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固然分类众多,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时间短:一般在十分钟以内
根据心理学家对人类注意力的研究得知,大部分人只有十分钟能保持在非常专注的精神状态下。也就是说,在专注于一件事情十分钟之后,很多人就会被外物或外力所吸引,而无法全神贯注。特别是对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学生,或者年龄较小的学生,微课程的时间还需要缩短,一般控制在3~7分钟比较合适。
容量小:集中说明、解决一个小问题
微课程正因为时间短,不可能说明庞杂的内容、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针对教师、学生、家长面临的小问题来展开是比较合适的。比如,教师成长方面:如何进行公开课的开场白?如何让课堂快速安静下来?如何制定班规?学生学习方面:如何解决考前的紧张焦虑问题?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掌握并解决某个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家庭教育方面:如何让孩子做好家务?如何跟孩子进行良好沟通?如何应对孩子早恋问题?
易传播:以视频方式呈现
开发微课程的方式很多,但最后都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因为视频是一种可以集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的富媒体呈现方式,相较于单纯的文本、图像、声音来说,对观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也方便进行网络传播。目前,有的微课程具有交互功能,比如,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完成习题检测。不过,这对于微课程开发者的水平及传播方式来说,都具有更高的要求,不太适合绝大多数开发者,也不方便传播。(www.xing528.com)
结构化:同种类型具有相似的结构模式
按照微课程的内容来区分,每一种类型都可以归纳总结出一套比较通用的结构模式。比如,策略类微课程,可以包括以下结构:呈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到措施—实践应用—改进完善—形成策略。成果类微课程,可以包括以下结构:事情铺垫—成果呈现(分类、分步)—效果呈现—结语归纳。而不管哪种类型的微课程,都基本上包含以下三个环节:导入—过程—总结。
系列化:同一类型、相近内容形成系列
每一节独立的微课程是将知识进行碎片化,而同一类型或相似内容形成系列的微课程则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和课程化。比如:语文写作技巧系列微课程、数学思维模型系列微课程、班级文化建设系列微课程、学生习惯养成系列微课程、亲子游戏系列微课程等。因此,让微课程系列化是微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一集微课程不如系列微课程的学习效果好。
简捷化:微课程开发简单、快捷
微课程开发的技术门槛不高,如果不擅长用录屏和PPT开发微课程,可以采用拍视频的方式来开发,直接用手机录制、剪辑、生成并共享,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没有难度的。并且,微课程的内容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比做课题、写论文要容易得多。因此,大多数老师都能够快速掌握技术、把握内容,从而开发出实用的微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