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圆周率π和自然对数底e的奇妙联系

圆周率π和自然对数底e的奇妙联系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π几乎跟一样古老,e却很年轻。这是人们对圆周率π和这两个无理数的粗略估计。为了求出π的更准确的近似值,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献出了智慧和劳动。π和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π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回顾历史,人类对π的认识过程,反映了数学和计算技术发展的一个侧面。π有一个近亲,就是自然对数的底e。说e和π是近亲,有两层意思:第一,e也是超越数;第二,e和π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那就是:eiπ=-1。

圆周率π和自然对数底e的奇妙联系

这是两个在数学中极为重要的无理数。π几乎跟一样古老,e却很年轻。它们两个是近亲,又都是的远亲。

木工师傅有两句从古流传下来的口诀,叫做“周三径一,方五斜七”。意思是说,直径为1的圆,周长大约是3;边长为5的正方形,对角线之长约为7。

这是人们对圆周率π和这两个无理数的粗略估计。这两个无理数,一个来自“圆”,一个来自“方”,但不能相提并论。

的用处要多得多,不但有关圆的计算少不了它,有关角度和弧长的测量和计算也常常与它有关。自有人类文化以来,各国的工程师、工匠都要用到它,都想知道它的准确值。为了求出π的更准确的近似值,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献出了智慧和劳动。

π比难算得多。2000多年前,人类已经能把算得相当精确[1]。但把π从两位小数3.14推进到3.1416,就用了500多年。≈3.14是公元前3世纪阿基米德的成就,3.1416是三国时期我国数学家刘徽的贡献。)从3.1416到祖冲之

3.1415926<π<3.1415927,

中间又过了200多年。和欧洲比起来,中国的这个过程算是够快的呢!欧洲是过了1000多年,才有人赶上祖冲之!

前面提到过,祖冲之建议用来近似地代替π,这更了不起。因为,当分母不超过16000时,没有比它更好的近似分数了。

一被发现,人们就知道它是无理数。可π的脾气,让人难以捉摸。要知道,公元前1650年,埃及人已经用≈3.16来作为π的近似值了。可直到1761年,人类和它打了3000多年交道后,才知道π是无理数。π和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是正方形对角线长与边长之比,不管是大正方形还是小正方形,这个比都是一样的,都是,这容易证明。

π是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不管大圆小圆,这个比都是一样的,都是π(要证明这一点,就得用极限概念了)。

不能用分数准确地表示,π也是如此(只是长期以来,人们不知道罢了)。

对π的理解,还多了一层困难。对角线是直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对角线应当有确定的长度;尽管古代有不承认是数的数学家。

可是,圆周可不是由直线段凑成的。什么叫做圆周长,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古代的工匠和建筑师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在生产实践中用到圆周长时,他们一开始大概是用绳子来测量,经验多了,就发现了规律:不管圆大圆小,周长与直径之比是相等的。道理何在呢?

从希腊的阿基米德到中国的刘徽,不约而同地用圆的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的周长。阿基米德用到正96边形,刘徽用到圆内接正192边形,以至正3072边形。他们没有给圆周长下定义,但从他们的做法上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圆周长就是圆的内接(外切)正n边形周长(当n→+∞时)的极限。这个看法是从实践中得来,经过实践检验的。现代数学就把它正式作为圆周长的定义。定义对不对,好不好,不能证明,只能靠实践检验。这个定义,是经过几千年实践检验了的。

按照这个定义,容易证明这两条:

(1)对于给定直径的圆,外切正n边形和内接正n边形的周长,当n→+∞时,有相同的极限。

(2)这个极限和圆的直径之比,是一个和直径大小无关的常数。

设内接正n边形周长为sn,外切正n边形周长为ln,怎样证明sn存在而且相等呢?这又需要我们前面说过的实数基本性质——递增有界数列必有极限。

为了证明sn递增有界(ln递减有界),还要用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了证明两个极限相等以及(2),还要用到一些极限运算规律。

总之,要把π的来历说清楚,没有实数理论、没有极限概念是不行的。

要把π的值算得更准,还要靠数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靠计算正n边形周长,是很花时间的。祖冲之的成就,要算到24576边的正多边形才行!不知当时他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后来,数学家发现π可以用无穷乘积或无穷级数表示,也就是用数列的极限表示。例如,韦达公式

瓦里斯公式

莱布尼茨公式

等,但这些公式计算起来也并不快。更实用的办法是,利用反正切函数来表示π。例如马青公式

斯图模公式

等。公式里的反正切函数,可以用级数来计算,

利用这些公式和计算机,可将π的近似值算到小数点后成百上千位。

祖冲之的纪录,首先被中亚细亚的阿尔·卡西打破,他在1427年算到小数点后16位。后来,德国的鲁道夫算到35位。1706年,英国的梅钦算到101位。

1873年,英国人香克斯算到707位!他花了近20年的时间干这件事,还让人把这707位小数的π值刻在他的墓碑上。可惜,从528位之后,他就算错了,而在他之前已有人算到500位。这样,近20年的光阴就一笔勾销了。

把π的数值算得这么精确,实际意义并不大。现代科技领域使用的π值,有+几位就足够了。如果你用鲁道夫的35位小数的π值,计算一个能把太阳系包围起来的圆的周长,误差还不到质子直径的百万分之一。

1882年,德国的林德曼证明了π不是任何一个整系数代数方程式的根,即π是超越数。这就证明了:用圆规、直尺画一个和直径为1的圆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是办不到的,解决了2000多年前提出来的三大几何作图难题之一。

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计算π值容易多了。1949年超过2000位,1958年超过1万位,1973年超过百万位,这是两位法国女数学家的成绩。1983年,两位日本科研人员已把π算到了800万位以上。

回顾历史,人类对π的认识过程,反映了数学和计算技术发展的一个侧面。

π是的远亲。尽管两个都是无理数,但是二次方程式x2-2=0的根,而π不是任何整系数代数方程式的根,这个差别是很大的。

π有一个近亲,就是自然对数的底e。e=2.71828…也是无理数。说e和π是近亲,有两层意思:

第一,e也是超越数;

第二,e和π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那就是:

e=-1。(i2=-1)

这个等式的证明其实不太难,在学过复数之后,再有一些微积分知识就能证明了。

现在,我们从另一个地方谈起。由于e这个数和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有联系,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话题扯上去。

你一定洗过衣服,就从洗衣服谈起吧。

要洗一件衣服,先要用少许水和洗涤剂,把衣服充分浸泡、揉搓,使污物充分溶解或悬浮于水中,再把衣服拧一下。由于水不能拧得干干净净,衣服上仍带有含污物的水。设衣服上残存污物为m0(克)(包括洗涤剂),残存水量为w(斤)。我们还有一桶清水,共A(斤)。

怎样合理地运用这A斤清水,尽可能把衣服洗干净呢?

假设我们把这A斤水分成n次使用,每次用量分别为a1,a2,a3,…,an(斤),经过n次洗涤,衣服上还剩多少污物?

第一次,把带有m0克污物和w斤水的衣服放到a1斤水中,经过充分搓洗,这m0克污物溶于(w+a1)斤的水中。(www.xing528.com)

当把污水倒掉,把衣服拧干时,衣服上还残留多少污物呢?由于m0克污物均匀分布于(w+a1)斤水中,所以

就是

通过类似的分析可知,第二次洗涤后衣服上残存的污物量为

而n次洗涤后衣服上残存污物量为

通过分析,得到了公式(1)。这叫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可叫做建立“数学模型”。

现在,要讨论的数学问题是:

(1)对固定的n,如何选取a1,a2,…,an,才能使mn最小?

(2)当n增大时,mn的最小值是变大还是变小?(或按别的什么规律变化?)

从公式(1)可以看出,想要mn最小,便要乘积

最大,条件是a1+a2+…+an=A。由于

当n固定时,也固定。于是,问题转化为,已知n个正数,…, 之和为定数S=n+,这n个数的乘积在什么时候最大?

我们利用一个“平均不等式”,就是说,任意n个正数c1,c2,c3,…,cn的几何平均值不超过它们的算术平均值,即

这样必然有

也就是说,每次用水量相等时,可以使残存的污物量最少。这就解决了刚才提出的第一个数学问题。

现在来看,把同样多的水分成n+1次洗,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呢?对n+1个正数c1,c2,…,cn+1用平均不等式,这里,c1=c2=…=cn=,cn+1=1,得

可见,把水分成n+1次洗,要比分成n次洗好。也就是说,数列是递增的。

那么,在水量一定的情形下,是不是只要洗的次数足够多,就可以使残留的污物要怎样少就怎样少呢?也就是说,数列会不会无限增大呢?

不会的。这仍然可以利用平均不等式来证明。根据刚才的推导方法,任意n+2个正数c1,c2,…,cn+2满足

取c1=c2=…=cn,cn+1=cn+2=1代入,即得

,从而得

当n很大时,必能使成立,此时有

从而可得

由此可见,数列是有界的。这说明当水量A一定、衣服拧干后含水量w一定时,不管把水分成多少次洗,总要剩下一定数量的污物在衣服上。从(3)式可以看出,如果w=A,想使剩下的污物少于原来的,是不可能的。

这个极限便是e。

由于当时,有不等式

两边的极限都是,所以

刚才我们从日常洗衣服谈起,最后找出了e。另外,在计算利息,研究生物种群的增减,估计放射性元素的蜕变量,以及其他大量自然、社会现象的数学模型分析中,都经常会碰到这个e。

e虽然是用极限式(5)来定义的,但想用(5)式来计算e,是很费事的。即使你耐心地计算到,也只能得出2.7051和2.71828…你看,这两个数在第二位小数上就不同了。幸好,e还有一个级数表示法

用这个级数计算e要快得多。这里n!=1·2·3·…·n。你不妨试一试,把

算出来,便得到e≈2.718,精确到万分之二了。

e不但计算起来比π容易,要证明e是无理数也比证明π是无理数容易得多。从(7)式出发,用一点关于级数或极限的知识,便能证明e是无理数。因为,由不等式

也可以用

让m→+∞时取极限,由(7)式得

如果e=,上式两端乘以n!,左边是整数,右边最后一项不是整数,这是一个矛盾,所以e不是有理数

以e为底的对数叫自然对数,记作lnx。它的反函数指数函数ex。这两个函数在高等数学中特别重要,在不同的科技领域中都要用到。如果x取复数值,又可以用ex表示三角函数。可以说,初等函数几乎都和ex,lnx有关系。用微积分知识可以证明

如果把x换成θi,这里i2=-1,便得到

而cosθ和sinθ的无穷级数恰巧表示为

因而有著名的欧拉公式

e=cosθ+isinθ。

当θ=π时,便得到上面提到的奇妙等式

e=-1。

可见,要进了高等数学的大门,才能弄清古老的π和年轻的e之间的亲密关系

至于π和e的超越性的证明,则需要更多的高等数学知识,这里就不介绍了。

【注释】

[1]公元前100年的海伦,已经掌握了我们在第三章中介绍的方法。用这个方法可轻易地求出的+几位小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