孙、陈、苗等20多个姓。从家谱来看,多是明朝代宗景泰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喜鹊窝迁徙而来的。苗姓占约38%,孙、李、陈、王姓各占约13%,赵、张、巩、朱等姓各占约8%。

村内有几处古迹。

清泉观位于村子南头,坐西朝东,分为前殿和后殿,系明朝所建,清朝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有庙地八亩。前殿有关公关云长、关于、周公三尊塑像。后殿所供是观音菩萨坐在莲花上,长有九头十八只胳膊。每年的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这天,香客云集,香烟缥渺,鞭炮齐鸣,盛况空前。管理人员当时为孙右和苗廷德。

玉皇庙在村子的北头,系明朝所建。有正殿,玉皇大帝坐正其中,为铁法身。庙中有8个道士,其中3个小道士,村民也叫小和尚,没那么讲究。玉皇大帝像1945年被儿童团推倒,但现在每年正月初九(相传为玉皇大帝生日)仍然有人来前来上香许愿。

塔桥新村1986年就开始搬迁,2006年老村从沂河边搬迁到村东岭。村内有东西大街6条,南北大街13条,其中路面硬化4条、约1.1万平方米,全村户户通自来水,通数字有线电视。

沟南

沟南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4千米处,沂河东岸。与隆沂庄、塔桥、袁家庄相邻。1986年有1454亩耕地,136户,594人。现有735人,行政区域面积1450亩。

据碑文记载,刘氏始祖刘刚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0-1620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鹤窝迁来定居,因村北有一条大沟,故取村名“沟南”。

主要姓氏,刘姓约88%,王姓约8%,柏、焦、崔姓约4%。(www.xing528.com)

该村有500年历史,原居沂河东岸,村内都是土坯所建的低矮草房,房屋星罗棋布,街道狭窄弯曲,很不整齐,出行很不方便。1976年5月沂河修防洪坝拆迁50余户,就此机会统一规划实施了旧村搬迁。因2016-2017年“户户通”工程,村内街道全部硬化,并安装路灯100余盏。如今村内街道干净整洁,交通顺畅,设施齐全。建有图书室、文化广场。组建有村民剧团、秧歌队、高跷队。

1986年又修建电灌站一处,修建渠道一级水渠1500米,二级水渠1000余米,彻底解决了全村1450亩土地的灌溉问题。

1985年开始栽植山楂树400余亩,村民加工出售糖葫芦,收入可观。规划养殖场50余亩,养殖猪、牛、貂,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

袁家庄

袁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千米处,沂河东岸。与沟南、坊沂庄、后西沂相邻。1986年有444亩耕地,70户,276人。现有390人,400亩土地。

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袁姓人从沂南逃荒至此,故名“袁家庄”,俗称“袁庄子”。

主要姓氏,刘姓约65%,袁姓约35%。

2000年开始旧村改造,由原来的土草房改造成楼房、平房。2006年完成东至坊沂庄、西至沂河的道路硬化工程。2010年安装路灯、街道绿化,硬化南北街道4条、东西街道12条。

村内建有幼儿园、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一所特教学校。

后西沂

后西沂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千米处,沂河东岸,227省道西侧。与前西沂、袁家庄、坊沂庄相邻。1986年有798亩耕地,94户,382人。现180余户,565人,800亩土地。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后细腰”。相传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刘姓人从沟南迁来定居,初名“刘家西窑”,后讹为“刘家细腰”。新中国成立后村人嫌此名不雅,因西临沂河,在两个西沂中此村居北,遂改称“后西沂”。

主要姓氏,刘姓占约70%,薛姓占约10%,李姓占约7%,闫姓占约7%,商姓占约6%。

新中国成立初期村内人口不足百。2010年整村搬迁至227省道西邻,御汤街东西贯穿村中心连接滨河东路,村内街道规划整齐通畅,交通便利。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农副产品购销、建筑等,富余劳动力在附近鞋厂、电池厂务工。

前西沂

前西沂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2.5千米处,沂河东岸。1986年有995亩耕地,144户,602人。现有298户,930人,行政区域面积110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前细腰”。据“船桥碑”碑文,曾名“西窑庄”,后人把“西窑”二字误成“细腰”,后来村民认为此名不雅,与后西沂相对应,更名为“前西沂”。

主要姓氏,李姓约40%,高姓约30%,张姓约20%,王、孙、许、陈、商、申姓占约10%。

2006年旧村搬迁,新村东临206国道,南临汶泗路,北临外环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2007年完成东西3条、南北2条大街水泥硬化,村内道路全部完成“四化”。

通过招商引资奥信公司落户该村,集酒店、温泉、房地产开发于一体。村民多就近在华太电池、鲁泰鞋业打工,妇女从事兔毛加工。另有电气焊加工、汽车维修、家庭装饰、饭店家、商铺等个体工商户10余家。

汤坊崖

汤坊崖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5千米处,沂河东岸。与董官庄、杜家岭、新兴相邻。1986年有2401亩耕地,402户,1760人。现有1067亩耕地,898户,2396人,行政区域面积113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汤佛涯”。相传北宋(公元960-1127年)初期建村,初名“沂河崖”。李姓从汤头迁来定居,村东北方向有汤河西岸的一条大堤(此地称“坊”),改名“汤坊崖”。

主要姓氏,苗、李姓约35%,贺姓约20%,朱姓约13%,徐姓约9%,彭姓约10%,王姓约5%,郑姓约4%,程、宋、郭、张、崔、邵等姓占约4%。

连接206国道的出村路、3条南北街、5条东西街已硬化,尚有4条街未硬化。

村内建有卫生室、健身广场,组建有健身舞蹈队,秧歌队。

村内有恒温库、鞋厂、纸板厂等个体企业,可有效安置富余劳动力。

官家庄

官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2千米处,东邻227省道,西临沂河,纹泗公路从村内通过,交通便利。1986年有1500亩耕地,225户,902人。现有1480人,750亩土地。

根据家谱记载:五代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管姓人来此定居,以姓氏命村名“管家庄”。

传说村内弟兄俩,一个叫管天明,一个管天亮,有人奏本被皇帝杀了。

主要姓氏,王、盖、高、彭姓各占约20%,孙、周、张、李、刘、吴、殷等姓共占约20%。

2006年实施整村搬迁,复垦土地200余亩。2008年招商引资,观唐旅游度假村落户本村,系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2010年引进齐鲁园、名仕等多家项目。现村内有东西、南北水泥路各2条,观唐街、温泉路横穿村内,主要街道两侧按汉唐风格设计建设。2013年投资30万元进行了节约用水提升改造工程。

村内有多家企业,华太电池有限公司、观唐温泉度假村、鲁泰鞋业、绣花厂、饲料厂等可吸纳1000人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5万余元。有饭店4家,商店20余家,有盖氏驴肉、驴皮阿胶、盖氏烧鸡、驴肉火烧等系列名吃。

村内建有卫生室一处,医护人员3名,主要方便本村、前后西沂村民就医。

村民土地全部流转给集体,村民大部分都在企业上班。

白塔工作区

白塔工作区含白塔街、新兴、东王庄、解家庄、沙岭子、谢庄6村。

新兴

新兴村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3.7千米处,沂河东岸。1986年有824亩耕地,172户,738人。现有712亩耕地,982人,行政区域面积130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张家庄”。相传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张姓人来此定居,以张姓命村名“张家庄”。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与程庄乡张家庄重名,以吉祥言重新命名“新兴”。

主要姓氏,张姓约34%,王姓约28%,丁、刘、胡姓约33%,尤、沈、李姓约5%。

2010年由太平街道规划归汤头街道,2015年完成滨河东路至206国道路面硬化工程,并通上了自来水、安装路灯。村东路面硬化工程已列入计划。

解家庄

谢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5.7千米处,沂河东岸。1986年有1675亩耕地,250户,983人。现有1229亩耕地,1200人,行政区域面积2600亩。

相传明成化年间(公元1468-1487年)解姓人来此定居,以解姓命村名“解家庄”。

主要姓氏,解姓约50%,田姓约46%,王、徐、张、周姓占约4%。

2010年旧村改造,建居民楼6栋、240户,建设统一标准老年房106户。2013年引入自来水,小区安装了路灯以及治安监控。2016年硬化连接206国道出村路,长1200米。2017年硬化连接滨河东路道路及老年房中心街,长1160米。

沂皇加油中心、宇恒商混、广鑫商混、弘中元化工位于该村。

毛官庄

毛官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8千米处,206国道西侧。1986年有1672亩耕地,229卢,1012人。现有1310亩耕地,1320人,行政区域面积2000亩。

相传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毛姓人来此定居,以毛姓命村名“毛官庄”。

主要姓氏,毛姓约30%,李姓约50%,王姓约15%,杨姓约5%。

2010年由太平街道划归汤头街道。2015年加入白塔社区。2016年村南北2条、东西4条大街全部硬化,全长3千米。2016年新建居民楼2栋、幼儿园一座,引入自来水。

村内建有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组建有秧歌队、中国梦艺术团。

村中有板材加企业达20多家,有效解决了全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白塔街

白塔街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6千米处,206国道西侧,西临滨河东路。1986年有2420亩耕地,432户,1652人。现有2171亩耕地,2100人,行政区域面积2700亩。农历五、十逢集。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白塔”。相传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187年)建村。因村中有一白塔寺(庙),曾名“白塔寺”,后改为“白塔街”。

白塔街为古村,为东西盐道上的商埠,店铺众多,商业繁荣。详见古镇古街篇。

主要姓氏,邵、田、杨、朱姓各占约20%,张、王、陈、刘、李等姓共占约20%。

2009年被列为农村社区,设党总支,为汤头街道办事处驻地南开发重点村,交通地理位置优越。2006年建设居民楼4栋。2008年实施土地增减挂,旧村改造。2010年建设居民楼4栋,300户。2012年占地1400平方米社区办公楼正式启用。小区建有全民健身广场等便民设施。小区配套150万的污水处理工程启用。全村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主街5条全部硬化。

206国道东侧有各种加工企业30余家,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畜禽养殖,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全村洋葱种植面积达到400多亩。

谢家庄

谢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5.9千米处,沂河东岸。1986年有228亩耕地,57户,237人。现有330人,行政区域面积240亩。

相传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谢姓人来此定居,以谢姓命村名“谢家庄”。

主要姓氏,魏姓约25%,王姓约25%,谢姓约25%,田姓约23%,周姓约2%。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居住为草房土房,改革开放后部分村民建起了水泥、砖石结构的平房。与白塔街属同一行政村。

东王庄

东王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5.9千米处,沂河东岸。1986年有2545亩耕地,595户,2365人。现有2081亩耕地,2800人,行政区域面积2500亩。

东王庄桧柏树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王家庄”。相传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王姓人来此居住,以王姓命村名“王家庄”。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与傅庄镇王家庄重名,根据所处方位,更名为“东王庄”。

主要姓氏,王姓约45%,赵姓约35%,张姓约15%,曹、刘、彭姓约5%。

2010年村西南角进行旧房拆除200多户,在村东南角新建小区,300余户。小区南北方向三条大路,主路水泥硬化宽8米,东西方向街宽7米,交通便利。

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花生,果树主要是板栗、桃。小麦种植面积1200余亩,水稻1000余亩,玉米、花生500余亩,板栗、桃500亩。村内有农资店5户,大小商店6户,外出务工人员500多人。

村内建有卫生室、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经常组织放映电影、文艺演出等活动。

赵家庄

赵家庄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5.9千米处,东兴路(206国道)西侧。行政旧属东王庄,耕地、人口均在东王庄村委。

相传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赵姓人来此居住,以赵姓命村名“赵家庄”。

沙岭子

沙岭子村位于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7.2千米处,东兴路(206国道)西侧。1986年有2337亩耕地,520户,2128人。现有1860亩耕地,626户,3796人。

相传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建村,因村后有一个大沙滩,故命村名“沙岭子”。

主要姓氏,沈姓约30%,张姓约25%,范、王、刘姓各占约10%,徐、陈、姜、江等姓占约15%。

本村介与206国道与滨河之间,靠沂河有1000余亩古板栗园,树龄100余年。2005年在板栗园的北端建了临沂国际影视城。2011年修建两条水泥路,建设村委办公室。现在正筹建小区。

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蔬菜主要种植洋葱、大棚西红柿。富余劳动力在外打工。

村内有钢带厂、板厂、租赁、汽车运输等个体(私营)企业。

葛沟工作区

葛沟工作区含有葛沟一二三四村、陈家庄子、柳汪村、薛店子、里甲庄子、西安乐、于庄子10个自然村。

葛沟

葛沟原为沂南县葛沟镇驻地,2011年4月划归河东区,同年8月并入汤头街道,成立葛沟工作区。

葛沟镇历史悠久。《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中邱邑,又名诸葛城,又名王僧辨城,今葛沟镇。春秋隐公七年,城中邱。村南高地原有一阁。南向,阁台以巨大条石筑成,东西长约十五米,南北宽约十米。拱形门洞,可容三马并行。台上有阁耸立,门额‘齐鲁分疆’,阁前石碑数块。”抗日战争期间,阁、碑俱为日本侵略军毁坏。

据传古时沂河狭如水沟,阁立沟畔,故以“阁沟”为村名,后演变为葛沟。又据考东汉后期,阳都(址在葛沟西北三公里处)多葛姓(见1983年4月5日《大众日报》第四版《姓氏的由来》),而葛沟与阳都仅隔一河,葛姓当亦不少。该村可能以姓氏、河沟命名,但尚无他证。现在村中陈、马二姓居多。根据族谱记载,陈、马二姓分别在明朝初期迁入。

葛沟曾为公社、乡镇驻地,是全社的政治、经济中心。村处沂河东岸,新中国成立前常遭水淹。新中国成立后,沂河、汶河上游的跋山、岸堤水库建成后,洪害根除。1961年竣工的葛沟拦河坝横跨沂河两岸,引沂水东流入汤河,大片农田得到灌溉。坝东端建有小型水电站,年均发电量50万千瓦时,可供社直机关与村民照明等用。公社之供销社、银行、邮电局等均在此村。益(都)新(沂)公路(今省道227)由村东经过。

农历二、七逢集。

葛沟有四个自然村,分别为一、二、三、四村。一村1060人,1600亩;二村1080人,1700亩;三村708人,200亩;四村1067人,1300亩。主要姓氏为陈、马、贾、岳等姓。

一村陈姓约17%,张姓约12%,马、刘、杨、李姓各占约7%,高、庄、武、任、赵等姓占约26%。

二村陈、马姓各占约28%,王、左、贾、岳、李各占约6%,刘、张、苏、戚等占约14%。

三村陈姓约90%,张、彭、郑、孙姓占约10%。

四村陈姓约80%,朱姓约5%,范姓约5%,马姓约5%,其他5%。

葛沟小学、中心幼儿园、卫生室均位于葛沟二村。

一、二村2006年合并为葛沟后村,三、四村合并为葛沟前村。已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村内安装路灯亮化,路面整洁,环境卫生大幅提升。

庙前官庄

庙前官庄村位于葛沟北3.5千米处,东靠省道227。全村现有694亩耕地,387人,现有行政区域面积760亩。

村北原有一庙,故名庙前官庄。据传明代即有此村。村外邱氏基地尚存明代残碑,字迹漫漶不清,后邱姓迁、亡已尽。卢、徐二姓分别于清代乾隆、咸丰年间迁此。

主要姓氏,徐姓约47%,卢姓约47%,刘姓约6%。

2010年旧村搬迁,搬迁80余户,硬化大街东西3条、南北4条,全村修了户户通,家家用上了自来水。2011年新建居民楼2栋,建文化广场一处,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里甲庄子

里甲庄子村位于葛沟北2.5千米处,西临沂河,东临省道227,土质肥沃。1985年有1208亩耕地,735人。现有730人,1300亩耕地。

据传此村历史悠久,起先李姓最多,故名李家庄子。后李姓绝,高姓渐盛,遂改称里甲庄子。

主要姓氏,高姓约82%,米姓约2%,余有张、王姓。

2017年旧村搬迁,整村搬迁120户。在岭上建新村,硬化水泥大街,东西3条,南北4条,完成自来水工程,路灯亮化工程,提升了居住环境。

陈家庄子

陈家庄子村南距葛沟2千米,西临沂河,东傍丘陵,村处狭窄的沿河平原,土质肥沃。河岸多杨、刺槐等树。1985年有710亩耕地,518人。现有人口536人,行政区域面积700亩。

据村前土地庙碑记载,庙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可知立村当在元代或之前。因多陈姓,故名陈家庄子。

主要姓氏,孙姓约55%,邵姓约20%,沈姓约10%,张姓约8%,刘、尹、赵姓约7%。

2012年旧村改造老村拆除,全部搬迁新村,现水泥路已实现户户通,改厕、亮化、绿化全覆盖;2017年进行了小农水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业发展。

柳汪

柳汪村北距葛沟2千米处,三面环岭,北为平地,地势呈簸箕形。村东一汪,面积顷余,环岸多柳,故名柳汪。1985年有1250亩耕地,588人。现有626人,1500亩土地。

该村姓氏较多。据《薛氏族谱》载:“吾族世居薛家庄,清初五世祖超起公迁居柳汪。”据查他姓均晚于薛氏。

主要姓氏,薛姓约40%,王姓约25%,杨姓约20%,于姓约5%。

2004年与薛家庄子合并。2013年全村整体搬迁至村西岭,搬迁村行政面积150余亩。现村民居住二层楼150栋,另外本村建有老年房58户,供60岁以上的老人居住。

2015年村整修道路7条,东西街4条,南北街3条。2016年全村基本完成道路硬化、绿化、亮化。2016年建成了文化大院,道路硬化达4000平方米。现全村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通数字有线电视等惠民项目。

主要农产品有花生、小麦、玉米等。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植业,另外狐狸、貉子为本村传统养殖。

社区文化中心、大型超市等坐落在村中心。村有秧歌队、广场舞队。

薛家庄子

薛家庄子村位于社区南端,距离葛沟2千米,西临沂河,南靠小岭,村处平原,水利条件良好。1985年有611亩耕地,316人。现有350人,900亩土地。

据传,宋姓先居此地,村北原有宋氏墓地,后被水冲没。现多薛姓,故名薛家庄子。据《薛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吾杰祖自沂邑薛家埠迁兰邑薛家庄子。”据此推断,立村约在明初或之前。

主要姓氏,薛姓约95%,刘姓约5%。

2004年与柳汪合并。

2013年村整修道路5条,东西街2条,南北街3条。2016年全村基本完成道路硬化,户户通水泥路,户户改厕,绿化以及路灯亮化。2016年建成了文化大院,二层村活动中心。现全村实现户户通自来水、通数字有线电视等惠民项目。

西安乐

西安乐村位于葛沟北2千米处,村处一南北向丘陵东坡,村东地势平垣。1985年有1168人,1696亩耕地。现有1300人,行政区域面积2300亩。

据传刁氏元代即定居此地。村外有刁氏墓地遗址,有元代残破墓碑一块。刁氏绝于何时无考,现多刘、岳等姓。据二姓族谱记载,刘氏、岳氏分别于明初期、中期迁此。当时连年灾荒,战乱不断,百姓希望天下太平,安居乐业,故名靠安乐。东安乐立村后,称该村为西安乐。

居民多以制粉皮为家庭副业,所产粉皮薄而白、耐煮,颇受用户欢迎。

主要姓氏,刘姓约50%,冯姓约20%,王姓约10%,邵、崔、高三姓占约20%。

2008年进行了村村通改造,共硬化路面东西3条、南北1条,总长约3000米;2012年全村共安装路灯80盏;2011年硬化路面一条1000米。

村民以养殖、粉皮加工、种植为主。粉皮加工有百年历史,曾经有粉皮加工户百余户,现在大都出去打工,已经极少有人做这项工作。

【一寸山河一腔血】1938年2到3月间,日军侵犯至临沂境内,临沂阻击战开始,葛沟阻击战是临沂阻击战的重要战斗,西安乐村是葛沟阻击战的主要阵地。

国民党第三军团庞炳勋40军、张自忠59军在葛沟一带与日军展开拉锯战。据说,战役结束后西安乐民花了很多天时间,清理出486具战士遗体。村民先是用门板抬,将遗体填到村南一里多路的一个池塘里,后来实在没有力气了,就用绳子绑住手脚抬,尸体摞着尸体。由于遗体实在太多,又挖来两个池塘才掩埋完成。

池塘填平后,遗体一腐烂,便陷下去了,沉下去了,有的遗体就露了出来。后来,海军陆战队来人,查看了埋尸骨的池塘,提出意见,人不能摞到一起。但战时时间紧迫,没有多少余力重新安葬,只好组织老百姓找了一些秫秸,遮在遗体上面,然后敷上土。池塘填平了,埋尸骨的地方后来冲出一条水沟。“偶尔雨水冲刷,会有一些骨头暴露出来,我们小时候在沟里捉鱼,经常见到。”老会计岳希存说。

崔永元拍摄的纪录片《我的抗战》中有对葛沟阻击战的详细介绍。老兵李宗岱,山东栖霞人,时任40军野战补充团二连连长,在葛沟阵地阻击日军半个多月,全连只剩几个人。后来,李宗岱成为电影《血战台儿庄》中英雄连长的原型,有“独目虎将”之称。

近几年西安乐村的老人们曾试图联系李宗岱,未果,后来得知老人家已于2011年在重庆去世。

2015年,有关单位在当年埋葬处修建纪念碑,告慰为国捐躯的先烈。

葛沟中学位于该村。村内有卫生室一处,现正上报改造扩建。

于家庄子

于家庄子村位于葛沟南1.5千米处,西临沂河,地处狭窄的沿河平原。1985年有2330亩耕地,804人。现有900人,1200亩土地。

相传由于姓立村,故名于家庄子。据于氏谱碑记载:“吾于氏山西洪洞人也,洪武初避乱卜居于沂邑于家庄。”后陈姓迁入,人丁渐盛。盛产烟叶,所产黄烟色泽鲜明,气味平和香。

主要姓氏,于姓约75%,陈姓约23%,李、张各占约2%。

2006年硬化东西大街两条1000米,村村通硬化路面10000余平方米;2017年进行了小农水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业发展。

村民以农作物种植为主,有桃园几处,大部分劳动力在外打工。

巩头工作区

巩头工作区含安太庄、东安乐、黄家屯、刘家巩头、王家巩头、张家巩头、石泉头、团埠村9个村。

安太庄

安太庄村位于葛沟东北3.5千米处,西、南靠丘陵,东、北为洼地。1985年有1342亩耕地,655人。现有590人,行政区域面积1500亩。

此地曾出土古铜币、陶器,据考为战国时期遗物,可见那时已有人居此。现多左姓,世传明末迁此。左姓之前有吕、孙二姓,现已绝。居民希望天下太平。安居乐业,遂以安太为村名。

主要姓氏,左姓约40%,邵姓约30%,姜姓约10%,王姓约5%,阎姓约5%。

2016年硬化田间道路四条,共4千米。2017年提升改造安全饮水工程,旧村改造工程启动。村内建有文化广场一处。高效蔬菜大棚种植户16户,大棚18个;草莓种植户40余户。

黄家屯

黄家屯村位于葛沟东北5千米处,三面丘陵,东面平原。1985年有耕地1424人,耕地3150亩。现有1150人,耕地2940亩。

村内有古庙遗址及残碑,刻有“大宋元祐八年立”字样。据传原来村名为酒醋汪,不知含义如何。早多孟姓、潘姓,现多黄姓,村外有孟家林。据《黄氏族谱》记载:“祖籍湖北荆门县皂角村,始祖久事行伍有功,明永乐年间随军北上,奉命留此驻屯。”故名黄家屯。

主要姓氏黄、张、邵。

王家巩头

王家巩头村位于葛沟东北5千米处。1985年有584亩耕地,322人。现有684亩耕地,305人。

村庄处于一南北向丘陵南端,位于穆家巩头东北,多王姓,故名王家巩头。岭地瘠薄易干旱;村东地洼,潮土,涝则积水,旱则板结。

据王氏谱碑记载:“吾始祖兄弟二人,于明初自博山迁沂(水)南巩头立业。”

主要姓氏,王姓约99%,张姓约1%。

2007年该村与刘家巩头村合并为东巩头村。于2008年、2014年完成三条大街硬化工程,硬化生产路一条。全村道路长约3千米,硬化面积11000平方米。

刘家巩头

刘家巩头村位于葛沟东北4千米处,汤河流经村东、南。村东为洼地,潮土,涝则积水,旱则板结,1985年有1364亩耕地,831人。现有862人,行政区域面积1700亩。

主要姓氏,刘姓约75%,张姓约20%,王、李、谢等姓约5%。

刘氏谱碑记载:“吾始祖避红巾乱,于洪武间自山西常山县野鹊窝迁徙于沂(水)南之巩头。”刘姓之前是否已有人居此不详。邻近穆家巩头,多刘姓,故名刘家巩头。

2007年与王家巩头合并为东巩头村,设党总支,自然村设党支部。2016年硬化田间道路4条,总长度4千米。汤河葛沟段横穿南北,将村庄和田地分开。2017年提升改造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石泉庄

石泉庄村西南距葛沟6千米处,村庄处于一南北丘陵上,土薄缺水,易干旱。1985年有2842亩耕地,1382人。现有1330人,2035亩耕地,行政区域面积3170亩。

主要姓氏,赵姓约47%,刘姓约49%,王、张等姓各占约2%。

因村有一石泉供居民用水,故名石泉庄。据传明朝以前即有人居此,村内早无徐姓,村外却有徐氏基地遗迹。现多刘、赵二姓。《刘氏族谱》:“吾族原系兰邑伯茂村人也,明万历间始迁居沂邑之南石泉。”

村民多以编席为家庭副业,席篾厚薄均匀,编织严密,畅销莒县、临沂等地。

三香塑编有限公司位于该村,其产品编织袋远销韩国、美国等国家。

东安乐

东安乐村位于葛沟北2.5千米处,东、南傍小岭,西、北为平地,益(都)新(沂)公路由村西经过。1985年有2702亩耕地,1581人。现有2400亩耕地,1600人,行政区域面积2900亩。

因在西安乐之东,故名东安乐。据王氏谱碑记载,王姓“于洪武间自山西洪洞县喜鹊窝迁居沂邑南东安乐”。据传王姓迁此前,曾有牛、汤等姓居此,立村约在元代或之前。

主要姓氏,李姓约35%,王姓约30%,胡、艾、张姓各占约10%,陈、许、贺占约5%。

该村编席历史悠久,席篾厚薄适度,宽窄均匀,编织严密,远销青岛等地。

2014年完成硬化道路8条,南北、东西各4条,硬化总里程9000米。2016年全村安装自来水、路灯。

村民依托村内工厂多以打工为收入来源。

企业有安迪色素有限公司、友聚饲料厂、鑫乐食品厂、春阳食品厂。

团埠

团埠村西距葛沟3.5千米处。该村西邻227省道、东靠206国道,交通便利。1985年有2109亩耕地,1090人。现有1600亩耕地,1150人,行政区域面积2000亩。

因村处于一圆丘之上,故名团埠。

主要姓氏邵姓约54%,李姓约43%,程、孙、苏、左等姓占约3%。

2009年建设一卫生室。村中硬化路面1000平方米,其他6条主路未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已经完成,2016年安装了光伏发电路灯。“户户通”工程还有1.8万平方米未硬化。多数农民以种植西红柿、草莓、大蒜为主,农闲打工,有特种养殖15户。

穆家巩头

穆家巩头村位于葛沟东北4千米处,一南北丘陵南端。村多穆姓,原地名志说取“巩”之“固”义,故名穆家巩头。此说不确。1985年有666亩耕地,502人。现有560人,600亩土地。

以巩头命名的村庄此地有4个。北起大庄镇政府驻地,南至巩头村的一条丘陵的东南端,东、南两面濒临汤河。《汉语大辞典》有”字,其义为“水边大石”。《说文·石部》:“,水边石”。《广韵·肿韵》:“,水边大石”。由此看,应该是“头”二字,后来因为”字生僻些,改为“巩”字。

主要姓氏,穆姓约50%,张姓约45%,刘、郑等姓占5%。

2005年合并为西巩头村,设支部委员会。该村西邻227省道,南靠汤河,交通便利。旧村改造在逐步落实,村户户通、卫生厕所改造即将实施,节约用水工程已实施。村中心街现有两条水泥主路,东西一条长320米,南北一条长150米,全村道路长度2.5千米,约5800平方米的水泥道路。据传明代以前即有人居此,村西南曾出土朽木、陶罐等物,据考证为元代遗物,立村当在元代或之前。

张家巩头

张家巩头村位于葛沟东北4千米,汤头驻地北15千米处,227省道以东,日东高速以南。邻近穆家巩头,多张姓,故名张家巩头。村西一片洼地,潮土,村南有小河。1985年有1604亩耕地,918人。现有908人,1340亩耕地,行政区域面积1680亩。

张氏谱碑载:“吾始祖兄弟二人,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自莒县菜园迁居沂邑南巩头村。”据传明代前董、刁等姓居此,村外尚有片地名董家林。董、刁二姓绝于何时无考。

主要姓氏,张姓约98%,陈姓约1%,王、刘等姓占约1%。

2004年修建南北主街道,2013年改建村自来水工程,2014年进行村用电线路改造和路灯亮化安装工程,2015年硬化村外环、整修下水道、修建绿化带和文化广场,2016年村主要街道安装了监控设备参加了天网工程。

村内有中心小学、私立幼儿园和卫生室,文教卫生设施齐全,组建有秧歌队和庄户剧团。

崔家台子

崔佳台子村位于葛沟东北6.5千米处,后靠小岭,前临小河,河湾有小丘似台,村多崔姓,故名崔家台子。1985年有耕地亩1483,884人。现有1016人,耕地1302亩,行政区域面积1720亩。

该村坐落于长虹岭之上,与莒县、莒南、沂南接壤。村外尚存王、张二姓墓地与元代残破墓碑,可知元代即有人居此。据记载王姓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桐县迁于此地,这一带地势低洼,居民多用黄土筑堰防水,称“王家黄泥堰”,抗战时期改为崔家台子村。另有传说该村原名北黄泥堰,崔姓于明末迁此,改为今名。

主要姓氏,王姓约35%,张姓约25%,崔姓约20%,陈、孙、李、刘、薛、马姓约20%。

2004年完成贯通全村的主街硬化工程约1千米,2007年完成社区卫生所建设,2015年建成文化广场、文化大院,陈家堰联中改建为崔家台子中心小学。2016年完成“户户通”工程,硬化路面4万平方米,绿化主街5千米。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另集贸市场也可增加村民收入。村内有商铺5家,外贸出口加企业三香塑编有限公司,用工150余人;晨阳草莓加工厂一家用工100人。

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社区卫生室坐落该村。村民自发组织快乐健身舞蹈队一支。

福利庄

福利庄村位于葛沟东北6千米处,南傍小岭,土质瘠薄。1985年有2161亩耕地,988人。现有360户,963人,2122亩耕地,行政区域面积2200亩。

福利村建村有3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取名泥哨子庄,后改名福利庄。据《左氏族谱》记载:“吾族世居左泉,由来久矣,六世祖朝喜公于明末迁居福利庄。”据传左氏迁此之前,早有杨、崔等姓居此,以制作玩具泥哨为业,故名泥哨子庄。后杨、崔等姓绝,左成主要姓氏,后来村名改为福利庄,属吉祥嘉言。

主要姓氏,左姓约50%,李姓约30%,崔姓约12%,孙姓约7%,庄姓约1%。

新中国成立后,引沂河水自斜屋灌区沿渠南流经此,可浇地数百亩,粮食产量大增。2003年通自来水,2005年村内主要街道安装路灯,2015年硬化路面6000平方米,2016年建设“美丽乡村”,村内硬化主街道东西走向3条、南北走向10条,总面积27000多平方米,总长近7千米,覆盖面积90%以上,户户通水泥路,绿化达到50%,上级资金投入3百余万元。

村民主要种植草莓、西红柿、花生、玉米,农闲时外出打工。有一家小规模家具厂及百姓超市、农家饭店个体企业(工商户)。

李家寨

李家寨村位于汤头街道东北方向,距葛沟东7.5千米。北依小岭,东以小河与张家庄相邻,一条小河自东向西穿村而过。东靠206国道,西靠227省道,交通便利。1985年有1362亩耕地,711人。现有1197亩耕地,280户,780人,行政区域面积1362亩。

主要姓氏,李姓约95%,刘姓约3%,唐姓约2%。

据传徐、轩二姓明初居此,名徐家洼。后徐姓被抄,轩姓渐盛,村周修围墙,称轩家寨,村前尚有轩氏墓地遗址。明代中期李姓迁此,轩氏渐衰,遂改称李家寨。

2003年完成南北、东西大街各1条硬化工程,2009年建设文化大院,安装路灯。2016年完成了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10条,全村道路6千米的水泥路硬化工程,户户通水泥路面,同时绿化了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长达1.5千米。

该村盛产草莓、花生。有草莓种植户50余户,猪、鸭养殖户20余户。外出打工为另一主要经济来源,年外出打工100余人。

有村民自发组织的广场健身舞团2个。

张家庄

张家庄村西南距葛沟8千米。东、南环小岭,西、北为洼地。1985年有1446亩耕地,1035人。现有395户,1180人,1340亩耕地,行政区域面积1850亩。

该村坐落于长虹岭之上,与莒县、莒南、沂南接壤,胶新铁路从村东经过。据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桐县迁于今沂南县岸堤镇中高湖村,天启年间又迁居此地。这一带地势低洼,居民多用黄土筑堰防水,该村张姓居多,故称“张家黄泥堰”,抗战时期改称张家庄。

主要姓氏,张姓约96%,李、苏姓约4%。

2004年完成贯通全村的主街硬化,2015年建设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改建中心桥,2016年完成“户户通”工程,硬化路面2.47万平方米,绿化主街2000米。

主要种植草莓、花生、玉米,养殖、务工为村民另一重要经济来源,妇女从事加工业人数达100人。村中有饭店一家、商铺两家。

陈家堰

陈家堰村位于葛沟东北6千米,地势低洼,潮土。过去因居民用黄土筑堰防水,村多陈姓,故名陈家黄泥堰,后称陈家堰。1985年有2010亩耕地,1073人。现有1070人,1800亩耕地,行政区域面积1700亩。

世传该村陈氏始祖陈学诗、陈学讲兄弟二人于明代前期自东泉官庄迁此立村。陈氏祖茔中尚存明万历间墓碑。

主要姓氏,陈姓约98%,丁氏1户,李氏1户。

1991年建成小学一处占地6亩;建办公场所一处,房屋20余间;投资30余万元办养鸡场一处,带动我村经济发展。1997年村民建成蔬菜大棚200余个,同年为村民通上自来水。

2010年开始为土地增减挂项目,建成居民楼7栋、168户,2016年2月建设居民楼4栋、96户;建老年房91户;新建社区三层办公楼一座,1600多平方。2016年硬化路面3条。现正式启动污水处理工程,全面完成了社区硬化、亮化。

经济作物种植草莓为主,年种植面积100亩,增加村民收入200多万元。有部分为猪、牛养殖户。外出务工是村民收入另一重要来源,约有100多名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

村内建有幼儿园、卫生室。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建有社区秧歌队及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等设施。

朱家堰

朱家堰村位于葛沟东北6.5千米处,东傍小岭。1985年有2263亩耕地,1132人。现有1256人,行政区域面积2100亩。

据传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初年黄、左等姓居此,原名黄家庄。现多朱姓。《朱氏族谱》载:“朱氏于明永乐间自费来沂黄泥堰。”这一带地势低洼,居民多用黄土筑堰防水,故名朱家黄泥堰,后称朱家堰。

主要姓氏,朱姓约75%,陈姓约20%,高姓约5%。

2008年对东西、南北2条大街进行了水泥硬化,并安装了路灯。

村民主业为种植,闲时外出打工。

孙家堰

孙家堰村位于葛沟东北6.5千米处,东傍小岭。1985年有1033亩耕地,595人。现有760人,960亩耕地,行政区域1300亩。

附近数村多因地势低洼而用黄土筑堰防水,故多以“黄泥堰”命名。该村多孙姓,故名孙家黄泥堰,后称孙家堰。据《孙氏族谱》载:“始祖垂统公于明末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黄泥堰……”孙氏世传,此地原为崔家台子富户之桃园,孙氏迁此为之看管,后渐成村落。

主要姓氏,孙姓约99%,吕姓约0.5%,沈姓约0.5%。

2004年全村通自来水。2007年起逐渐对前大街、后大街等街巷道路硬化,并给村前大街起名为文明街,后大街起名为文化路。

1985年就开始种植草莓,现为村民重要产业。农闲时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

王家堰

王家堰位于葛沟东6.5千米处,东与206国道、西与227省道相距均约6千米。村中心南北大街长约1.5千米,南到汤头,北至(沂南县)杨坡镇,交通便利。1985年有3851亩耕地,1947人。现有2945亩耕地,2450人,行政区域面积4950亩。1983年秋,新设集贸市场,农历三、八逢集。

原名黄囤河,含义不详。为防水淹,以黄土筑堰,遂改称黄泥堰。又因村多王姓,民国时改为王家黄泥堰,1985年后称王家堰。

《王氏族谱》载:“始祖自春秋时相宅于此,怀矜祖传五世进贤进忠祖胞兄弟,长迁汶北光甫,次居冢阿,他若沂州之白常,临朐之翠飞、黄囤河,俱载之碑记。”谱经传抄,错讹难免,但王姓居此时间久远无疑。

主要姓氏,王姓约92.83%,孙姓约4%,李姓约2%,陈姓约1%,其余为闫、程姓。

草莓种植户占到全村的30%,高温蔬菜大棚50户,有中型养猪场两处。富裕劳力均就地或外出打工。

村内有联合小学1所,幼儿园2处,建有有卫生室、文艺室等便民设施。

居泉

居泉村位于葛沟东8千米处,西邻王家堰。1985年有2092亩耕地,1070人。现有1980亩耕地,1240人,行政区域面积2190亩。

村南、北各有一泉,因村居两泉中间,故名居泉。泉旁各有一庙,至今遗址尚存。据村内老年人讲,庙碑记载两庙建于明初,因此断定立村当在明代以前。

主要姓氏,臧姓占约59%,丁姓占约20%,王姓占约20%,柯姓占约1%。

2003年通自来水,2008年东西大街进行了水泥硬化,并安装了路灯,2013年新建村委办公室8间。

村民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要收入来源,农闲时外出打工。

坊前

坊前村原名莲湖庄,位于葛沟北5千米处,沂河东岸。南邻庙前官庄,后邻庙官庄,西临沂河,东靠丘陵,村处狭窄的沿河平原,土质肥沃。村北有一大汪,面积顷余,汪内多藕,故名莲湖庄。1985年有耕地2919亩,1502人。现有耕地760亩,420人。

另有传说明代朱棣曾在此驻兵,接汪挖沟,俗称防沟,村处沟南,称防沟前,后演变为坊前。

据传明初宋姓居此,至今村南尚有地片名宋家林。现多吕姓,早无宋氏。《吕氏族谱》载:“始祖信复之孙希颜于洪武间自莱芜迁居沂邑南之坊前村。”

主要姓氏,徐姓约47%,卢姓约47%,刘姓约6%。

庙官庄

庙官庄村南距葛沟5.5千米,227省道从村西通过。村处丘陵之巅,为全社地势最高的村庄。1985年有1835亩耕地,776人。

世传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前皮、罗等姓居此,后迁亡已尽,吕、牛、李、薛等姓陆续迁此。村西尚有古庙遗址,原庙宇规模甚大,有高塔数座,村以庙命名为庙官庄。

主要姓氏为李姓、薛姓。

此处土地瘠薄缺水,新中国成立前,旱时居民用水十分困难。新中国成立后,凿一深井,解决了居民用水的困难。村民多以编席为家庭副业,席子品种多,质量好。

沙汀工作区

沙汀工作区含有沙汀、崔家庄、大墩庄、王家小岭、刘家小岭、龙泉庄、寇家屯7个村。

沙汀

沙汀村位于葛沟东6千米处,东邻206国道,葛(沟)石(莲子)公路东西横穿该村连通206国道与227省道,交通便利。1985年有4909亩耕地,2952人。现有4376亩耕地,3200多人,行政区域面积6000多亩。

汤河支流自东穿村西流,河畔多杨柳,春夏时柳青燕舞,故取名燕柳村。汤河至此因地平流缓,河水中泥沙沉积,渐成沙洲,村处洲上,故改称沙汀。据传明初于姓居此,村西尚存于氏墓地。后他姓迁入,据《程氏族谱》记载: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程氏自沂水程家屯迁此。

新中国成立后,在村东丘陵下建一水库,蓄水78万余立方米,村南、北各建一扬水站,修渡槽2000余米,可灌田近六千亩。

主要姓氏,程姓约50%,于姓约30%,刘、王、李、朱等姓占约20%。

2008年,硬化路面1.3万余平方米。2011年始,启动沿街楼和居民住宅楼建设,建沿街二层楼房50多栋,居民楼两栋。2013年开始垃圾无害化处理。2015、2016年,上级对该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先后硬化村东、村西外环路3条;村北生产路3条,村南生产路2条;向北至王家堰公路1条。全村硬化道路长达10千米,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

依托珍林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存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高效冬暖式蔬菜大棚300多亩,种植茄子、水萝卜、西红柿、草莓等。

农历五、十逢集,人流量大,促进了本村商业的发展。居民经营各种副业,尤以铁业、木业、条编、屠宰居多。沿街各种商铺80多家,专业运输10余户,饭店5家。农闲季节,村民外出务工、经营、加工等达千余人。

村内有联合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村民自发组织组建了秧歌队、广场舞队等。

刘家小岭

刘家小岭村位于汤头街道驻地北10千米处,1985年有2410亩耕地,1744人。现有行政区域面积耕地2710亩,610户,1896人。

村北靠岭,岭有九峰,状若莲花,据传原村名为九顶莲花山树荫庄,由于多姓刘,后改为刘家小岭。世传明初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刘氏祖茔中尚存明嘉靖年间墓碑。

主要姓氏,刘姓约96%,赵、王、邹、苏等姓约4%。

2015年完成南北5条、东西2条水泥路硬化工程。2016年改厕269户,高标准农田改造硬化路面1400余平方米。2017年4月全部完成“户户通”工程,硬化路面近3.5万平方米。

村民主要收入来自于蔬菜种植、特种动物养殖、畜禽养殖、劳务输出、林果种植等,另有五金加工、手工工艺、商铺多家。

王家小岭

王家小岭村位于汤头街道北9千米,葛沟东4千米处。1985年有949亩耕地,521人。现有462人。

有小河流经村东,新中国成立后拦河灌溉,使村东平地成为水浇田,可栽稻植藕。据传明朝前期岳姓居此,名东小岭,后岳姓他出,绝于何时无考,村外尚存岳氏墓地遗址。世传明末王姓自莒县河疃迁此,改称王家小岭,现为小岭村二组。

主要姓氏,王姓约80%,其他约20%。

2016年秋完成“改水改厕”、“户户通”工程,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自1992年开始大棚蔬菜种植,高温蔬菜大棚数量连年提升,主要种植西红柿,芸豆。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

崔家庄子

崔家庄子村位于汤头街道驻地东北8千米处,距离葛沟6.5千米,与沙汀、前后林子、寇家疃相邻。紧靠206国道,交通便利。1985年有1141人,1946亩耕地。现有1302亩耕地,400户,1260人,行政区域面积2000亩。

汤头崔家庄子崔氏宗祠

该村是一个丘陵相连、四季泉水常流的美丽乡村,曾是日本侵占临沂时的一处据点,村子最东头原有一处日军建造的炮楼,现已损毁灭失。村东有一条号称“老李家胡同”的巷子,居住着李氏家族的十几户人家。据老人们讲,500年前,李家与一位姓崔的友人来到这里,见此处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便决定在此安家。因李氏年长,故居住在村东头;崔氏为弟,自愿居住在村西头,从此两姓人家世代繁衍,至今已有1500多人口。村内建有崔氏祠堂。

主要姓氏,崔姓约80%,李、朱、刘等姓共占约20%。

2011年完成了自来水、高压线网改造工程,安装路灯,并先后看展了绿化、环境卫生整治、平安家园建设等活动,村民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村内南北10条、东西6条大街全部水泥硬化,总长达到8千米,面积4万平方米。2017年5月完成了“户户通”,硬化路面达到5.85万平方米。

村内设有社区卫生室、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等便民设施,有村民自发组织的健身舞队、秧歌队等。

寇家疃

位于葛沟东南5千米处,与崔家庄、林子、长沟相邻。1985年有2346亩耕地,1057人。现有1995亩耕地,400余户,1206人,行政区域面积3100多亩。

该村寇氏立村,姓氏命名。据《寇氏族谱》记载:“明洪武间,寇氏自山西省早阳县槐树底迁居沂邑南立业。”据传该村有五世同堂匾。

主要姓氏,寇姓约58%,姜姓约34%,程、王、孟姓占约8%。

村民收入主要靠韭菜种植及其加工销售,产品远销多个省份。2016年建韭菜交易中心,是韭菜及韭菜苔的初加工集散地,小商贩买卖兴隆。村内有一处家具加工厂,两处雏鸡孵化厂,多家农家草鸡养殖户。另有特种动物养殖十余户,饭店一家,加工厂两家。

2013年至2015年,先后硬化村内街道、出村路近5千米、3万平方米。2016年通自来水,建韭菜交易中心。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村中建有体育广场、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举行了两届中国象棋赛。有村民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秧歌队等。

大墩庄

大墩庄村西距葛沟2千米,227省道由村西经过。1985年有135亩耕地,959人。现有1050人,1200亩土地。

村东有一丘陵如大圆墩,故名大墩庄。村多牛姓,据牛氏谱碑记载:“始祖于洪武间自山西迁居沂邑,明永乐间再迁此地。”村水资源缺乏,过去旱时居民吃水困难。新中国成立后修渠引沂河水,用水问题得以解决,前些年由于河水污染,重又吃水困难。现全村户户通自来水、通数字有线电视。

主要姓氏,刘姓、葛姓、张姓、牛姓各占2成。

2013年村整修东西街二条,南北街三条。2016年完成改厕和“户户通”,对街道进行了绿化、亮化,建成了文化大院,村民活动中心。

企业有鑫升食品公司、家家乐超市。

龙泉庄

龙泉庄村该村位于汤头街道北10千米处,西距葛沟4千米,北、西、南环岭,东为平地,势如簸箕。1985年有1735亩耕地,870人。现有1592亩耕地,375户,1080人,行政区域面积2250亩。

此地有一泉,泉水清澈,终年不涸,故名龙泉庄。据传明初马姓居此,现尚存马氏墓地遗址。

主要姓氏,左姓约65%,潘、李、刘、吴、盖等姓约35%。

该村土地瘠薄,历来缺水,常有旱灾。现有大墩庄机灌站干渠经此,引沂水灌溉,粮食产量大增。

2011年电网改造,2015年通自来水。村内建有健身广场,安装有健身器材,方便村民健身娱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