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公河:河东地理与地名,由沂州知府李可嘉开挖

李公河:河东地理与地名,由沂州知府李可嘉开挖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公河为沂河东岸支流。1577年由沂州知府李可嘉组织民众开挖,疏浚原洼地排水沟而成,时称新添河,后为纪念李公改称李公河。乡人感激,把河命名为李公河,把村命名为李公庄,并请宋鸣梧作记,刻碑以资纪念。因此,李公河名称的来源,应由李可嘉而来,非李萼,距今已357年。不过,李公所浚之河,据资料看当系指李公庄新添河一段支流,后遂为全河之统一名称。现在李公河两岸绿化美丽,入沂河处建有防倒漾闸,蔚为壮观,为沂河一景。

李公河:河东地理与地名,由沂州知府李可嘉开挖

李公河为沂河东岸支流。1577年(明万历五年)由沂州知府李可嘉组织民众开挖,疏浚原洼地排水沟而成,时称新添河,后为纪念李公改称李公河。今源于九曲街道,流经相公、凤凰岭芝麻墩等街道,注入沂河,境内流长26.25千米。流域面积120.82平方千米。

名称来源与李公庄相同,都是为了对创始人“李公”表示敬爱而命名的。

临沂县志·山川》:“李公河,城东二十五里。明万历五年知州李萼所浚,以泄沂、沭(按:当作“汤”)间洼地之水。乡人因以其姓名之,亦名新添河。自水湖崖起,经斜坊、李公庄至蓝墩受沙沟之水,西南至李石河子村入于沂。”《临沂县志·艺文》中载有宋鸣梧写的一篇《琅琊城东新创李公庄记》,文中叙述李公庄未建之前,作者曾和友人到该地散步,看到“其地蒿莱盈眸,腾漏不田,与弃地同……秋水时至,水浸浪浴,室壁圮于泥涂,禾稼吞于鱼龙”。当时此地是一片涝洼,水无所归,每届汛期,几乎可以行船。后来,李可嘉来任知州,对该地进行了实地勘察,领导群众修浚了河道,沂、汤间洼地之水得到宣泄,才建起村庄。乡人感激,把河命名为李公河,把村命名为李公庄,并请宋鸣梧作记,刻碑以资纪念。记文中说:“系姓以示爱”。意思是说:之所以用“李公”来命名,是为了表示对他的爱戴。

有人认为李公指的是曾任沂州知府的李萼,查《临沂县志·职官》:“李萼,陕西临潼人,明万历五年(1577午)任沂州同知,越五年离任而去。”当时宋呜梧尚未成名,不可能作记。“李可嘉(一作果嘉),山西赵城人,天启五年(1625年)任沂州知州。”他与李萼相距48年。“宋鸣梧,系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李可嘉在任时,朱鸣梧正在仕途,官至佥都御史,直到崇祯九年才去世,和李可嘉是同僚,又是本县人,为地方权威人士,所以才请他作记。记中所反映的情况,除对李公有溢美之词外,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因此,李公河名称的来源,应由李可嘉而来,非李萼,距今已357年。不过,李公所浚之河,据资料看当系指李公庄新添河一段支流,后遂为全河之统一名称。

李公河分为二支,东支从四干渠到范古墩尤斜坊、耿斜坊南流,东岸依次为朱斜坊、张斜坊、王斜坊、李公庄、白家庄、常庄、前后涝墩、新添河村等,再南流到九龙口、李家石河村入沂河。西支从王家于埠村南流经坡埠、刘家屋西,再南至芝麻墩与东支汇流。(www.xing528.com)

1960年以后,结合葛沟灌区的开发,李公河成了灌区的主要排水河道,多次分段治理。1970年至1971年春,按十年一遇标准进行疏浚、培堤。1971年,临沂县东调工程指挥部组织测量编制《李公河排水治理工程设计》,1974年冬,成立战山河兵团,自1975年至1976年对李公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开挖疏浚完成土石方11万立方米,并在李公河上兴建烂墩子闸和斜坊闸,在灌溉季节拦蓄径流,灌溉下游农田2万亩,使李公河沿岸的黑土涝洼地基本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粮食大幅度增产。到1990年,流域内10万亩土地免除了内涝。

从严格意义上讲,李公河不是自然河流,算是人工河,也可以说是排涝渠。其最重要价值是为人类农业生产活动而开掘的,同时说明近代以前这里因为涝洼,很少居民,两岸村庄稀疏,也可以猜测500年前这里应该是大片的沼泽地。

现在李公河两岸绿化美丽,入沂河处建有防倒漾闸,蔚为壮观,为沂河一景。

李公河防倒漾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