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历史上有不少特色专业村,他们从事编制、纺织、榨油、孵化、五金、酿酒、砖头窑厂、零售、收购等,一村一品,一品一业,多品多业,百花齐放,远近闻名。但是真正形成影响力,具有一定规模的应该是在改革开放后。
九曲为五金之乡。《续修临沂县志》记载:“桃园卞家坊一带出剪刀,不亚于城中杜姓所制。”“这里的剪刀,远销于山西和东北三省。”桃园剪刀的特点是清钢利刃,硬度适中,刀口锋利,锁轴牢固,张合灵便。1954年剪刀生产合作社在桃园村成立,主要是手工锻打,年产菜刀2万把、剪刀3万把。后迁至沂河老桥东头改为临沂县剪刀厂,以后又搬迁到临沂城西。
改革开放以后,河东区九曲一带小五金生产更是呈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势头。一些街头市场、流动摊点大量出现,小五金加工“家家叮当响,户户冒青烟”,被一度誉为“九曲做法”。1986年五金市场也随之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几个于埠村的刀剪都曾具有很好的市场,重沟的养马庄刀剪也曾很有名。
相公付屯、西沈杨分别生产链条、锤头,凤凰岭翟店村盛产镐头,九曲于埠盛产菜刀。
张黑墩、赵黑墩、黑墩屯、马宅的建筑五金从无到有,发展较好。黑墩屯周围的三轮车生产厂也发展不错。汤河张故县村里自古出铁匠,生产的小铁锁、烟袋窝、铁锚、铁叉等流通于省内外。
河东新区成立后,商贸物流业呈现崛起发展态势,五金市场已发展辐射到全国各地,成为苏、鲁、豫、皖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中心、江北第一大五金钢材市场。2009年4月河东区被授予“中国五金工贸城”称号。
养殖几乎全区开花。从前河东畜禽养殖品种多,适合北方养殖的畜禽基本都有。大牲畜养殖投入较大,为满足畜力耕地拉车之用,黄牛、骡、驴较多。(www.xing528.com)
生产队时期,队集体养牛养猪,都建有专门的牛栏、猪栏,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喂养和管理。在过去畜力短缺的年代,因为毛主席曾说过“耕牛是农民的宝贝,耕牛是重要生产力”,因而牛是不允许随便宰杀的,生产队里即使是病牛或年老衰弱的牛,也要报经批准才允许宰杀。
1980年后,因治安原因,农民为防止被盗,一般改在家里或者闲置的院子里养猪。20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政府鼓励搞养殖,像八湖、相公等地方建起了几个大型养猪场,实行规模化养猪。刘店子坊上村还有一个大学生回村养猪,成为传遍远近的大新闻。但现在老百姓在家里养猪的就少了,一方面是不卫生弄得家里臭烘烘的,另一方面猪病变得多发高发,没有技术和经验,养猪往往成了赔本的买卖。于是就出现了养猪大户的局面,几十头几百头的喂养,便于防疫,饲料也可集中购买或制作,成本降低。
养殖家禽方主要以鸡鸭鹅为主。出现了不少专业的养鸡场、养鸭场。近年来因环境保护的需要,对养殖在内的所有企业实行严格控制。
凤凰岭街道的郁黑墩、褚黑墩等村,过去曾经是著名的孵化村,每个村里都有几户甚至几十人从事孵化工作,他们起初在自己村里搞鸡鸭鹅的孵化,后来也到外村,甚至到江苏北部搞技术服务。当地人戏说的“母鸡头”“扁嘴头”,指的是孵化鸡鸭鹅的好把式。这种行当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较为普遍,后来渐渐式微。若把河东区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各个地方都有不少孵化村。
凤凰岭和义和岭的服装加工、重沟几个田庄的狐狸等特种养殖、养马庄和涝墩的皮毛收购、张黑墩的汽车旧件收购、相公的塑料粉碎加工、郑旺的酱菜腌制,还有众多的拖把村、笤帚村、苗木村等,为河东经济带来亮色。相公孙旺、高团多从事木工业,生产锨头、锨柄、饭桌、座杌、犁耙、小车等。汤头五湖一带的村民善于用红白秫蔑编制席子,织成人物花鸟及“囍”字,深受群众欢迎。小茅茨、团林、黑墩屯村民都用芦子织斗笠,也称作席夹子,很精细。“高吊裤子洋袜子,胡椒眼的席夹子”曾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时髦装扮。
传统作坊主要有油坊、面坊、粉坊、染坊、酒坊、木匠铺、铁匠铺、石匠铺、酱油醋铺等。这些手工作坊现如今已经大部分被新的工厂化生产取代,虽然生产效率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传统手工艺的失传。如过去小炉匠能够打造上百把特种刀剪,现在已经没有人传承老艺人的手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