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不等式可以求出的很好的近似值,还可以求出许多别的无理数的很好的近似值。
现在问,究竟是多少呢?
就是,是2的算术平方根。这样才是最“准确”的回答。因为不是有理数,不管你写到小数点后多少位,也没法把它准确地表示出来。
可是,最“准确”的回答,有时倒是没有用处的。比如,你到商店去,告诉售货员要买米布,她也许就不知道该给你剪多少。这时,需要的倒是那个的近似值1.414。你告诉她,你要买1.41米布就可以了。
说的近似值是1.414,这个1.414是怎么得来的呢?它和近似到什么程度?到底比1.414大,还是比它小呢?
也许你是从平方根表上查到的,也许你是在袖珍电子计算器上算出来的,但不管怎样,总得有一个可靠的计算方法,才能造出平方根表,才能编出计算器里的程序。
能不能用画图的方法把量出来呢?可以,但不会很精确。你要用1米长的直尺,在平整的大桌子上画个正方形,去量它的对角线,才能得到1.414这个近似值。如果作图不细心,还会有更大的误差。想要量出5位有效数字,就要有差不多10米宽的桌子才行。
怎么办呢?
我们知道,艺术家要把一块大理石雕成栩栩如生的人像,不是一下子能完成的。他要先砍去一些显然是多余的石头,再在这个基础上按计划刻成大体的人像,然后一次次修整、打磨,最后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求一个无理数的近似值——例如求的近似值,也是这样办的。先找一个粗略的近似值,比如1,1就是的粗略近似值。当然,你可能会不满意,因为误差太大了。那么我们就把1修正一下,比方说加上,这样就得到了的更好的近似值;再不满意,就再修正一次;这样一次比一次修改得更接近,直到满意为止。这种方法,叫做逐次逼近法。
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绝大多数的数值计算问题,都是用逐次逼近法解决的。电子计算机是具体实现逐次逼近法的有力工具。
下面,我们就用逐次逼近法,向挺进吧!
首先,总是比1大,比2小,即。这就把的整数部分定下来了,即
为了确定的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字,你可以把(1.1)2,(1.2)2,(1.3)2,(1.4)2,…相继算出来,算到(1.4)2=1.96<2,(1.5)2=2.25>2时,你就不必再去算(1.6)2,(1.7)2了。很明显1.4<<1.5.也就是=1.4…为了再向下求一位,你又得计算(1.41)2,(1.42)2等等这些数了。
这样每算几个数,我们便可以多知道的一位有效数字。虽然进度不快,计算工作量却越来越大。
利用不等式的运算规律,可以大大加快计算速度。
比如,我们很容易知道比1大,比小,因为
即
不等式两端是可以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从(1)式的两端各减1,得
(2)式自乘得
化简,得
把(3)式的两端再平方,得
再平方,得
(5)式除以408便得
不等式(6)式告诉我们,有理数略大一点,误差不超过10-5,即不超过+万分之一。它是的相当好的近似值,用+进制小数表示就是
由(6)、(7)可知
其实,之差比10-5还要小。因为从(8)式知道>1.4,所以(3)式可以改进为
把(9)式平方后再平方,得
这比(5)式要精确得多了。于是可把(6)式改进为
这说明大不到二+五万分之一,即误差小于0.000004。
如果把(11)式的两端再平方一次,就可以求出的12位有效数字;再平方一次,就达到20位以上的有效数字了。
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得到的有效数字不是一位一位地增加,而是成倍地增加。
比如,在平方根表上常常只能查到的4位有效数字1.732,也就是说
如果我们需要知道的更准确的近似值,该怎么办呢?只要把(12)式平方一下,得到
即
把(13)式中分数的值求出来,便得到的8位以上的有效数字。
把以上的方法总结一下,便得到了计算平方根的一个好方法:
[命题6] 如果x1是的一个近似值,且已知误差≤d,则取
当d<2x1时,x2是的一个更好的近似值。x2和的误差满足下列不等式:
证明 把不等式≤d的两端平方,得
两端除以2x1,得
当d<2x1时,,可见x2比x1的误差更小。证毕。
你会想到,如果把不等式两端立方,或自乘4次,5次,可以得到的更好的近似值。这样当然是可以的,不过,平方运算是最简单的;多次平方,也就可以一次比一次更精确。
这种计算平方根的方法里,包含了计算无理数的一般思想,即用有理数逐步逼近无理数的逐次逼近法。逐次逼近法广泛应用于科技工作中遇到的计算问题。
如果要计算立方根,以及更高次的方根,该怎么办呢?我们试试,看用这种方法能不能计算。
当然比1大,比2小,不妨设
也就是
两端平方,得
这里出现了新情况,多了一项!老办法好像行不通了。
如果能把消掉就好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用乘(18)式的两端,得到
用2乘(18)式和(19)式相加,得
两边同除以3,得
利用(17)式,把=1+d代入此式右边,得
从(20)式可知,,所以
把d<代到(20)式,得
可见比1更接近,其误差不超过。如果想得到更好的近似值,可以从(21)式出发,令
两端再平方,得
用乘(23)式的两端,得
用乘(23)式和(24)式相加,得(www.xing528.com)
利用(22)式把代入上式右端,整理后得到
可见是的更好的近似值,误差不超过。如果把(25)再平方,按上述方法继续运算,会得到的更好的近似值,误差就会降到千分之二以下。
如果把(21)式两端各减去,得
也就是
把上式两端平方后,照类似方法处理,可以把误差降到比还小。再来一次,便得到的5位有效数字了。可见,用这种方法开立方,初始的近似值取得越好,改进得越快。
现在,把求立方根的逐步逼近法,也总结成一个简单的公式:
[命题7] 如果x1是的一个近似值,x1,a都是正数,且已知误差
则取
当时,x2是的一个更好的近似值。x2和的误差满足下列不等式
证明 把|x1-|≤d两端平方,得
用乘(29)式,得
用2x1乘(29)式,再和(30)式相加,得
由|x1-|≤d可知≤x1+d,把此不等式代入(31)式的右端,两端同除以,得
显然,当
时,(32)式的右端小于d。
那么,当d为何值时,不等式
能成立呢?
不难看出,只要0≤d<,不等式的左端就不超过,从而使它成立。可见,x2比x1的误差更小。证毕。
求立方根近似值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求4次方根、5次方根的近似值怎么办?求立方根也就是求方程式x3-a=0的根。这个方程式解决了,别的高次方程式怎么办?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求高次方程式根的近似值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只用到初中代数里的多项式除法。
举一个例子。考虑三次方程式
当x=2时,x3-x-8=23-2-8=-2<0;当x=3时,则有x3-x-8=33-3-8>0。因此,在2和3之间原方程式有一个根x*。设
则x1=2是方程式的近似根,误差d<1。
用(x-2)2=x2-4x+4除多项式x3-x-8:
也就是说
把x=x*代入(35)。因为x*是根,故左端为0,即
0=(x*-2)2(x*+4)+(11x*-24),
整理得
24-11x*=(x*-2)2(x*+4)。
把(34)式代入上式右端,得
24-11x*=(6+d)d2。
两端除以11,由d>0,得
这个式子告诉我们,
也就是d<。把d<代入(36)式右端,得
这说明x*在和之间,比原来的估计精确多了。
取
则x2与x*差的绝对值不超过。下一步,还可以再用(x1-x2)2来除多项式x3-x-8,重复进行。
把这个方法总结成一般的公式,便是:
[命题8] 设n次方程式xn+a1xn-1+…+an-1x+an=0有一个未知的实根x*,已知x*的一个近似值为x1,其误差为x*-x1=d。用二次多项式(xx1)2来除xn+a1xn-1+…+an,得商式Q(x)=xn-2+b1xn-3+…+bn-2和余式Ax+B。则当|Q(x1+d)d|<|A|时,取
x2是比x1更接近于x*的近似根。误差满足不等式
证明 根据假设写出除法算式
两端用x=x*代入,因为x*是左端多项式的根,所以可得
0=Q(x*)(x*-x1)2+Ax*+B,
移项,并利用x*=x1+d代入上式,即得
当|Q(x1+d)d|<|A|时,右边的绝对值比|d|更小。证毕。
这个方法,实质上是我国宋代数学家秦九韶提出的“秦九韶法”,在西方也叫做牛顿法。不过,通常书上介绍牛顿法要用一些微分学的知识,我们只用到了多项式除法。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如果余式中A=0怎么办?什么条件下才能保证|Q(x1+d)d|<|A|?这些更深入的问题属于高等数学的范围,这里就不再讨论下去了。
求高次方程式的根,是科技研究中常见的重要问题。现在,人们已研究出很多又快、又准确的计算方法,供电子计算机使用。
练习题三
1.要使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在20年内翻两番,平均每年总产值要比前一年增长百分之几?
2.把19页(2)式自乘5次,求得的近似值是多少?
3.取不等式|x1-|≤d两端的立方,能不能得到一个比命题6中的公式(14)更好的公式?
4.能不能从命题8取特例推出命题6和命题7?
5.利用命题8,建立一个计算5次根的公式。
6.试证明,反复应用命题6,可以从任一个x1>0出发,求出的任意多位有效数字。
7.试证明,反复应用命题7,可以从任一个x1>0出发,求出的任意多位有效数字。
8.求证:方程式xn+a1xn-1+…+an-1x+an=0的任一实根的绝对值都小于1+|a1|+|a2|+…+|a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